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長輩教導我們:「對別人好的人,叫好人。」
學習中華文化,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在起心動念上對別人好,才是真的好人。
(推薦閱讀:什麼叫好人?)
但是,做好人有什麼好處呢?對別人好,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2018年,在世界哲學大會「商業哲學論壇」上,一位企業家終於讀懂了五個字:好人好自己。
做個好人,會讓自己內心更加莊嚴純粹、更有力量;對人好,有利於形成一個良性人際關係網絡,即更高層面的人脈。
一般而言,憑藉有形的資源利益他人,終歸有限。如能喚醒心中的大愛,更多地去關愛身邊人,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就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連結更多人,人際關係的層面就會上升,人生舞臺就會變得更寬廣而高遠。
善待他人,處處結善緣;假以時日,必定處處是善果。
真正的好人、聰明人,都是善待他人之人,因而自己會得到更多善果。這就是「好人好自己」。
「好人好自己」後還有一句,「壞人壞自己」。
有人說,好人未必有好報,壞人未必有壞報。如此,為什麼還要說「好人好自己」?
其實,這隻看到了事物表面。例如,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好達到溺愛的程度,因而孩子從小就失去了遠大志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如此對孩子好,不僅子女長大後沒有出息,甚至還會怪父母導致自己變成今天這樣。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這樣的對孩子好,反而將孩子帶到了小道上,讓孩子失去了飛翔的天空。如此,得不到孩子的感恩和回報,也是情理之中。
也有人說,有些惡人也沒有惡報。譬如,有人通過欺行霸市、貪贓枉法,擁有了很多財富,看起來生活過得挺好,並沒有遭到法律制裁。惡人的惡報又在哪?
不妨想像,一個人真的做了壞事,他已經在自己內心貼上了一個標籤——「我是壞人。」人人都有良知,自己是壞人,自己心裡清清楚楚,這等於事在自己心上、腦門上都貼上了一個「自己是壞人」的標籤。
如此,還不算是惡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看起來惡人沒有惡報。但一顆不好的心,一顆對祖國和人民不忠誠的心,同樣很難忠誠於自己的家庭、事業,最終的結果就是難免毀掉自己的前程。
聖賢千百年來始終教誨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怎樣的行為作用,就有怎樣的反作用。然而,時間、空間不同,在不同條件下暫時呈現出的階段性成果似乎是「好人沒有好自己,壞人沒有壞自己」。
一位親手打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曾講:在過往30年經營企業過程中,我看到,好人最終會得到好的結果,壞人最終會遭受惡的結果,幾乎沒有一絲偏差。
假若放在30年時空來看一件事情,結果十分清晰。可有時候,我們等不了那麼久,渴望從善因到善果能再快一些,希望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回報自己的過程更快一點。
做好人,如何能更快地得到善果?有沒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呢?
有的!
最快的方法就是:不通過「好人好自己」而是「直接對自己好」。
其結果,立竿見影。
陽明先生講:身之主宰便是心。真正主宰生命的是自己這顆心。如果僅僅是在生命或衣食住行上對自己好,很可能就會在為自己好的同時損害他人利益,自己的利益最後也無法得到保護。
那麼,如何才是真正對自己好?
答案是,在起心動念上對自己好,才是真對自己好。
在起心動念上對自己好,就是直接對自己好,其好處立竿見影。
比如,每周去除一個惡念。
在沒有明心淨心之前,人們心中會存在許多不好的念頭。
比如怨念。怨恨他人,將責任推給他人,像祥林嫂一般怨天尤人,感覺所有人都欠自己的。
然而,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反之,去掉怨念,就能看到問題本質或事情真相,看到自己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好,內心就會謙卑下來,問題的解決或許就有了出路。
比如貪念。但凡有所貪,就會有所失。哲學家康德說,佔有即被佔有。你貪戀一樣東西,本質上,就被所貪戀的人事物所佔有。
慾壑難填,貪了一樣還會貪下一樣,沒有窮盡。但凡貪念起,人生就再沒有滿足之時,整個人都會滑向危險的深淵。反之,去除貪念,整個人就會變得清爽。
此外,還有妒念、傲念、怠念……去掉這些捆縛自己的錯誤觀念,整個人就會變的莊嚴、純粹、更有力量,甚至能心生萬法。
就像初為人父、人母,面對剛出生的孩子,無形中就被賦予一份巨大的責任。
孩子生來無依無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父母。面對孩子這一生的託付,父母心中的「大我」被激揚,因而無怨無悔,怨念、傲念、貪念、怠念等等都消失不見,此時感覺到的都是「大我」被激發起來的自豪感、崇高感。
假如今天,將不好的念頭,通通去掉,不僅面對孩子,面對身邊人時,也都是這樣一顆心,就能處處成為他人的貴人。
對別人好的人就是好人,但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對自己好」。如此,你可能會產生疑問:
是否對自己好,就不能對他人好?
是否對自己好就會變成一個自私自利之人?
事實恰恰相反。
一個人真正對自己好、進而擁有更多美德的人,才能更好地對別人好。當自己內心不夠純粹、美德不夠時,所謂對他人好,都只是換個角度、換種方式,貪求自己的好處。
一顆純粹的心靈,才能照見人生的本質;一顆純粹的心靈,才能真正對別人好。
從這一角度來看,對別人好和對自己好,就變成了一件事。
去掉錯誤念頭,起心動念好了,意識、語言、身行隨之變好,生活就會變好。
在此,以行為模式為例來說明。
每個人都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譬如,有人在與人相處中,在關係越來越近、就差「臨門一腳」時就會退縮——一到最後就會退縮,害怕別人傷到自己,害怕別人窺探到自己內心的一些陰暗面……
如此,與任何人相處都是不遠不近、若即若離,永遠靠近不了,無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因而在過往生命與生活中,錯失了很多良緣。
這就是行為模式。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旦形成,會一直重複,乃至重複一生。
如能檢視自己,會發現生命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行為模式。比如,面對他人給自己提建議,在別人剛說兩句話時,自己心中就豎起了一個高高的屏障,甚至已經想好了如何反擊、反對、攻擊……總之,聽不進他人建議,無法從善如流。
這樣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就會一直身陷其中。一生都在同樣的事情上不斷重複,甚至付出極高的生命成本。
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行為模式呢?
起心動念決定行為模式。在起心動念上觀照、反省、引導(淨心功夫)將「害怕他人傷害自己」的念頭清理乾淨,模式就會被打破,就不會再被固有模式捆縛。
因而,真正在起心動念處對自己好,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會擁有更多美德。如此,是對自己好,更會自然而然對他人好。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人生運行規律始終未變,這個運行規律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怎樣的因,就會收穫怎樣的果。
通過明心淨心,建設心靈品質,在起心動念處對自己好,修煉高尚的人格,好人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