323歲板橋「封橋」啟動首次大修
建於康熙年間,是古代南京南郊交通要道,李白曾漫步橋上留下絕唱
最近,有許多家住南京雨花臺區板橋老街的市民向本報反映,他們每天通行的板橋從今年初開始就被封閉起來——禁止機動車上橋,因該橋連接著板橋街南和板橋街北,封橋給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們想知道,板橋是要修呢,還是要新建,何時才能通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座青石板橋已有323年的歷史了,2007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曾是古代南京南郊交通要道,至今還發揮著作用,當地人稱它是「歷史功臣橋」。
-記者探訪
板橋已成危橋 大修方案已上報
記者昨天來到板橋,只見橋上豎著一塊市公安交管局設置的警示牌,寫著「此橋危險,機動車輛禁行」,橋兩端分別設置了路障,機動車輛無法通行。青石板路面有很多破損,但看不出結構上有問題。
「這座橋以前是可以走汽車的,原則上大卡車不能通行,自從封閉後,汽車沒法開到家門口,只有通過一條小路繞行才能出去,太不方便了。」一位家住板橋街北的市民對記者說。他覺得既然是危橋,那政府封閉起來肯定就是為了修繕,但是,為何半年多過去了沒有一點動靜?
帶著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雨花臺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表示,該橋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因橋孔較小,每到汛期,嚴重影響排洪洩流,區政府發文將其列為2011年掛牌督辦的「安全事故隱患之一」。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板橋曾有過一次小的修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即將開始的這次修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維修,也是首次大修,將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目前板橋老橋維修方案已報市文物局論證,近期內,準備實施工程招投標工作。
戲說板橋「前世今生」
關於橋的歷史:板橋前身是北魏時期的木板浮橋
要說板橋,還得從下面流淌著的板橋河說起。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名著《水經注》裡有關於它的記載:「江水經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俗稱人字河。」這說明,板橋河歷史超過1500多年。
板橋位於板橋地區中心地帶,在板橋老街中間。1500年前,板橋是在船或筏子上鋪木板的浮橋,後來逐步成為有固定橋樁、橋板的木板橋,因此而得名。據史書記載:板橋底下有巨流「闊三丈、深一丈,下入大江。」
3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當地賢士郭賢吾和附近祠山廟羽士(道士)趙嵩如共同募款重砌為青石板橋,橋欄用磚砌成,外側雕有龍頭,並嵌有石刻「板橋」二字。初為單曲拱橋,後為三曲拱橋,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堪稱奇蹟。橋長23米,寬12米,高4米,可承重10噸。橋內兩側嵌有花紋石雕和記事碑,記事碑均高87釐米,寬47釐米,西側的有字99個,可惜的是文革中全數被鑿,橋欄外龍頭也被毀;東側的記事碑完好,記載:「大清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十一月初二重造,郭賢吾與祠山廟羽士(道士)趙嵩如共同募款重修。」
板橋為古代南京南郊交通要道,至今還發揮著作用,是板橋地區的「歷史功臣橋」。它的高齡,如果從北魏的木板橋算起,有1500多歲;而現存的石板橋也有323歲了,是板橋街道唯一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代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