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重慶是什麼模樣?最新重慶史研究公開鮮為人知的...

2020-12-15 上遊新聞

入選「改革開放40年重慶史研究重要學術成果」的作品。記者 匡麗娜 攝

重慶日報消息,改革開放40年來,重慶歷史學界研究並出版了2000餘部重慶史著作,初步形成了重慶地方史研究體系。這是重慶日報記者2月23日從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獲得的消息。

據了解,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成立於1989年,是在重慶市地方史資料組基礎上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也是研究重慶地方歷史最重要的學術團體。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重慶歷史學界研究並出版了有關重慶史的著作超過2000部,論文資料超過2萬篇,為重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為奠定重慶歷史文化基礎作出了積極貢獻。

特別是近年來,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在通史、城市史、三峽文物考古研究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版了《重慶通史》《近代重慶城市史》《重慶三峽庫區考古報告集》。抗日戰爭史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集中全市最優秀的專家研究並出版了《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100卷,代表了國內抗戰大後方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不僅如此,30年來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還承擔了我市「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論證,參加並完成了《把重慶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城市戰略研究·歷史背景考察與論證》,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委託的《重慶城市跨世紀發展目標研究論綱》和《重慶城市發展目標研究》相關研究,以及市委交辦的重慶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一大批任務。去年該研究會提出的「重慶歷史文化體系」成果被市委、市政府採納,成為全市文化建設的指導性意見。

本次座談會上公布了由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重慶市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會共同評選的「改革開放40年重慶史研究重要學術成果」,《重慶文史資料選輯》《重慶通史》《近代重慶城市史》《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大轟炸研究》《重慶歷史地圖集》《巴渝文獻總目》等40部(套)作品入選。這些成果包括了從1978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重慶市內外有關機關、各高校、各研究機構、各事業單位以及文史愛好者署名公開發表、出版發行,或獲得獎勵認定的重慶歷史和抗戰大後方歷史研究的專著和史料彙編。

座談會上,老中青三代學者濟濟一堂,回顧歷史,弘揚傳統。「今年,我們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一系列的學術活動。」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介紹,該研究會正在組織「初心·使命·奮鬥——巴渝地區早期共產主義運動文物史料展」,編纂出版《新中國影像錄·重慶卷》《全球視野下的近代重慶叢書》《中國抗戰大後方海外史料譯叢》《重慶近現代城市歷史研究叢書》等系列著作,籌備召開重慶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相關新聞》》

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重慶是什麼模樣

19世紀末外國人眼中的重慶是什麼模樣?2月23日,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座談會上公布了一批最新重慶史研究成果,其中剛剛出版的《長江三峽及重慶遊記》《棧雲峽雨日記並詩草》兩本書為大家講述了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

3個不平等條約促使重慶開埠

「這兩本書是《全球視野下的近代重慶叢書》的一部分,由市政府設立的專項資金資助出版,主要講述了重慶開埠前後西方人眼中的重慶歷史人文狀況。」該叢書主編之一、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介紹,有關重慶開埠有三個階段,一是1875-1876年,中英煙臺談判,最終以籤訂《煙合條約》而告終,拉開了重慶開埠的序幕;二是1887年開始的中英宜昌談判。這場談判的主題就是重慶開埠,談了近4年,直到1890年中英籤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迫使重慶正式開埠;三是1895年,中日馬關談判,籤訂了《馬關條約》,滿足了英國、日本等通過重慶深入大西南的欲望,重慶繼對英美開放外,也對日本開放。

在《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籤訂之後的第四個月,即1890年7月22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人)即任命原宜昌海關稅務司霍伯森為重慶海關稅務司。清政府也任命川東道臺張華奎為重慶海關監督。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成立,重慶正式開埠。

「這段歷史來源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英國國家檔案館,以及舊中國海關檔案。」周勇說。

「繁榮」「熱鬧」「富庶」是最初印象

「《長江三峽及重慶遊記》由立德樂所寫,他是近代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冒險家、商人,他在中國生活了半個世紀,與重慶淵源深厚。」周勇說。

《長江三峽及重慶遊記》依據立德樂1883年「自中國沿海大都市上海到西部商業大都市重慶旅行期間所記的日記」而成。書中,他描寫了乘船來到重慶看到的景象,船還未泊岸時,遙見朝天門碼頭「一隊隊苦力忙著裝卸龐大的船隊」,呈現出一番熱鬧非凡的景象,「繁榮」「熱鬧」「富庶」是重慶留在立德樂腦海中的最初印象。

「立德樂到重慶的遊歷,為大英帝國殖民中國充當了開路先鋒,同時西方的文明也藉機傳播到中國西部,加速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周勇介紹,1890年立德樂在重慶創辦了立德樂洋行(南岸區南濱路原上新街新碼頭34號),經辦土貨出口與洋貨進口業務;又設立了外資運輸公司——重慶有限轉運公司;1893年設立利川保險公司,主要經營重慶至宜昌之間「掛旗船」的貨物運輸保險和船舶保險;1898年他購置了「利川號」汽船,從上海抵達重慶;1902年,立德樂與士紳丁運鴻等人在重慶合資開設通學書報局;1907年,立德樂返回英格蘭,1908年逝世,享年69歲。

當時建牌坊,已不那麼名副其實

《棧雲峽雨日記並詩草》是日本明治時代進入中國內陸第一人——日本外交官、漢學家竹添進一郎所寫。該書記載了竹添進一郎1876年4月從北京出發,7月抵達重慶境內,此後取道長江,到達上海,整個遊歷過程的所見所聞所感。

該書原版由竹添進一郎用繁體漢字豎排所寫,於1879年由奎文堂刊印出版,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題詞,中國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之作序。

周勇稱,「該書對近代重慶社會民情的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與記錄,給我們留下了一部描摹近150年前重慶歷史狀況的重要史料。」

例如,書中寫道:「自入川省,每縣有德政坊,每間有節孝坊。坊皆華表,兩柱刻獸,上題聯句。又揭匾額,鏤金施彩,最為壯麗。所費率數百千金,頌德政者多近世人……遇有治功稍優者,民俱推薦,必為建坊。」

「封建社會,牌坊代表著國家的『認可』,不僅是對個人德行的讚美,更是對整個宗族美德的肯定。竹添進一郎所寫,那時的牌坊既多且濫,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問題,當時建牌坊,顯得不那麼名副其實了,這與當時世風日下,各地自誇自耀不無關係。」周勇稱,100多年來,由於天災人禍,重慶地區大量牌坊已被損毀。據相關人員的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重慶地區現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牌坊僅13座。「每縣有德政坊,每間有節孝坊」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因此竹添進一郎的記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形,成為今人了解、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

重慶日報記者 匡麗娜 侯金亮

原標題: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座談會舉行 改革開放40年重慶史研究重要學術成果揭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一部《再憶王家沱》講述百年重慶歷史,堪稱中國版《百年孤獨》
    今年,彈子石老街聯袂《外灘尋夢》、《契丹王朝》總導演,中國當代著名旅遊演藝導演易碩,共同打造了重慶首部院落環境大戲《再憶·王家沱》,堪稱了解重慶百年歷史必看演出。《再憶王家沱》演出劇照四代家族,一段傳奇探尋重慶百年歷史必看演出《再憶·王家沱》共分為《再憶·王家沱之百年渝商風雲》、《再憶·王家沱之戰地情書》兩部。
  • 重慶舉辦外國人作文大賽 講述老外重慶生活趣事
    重慶舉辦外國人作文大賽 講述老外重慶生活趣事 2014年12月10日 09:55   來源:華龍網
  • 聚焦重慶開埠史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下月登陸央視
    十年前,這裡被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前,它完成了誕生122年來的首次大修;如今,它又將憑藉自己特別的「身世」現身一部「重慶造」紀錄片,講述自己「參與」其中的那段重慶開埠史——由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國內資深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徐蓓執導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將從下月2日起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開篇就是「立德樂洋行」!
  • 揭百年前重慶報紙:反纏足、侃物價、聊人類起源(圖)
    百年前重慶報紙 反纏足侃物價聊人類起源  重慶最早的報紙有多少年歷史?早期報紙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最早的報紙都刊登了些什麼?廣益叢報刊載的諭旨  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開始了近現代化歷程。
  • 「做啥子」如何譯成英語 百年前「瘋狂川話」翻譯走紅
    就像現在的「瘋狂英語」,這本「瘋狂川話」教材,不僅記錄了百年前的四川方言,也有當時的外國人操著一口四川話跟當地人交流的有趣場景。  「川譯英」教程微博熱傳  「好洋盤,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話教材,漲知識了!」近日,微博草根大號「頭條成都」在微博上曬出了一本英語教材的照片,被大量轉發,並引發熱議。
  • 300張老照片和124個故事:他們眼中的重慶百年變遷
    該書由重慶五洲世紀集團聯手時光裡獨立書店邀請市民共同創作,分為「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揮不去的情」三大版塊,共刊登近300張珍貴老照片和124個故事。書中的照片既有那些穿越時空、歷經風雨而保留的老街區、老建築,也有已經不能再現的市井生活原貌;有專家的精品,也有市民的隨手拍,但每一張每一幅無不體現了原滋原味的重慶生活。
  • 重慶珍檔| 乾隆時的重慶什麼樣?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變遷
    清朝時期重慶城的地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筆下的重慶城地圖有什麼不同?第一艘外國人的機帆船開進重慶是什麼時候?今天的朝天門真叫「朝天門」嗎?今(17)日,《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此次精選的這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獲悉,展覽中最早的一幅地圖為乾隆中期所繪,距今近300年,還有個別珍貴的地圖是從國外複製收集回國。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登上這個領域最權威期刊!
    近日,重慶大學經管學院黃河教授(第一作者)、徐鴻雁教授(通信作者)與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Geoffrey Parker及美國杜蘭大學助理教授譚寅亮的合作研究成果《Altruism or Shrewd Business?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登上這個領域最權威期刊!
    近日,重慶大學經管學院黃河教授(第一作者)、徐鴻雁教授(通信作者)與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Geoffrey Parker及美國杜蘭大學助理教授譚寅亮的合作研究成果《Altruism or Shrewd Business?
  • 這些老建築鮮為人知,它們卻代表重慶的歷史!
    位置:沙坪垻區磁器口正街130號建築特色:建於清代,該建築為穿鬥式木結構,合院式布局,建築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制獨特,是研究重慶道觀建築的典型實物。1941年著名實業家沈士麟在此創辦私立大道中學,是重慶清代寺廟建築的典型代表。保存情況:建築主體保存較好保護級別:二級歷史建築
  • 2020重慶最好大學最新排名,重慶大學連續排行第一!
    2020重慶最好大學排名情況怎樣以及有哪些大學比較好是廣大考生和家長朋友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根據上海軟科最新發布的2020最好大學排名可以看出,重慶最好大學排名前3名的是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以下是具體榜單
  • 重慶之巔鵝嶺二廠,文藝青年打卡地,一座工廠如何成為傳奇史?
    重慶這座城不乏故事,有的或許已經銷聲匿跡,成為了過去式,但有的卻依然傲骨屹立,是時間都無法帶走的寶貴財富。在重慶,有一個地方,見證了重慶上世紀的發展,它就是鵝嶺二廠。鵝嶺二廠豐富了重慶的故事,重慶這座城上世紀的百年滄桑與崢嶸歲月印記刻進了二廠的骨子裡。
  • 轉:重慶英文宣傳片!
    無意中,看到一條重慶的英文宣傳片。 5分鐘的介紹,涵蓋了重慶的歷史、文化、美景、特色和城市成就。 原來,外國人眼中的重慶,竟然是這樣一座傳奇的城市。
  • 下一站,重慶大學!
    三言兩語 道不盡重大的美一片瓦一扇窗 都是歷史的痕跡民主湖畔的書聲琅琅風雨操場的滄桑與輝煌縉雲湖上的層層漣漪青磚紅瓦的古色古香每個重大人心中 都有重大最美的模樣砂鍋中沸騰的魚片冒著咕嚕咕嚕的聲響蓋著一層紅油的重慶小面飄著酥脆的黃豆再來一口巧克力味滿滿的蛋糕
  • 1940年的重慶,與世隔絕的外國人們
    本文摘選自《戰時中國: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天地出版社2020年出版,已獲授權。1940年,我(註:美國人格蘭姆·貝克)在重慶最熟悉的還是外國人小圈子,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在南岸特區的一家大石油公司駐所租了一間房子。
  • 重慶國際化社區:住270多外國人 小販都會說外語
    退休後,崔大爺想到世界各國走走,正巧同學在重慶,便打聽了重慶的情況,並喜歡上這裡。  兩年前,崔氏夫婦從美國來到重慶。「不會說漢語不行啊。」崔大爺的同學在重慶大學當英語老師,給他倆報名參加漢語學習班。每周一到周五,崔大爺和夫人就坐201公交車,從江北富力海洋到重慶大學學習。  崔大爺說,雖然學了一些中文,但一些複雜的還是搞不懂,特別是每年回國辦籤證,很麻煩。
  • 重慶大學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重慶大學物理學院韓德專研究員課題組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宇稱時間對稱性誘導出來的一類新型連續譜中束縛態和雷射閾值態的共存現象》「Coexistence of a new type of bound
  • 重慶工商大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簡章
    有國家「萬人計劃」人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和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重慶英才等優秀師資。學校柔性引進了蔣莊德院士團隊,獲批建設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
  • 重慶英才大會 | 一大波「學霸」來參觀了!他們眼中的科學城是什麼樣?
    重慶英才大會 | 一大波「學霸」來參觀了!他們眼中的科學城是什麼樣?)科學城迎來了一大群「學霸」參觀者75名博士、博士後組團走訪科學城了解了科學城的最新發展動態加深了對科學城戰略規劃的理解01「學霸參觀團」走訪科學城
  • 在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戰疫」經驗:科學精神、高效制度
    在重慶生活學習多年的烏克蘭姑娘奧莉婭說,中國政府和民眾在疫情期間的表現,讓她印象深刻。3月15日,重慶最後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從重慶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康復出院,標誌著當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科學精神、高效制度」,成為這些在華外國人眼中中國「戰疫」的成功經驗。疫情期間佩戴口罩很「紳士」「進入公寓前請戴口罩、量體溫、做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