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有好人有好報的說法,有一首流行歌曲就叫《好人一生平安》。然而,在具體的個人體驗中,難免會有好人沒好報的感覺。雷鋒,為人民服務,勤儉樸素,不到22周歲就逝世了。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叢飛,年僅37歲就逝世了;不僅如此,2011年某天他的妻子邢丹開車在惠州高速路上,被幾個混混扔石頭砸車導致事故,不幸離世,年僅30歲!
嶽飛被殺,秦檜善終。好人有好報,固然是人們的美好期盼,但在種種案例面前,人們不得不提出「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的結論。那麼,好人究竟有沒有好報?
好人有好報,這是印度輪迴思想與中國儒家仁義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在印度文化中,相信輪迴、苦修,認為這輩子苦行,能換來來世的幸福。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孔子理論把仁義放到道德的高地,認為講仁義能實現天下大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在矛盾鬥爭中趨向兼容並蓄。在古代文盲遍地且信息鼻塞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並不真正了解兩種思想的全部,只是憑道聽途說的隻言片語,看別人怎樣自己鼓吹就跟著怎樣。為了推廣,有心人當然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話語。佛教說這輩子多行好事,下輩子能投胎富貴人家。怎樣是做好事?當然是自願付出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與他人爭;自己多受點苦,給他人方便。為什麼不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自己的勞動自己就要拿回所得?因為在存在寄生階層的情況下,這種說話沒說到寄生階層的心坎裡去。儒家說仁義得民心,得民心得天下。什麼是仁義?對他人好就是仁義。經過兩千多年的教化,好人有好報成了信念,公開場合不可否定。
牛頓說,他能算出地球的長度,卻算不出人心的瘋狂。世界上最複雜的就是人心,各種思想百花齊放,只不過有些受人賞識得以推廣遍地開花,有些被人打壓難見天日或者被剷除。除了佛、儒思想,肯定也還有別的主張要多做好事。有主張做好事的,就肯定有主張不做好事的。例如一些黑社會團夥,一些邪教,他們的「規矩」肯定不是做好事。有認為做好事有好報的,肯定也有認為做好事不一定必然有好報的。
在一些信仰上帝的人們中,你做了好事,他認為是上帝的打救,他感謝上帝而不感謝你。你做了壞事,他認為就是你壞了事,他要代表上帝懲罰你。即使你做了好事,但你不信上帝,也要下地獄,他的使命就是送你下地獄。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感恩節的來歷。1620年英國清教徒來到美洲,饑寒交迫中,印第安人送來了物資還教會他們狩獵和種植,清教徒移民在美洲成功立足,他們按宗教傳統,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這就是感恩節。印第安人做的好事被忽略了!不僅如此,後來移民漸多,移民西進運動,懸賞印第安人人頭皮,羅斯福還說「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再後來,美洲被騰籠換鳥,印第安人被取代。對英國清教徒來說,做不做好事不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他們考慮的問題是拓展生存空間。對印第安人來說,他們的結局就是好人沒好報。
自古以來,中國也有否定好人有好報的思想。在道家看來,「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上德不德」。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家從來不認為存在賞善罰惡的神秘力量,更不認為只管付出不計較現實回報的好人就一定被神秘力量給予好報。道家思想認為,天地、聖人並不講「仁義」,靠個體自強不息、因勢利導才是出路。這本來是很容易理解,很樸素又很自然的「公理」。在自然界,羊要吃草,狼要吃羊;羊不吃草要餓死,羊跑不快會被狼吃掉;狼跑快了才能抓到羊,體弱的狼抓不到羊會被餓死。一環扣一環,唯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不斷強大,自強不息生存下去!這套生存規則不是「好人有好報」的邏輯能闡述的。根據生物學研究,物種競爭是不留情面的。現有人類在歷史上淘汰了無數古人種,靠的是穩準狠的生存策略,包括但不限於發明使用更高級的武器、佔領宜居土地、屠殺驅趕異族,而不是「做好事」。
好人有好報是封閉體系下消解競爭的思想。生存競爭有勝有負,贏家通吃,失敗者一無所有,怕失敗的人不想上競爭場。在封閉體系下,現有存量資源有限,競爭趨向白熱化。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人們全部套牢在同一模式中。上層忽悠下層做好事,不反抗,寄希望於來世,上層的此世就舒服了。下層挑戰上層,難度太大,幻想此生受點罪,來世享安樂,自欺欺人,多少好受點。在崇尚闖勁的群體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樹挪死人挪活。霸氣的成吉思汗說:「大地都是我的牧場,有雄鷹的地方就有我的鐵騎」,「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佔他們的所有財產」。競爭是迴避不了的,掌握話語權的印度高種姓本身就是入侵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要保持優勢地位,讓土著人安於現狀。「好人有好報」本身就是贏家精準打擊失敗者的利器。
具體到個人層面,什麼是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所認為的好,在他人眼中不算好。現在的好,不是將來的好。局部的好,不是整體的好。自認為的好,不是客觀上的好。東郭先生救狼算是做好事嗎?農夫與蛇算是做好事嗎?印第安人幫助白人移民,在白人眼中是好,對印第安人的長遠來說,是養虎為患的壞。有時候看似做了好事,實際做的是壞事,沒好報不出奇。有些家長對子女過於溺愛,看似對孩子好,結果子女不成器反過來啃老或者虐待老人。有些糖尿病老人不能吃糖偏又很喜歡吃糖,家人不讓他吃糖是為他好,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是家人苛刻。有些子女為了老人早點離世,讓老人多吃點,外人開起來是好孝順,實際不是這麼回事。
心理學上,有些人是討好型人格,不敢拒絕他人,對他人有求必應,久而久之,自身的需求被壓抑,內心受折磨。做好人不是本能,無原則做好事,人家沒有實質感謝,自己又難受,好報從何而來?好人有好報的潛意識是壞人有壞報。影視作品中,有些壞人做了壞事自己良心過不去,寢食難安,晚上做噩夢,疑神疑鬼。假如在他們的意識中,不認為這是壞事,心安理得,實際上一點事也沒有。某些教的人,認為清除異族就能有好報,他們幹「壞事」時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得很,自己也受自己所在群體的肯定,能得「好報」。
好人有好報的說法,並不是客觀真實地總結,聽過就算了,不能用來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