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快到3歲時,我發現他突然開始排斥洗手。每次吃飯前讓他洗手,他不是嘴裡說著「不要」快速的跑開,就是在我的強硬堅持下隨便洗一下。除了洗手外,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小朋友搶了他的東西或者打了他一下,哪怕他痛哭流涕、別人攔著他也一定會堅持搶過來或者打回來。
很多時候他都表現的執拗的可怕,不管我說的對不對,他都一律不聽。如果不按他說的去做,他就會大發脾氣,讓人按耐不住想打他屁股的衝動。
後來通過看書我了解到,原來他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簡單來說就是幼兒時期的叛逆期。
提起叛逆期,通常我們想到的是青春期。但是除了青春期外,人的一生還有一個叛逆期,那就是在3歲到4歲之間的執拗敏感期。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呢?
一般來說,3歲左右孩子對外界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認為事情會按照他的想法進行,如果沒有的話,他就會變得不講理。
換句話說,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進入到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他會認為世界是圍繞他轉的,如果事情不按他的想法進行,就會打破他的設想,他就會發洩自己的不滿。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心理發展,它也能促進獨立意識的產生。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想法不會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父母呵斥、打罵不會令孩子屈服,只會產生反效果。合適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的發展發育,多忍耐和寬容,在接受孩子的情緒後再積極引導。
1、孩子打人:先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再相應的積極引導
都說3個女人一臺戲,3個孩子的戲也不少。最近堂哥堂姐來玩,兩個大孩子一個5歲半,一個8歲半都非常喜歡看手機。兩個人頭挨著頭趟趴在沙發緊盯著手機屏幕,我們兩個大人在聊天。我就看見兒子上去把哥哥的頭扒開,哥哥馬上就回到原位盯屏幕,兒子又去推,2下之後,哥哥就怒了,一場小規模的「戰役」爆發了。
因為聊天的時候,我會有意去注意孩子們的狀況。所以在戰鬥升級前,就把兩人分開,把兒子拉到一邊詢問。
問:為什麼推哥哥
孩子:我打架了。
問:為什麼打架?
孩子:打架霸王龍會吃掉。
問:是因為哥哥姐姐不和墨墨玩嗎?墨墨也想看手機嗎?
孩子:嗯。
在兒子的觀念中,他想去看看哥哥姐姐在玩什麼,就直接去行動:把哥哥推開。其實兩個孩子發生小摩擦,被欺負、被打的孩子家長希望看到的是我們教育孩子,不是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管不顧。而我們要做的也是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詢問事情背後的動機,再根據動機提出積極的引導。
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經驗來看,孩子發生矛盾一個勁地批評孩子是最沒用的,很可能我們會冤枉一個內心委屈的孩子,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兒子一個人在玩他工程車的玩具,哥哥姐姐就一直拿東西打擾他,前幾次兒子沒有管他們,但是哥哥姐姐還是打擾他,兒子生氣了一下子站起來打人。
如果大人只是看到孩子打人的情景,沒有看到前面的人,一定會認為是孩子不對,但是如果大人看到就會理解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反應。
其實遇到這類情況最合適的做法是詢問,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就拿我孩子遇到的這件事來說:我的做法是告訴孩子遇到事情先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說的而不是用做的。用說的起碼佔理,但是用做的即便你佔理最後也是你不對。
2、孩子不願洗手,不能一味強求,需要改變策略
兒子最近一個月變得非常不願意洗手,就連之前喜歡的洗手液裡面的泡泡也不願玩了。剛開始也用了講道理的方式:「不洗手,手上有細菌會生病的,生病了就要打針了。」但是打針一點威懾力都沒有,他還是不願去洗手。
最後只能在網上買了一些消毒溼巾,在孩子不願洗手的時候幫他擦手。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我們面對的問題也開始一天天增多,煩惱過、焦慮過,最後釋然了,理解孩子特殊的發展階段,多去包容和忍耐,去試著接納孩子的情緒,去積極引導。
量變在時間的作用下,總會引起質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