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費用設想引出話題
建園近半世紀的和平公園今年下半年將迎來首次大修。由市區兩級政府投資2800萬元,替園內陳舊的基礎設施「大換血」。通過調整景觀及植被品種,使其成為一
座具有典型中國園林風格的「雅園」。
記者昨日從虹口區獲悉,為了更好養護公園,園方提出了引納社會資金的大膽設想,希望通過各界參與養護延長老公園的春意。
人氣公園年代久遠
和平公園佔地面積近17萬平方米,1958年建成,前身是提籃公園,再之前是一片荒涼的小村落。
據公園負責人介紹,每天進園人次過萬,每年遊客達到450萬人次,其中許多常客是家住附近的居民,每日健身鍛鍊早已成為習慣。然而因為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老化,去年颱風期間,公園因湖水漫出不得不閉園3天。考慮到這塊公共綠地備受市民喜愛,市、區有關部門決定投入2800餘萬元對其進行整體改造。
本次大修除更新基礎設施外,還將體現「步移景易」的特點,記者在設計方案中看到,將現有湖水水系連通,水景、水岸將呈清冽一色;鋪砌環保地坪能形成起伏山林,增添野趣;湖水中央島區建造的猛獸館,則將60餘種動物集中到同一觀賞區。改造工程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啟動,明年年底前竣工。施工期間公園並不關閉。
園方建議新式養護
「許多新增的植被品種和娛樂設施都會增加管理成本,這也是我們擔心的地方,2800萬元花完了,該怎麼辦?」公園管理方高經理告訴記者。例如公園目前分散的兒童遊玩設施都將予以歸併,並開設專用通道。除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碰碰車、旋轉木馬會升級,今後還要加入趣味球場、滑板遊戲等項目。
據高經理介紹,公園免費開放後,綠化管理,垃圾收繳,以及免費廁所水費都直線上升。改造後的公園將吸引更多遊客,但公益性公園大量養護資金從何而來?她因此提議,鑑於公園已經成為附近區域的共享資源,能否請周邊50米內的房產商甚至業主出資,貼補一定的養護費用?房產商依靠公園吸引客戶,這塊公共綠地也需要大家共同管理和維護。
由於地處楊浦區和虹口區交界處,公園附近新開發的商品房小區不下十幾處。記者在附近樓盤看到,「瀕臨和平公園自然景觀」確實成為開發商賣點之一。
社會資金有待摸索
居住在和平公園附近的馮小姐告訴記者,地理位置的優越確實使居民有空就去鍛鍊、散步,如果每家每月出幾元錢的養護費用,也挺合情合理。但這畢竟是一筆公益基金,業主究竟該出多少錢,怎麼出,如何公示,得有一個明確說法。
開發商吳先生則表示,附近樓盤眾多,有新建住宅也有老公房,大家都共享了這一片綠色,應承擔多少養護分額有待商榷。假如出了一部分資金,房產公司又能否在公園的公共設施上掛牌「做廣告」?
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局了解到,公園設施免費開放時,曾經考慮過養護資金有三方面來源,一是政府貼補,二是通過公園自主改革降低成本,三是吸納社會資金。但由於相關法規對社會資金的引進沒有明確規定,目前仍在摸索階段。現在大量公共綠地推行居民認養,即由居民出少量經費,專款專用於樹木的養護,改造後的和平公園也可以加大推廣此類模式。將開發商或業主引入公園管理,和平公園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設想,如能做到無疑將成為本市的又一個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