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凌燕
「好人有好報」,這是個美好的願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有時候,恰恰相反,好人吃苦受累還憋屈,壞人吃香喝辣還揚眉吐氣。
初以為世道不公,慢慢品出味來,並不是世道不公,而是世道的運轉不以人品的好壞,是以利益的大小為規則。好人做事,獲得利益的同時顧及良知;壞人做事,只求利益不管其他。所以,唯有在良知與利益相一致的時候,好人才會得到好報。
好報是什麼呢?世俗意義上的好報,是升官發財。誰不想升官發財呢?欲富惡貧,追求金錢和地位,人之本性。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求得富貴,雖然是給人執鞭這樣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只是,別忽略了這句話的前提是,要取之有道,而非不擇手段。
因為他老人家還說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也就是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嚮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
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不在於目的的不同,而在於實現目的的手段不同。好人為了目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壞人為了目的,無所不為。很顯然,相對於前者,後者更容易成功。當然,並非成功者就是壞人,不成功者就是好人。成功與否,因素太多,涉及到能力、心態、機遇等等。
成功的定義,五花八門。有的人以吃飽穿暖為成功,有的人以大權在握為成功,有的人以腰纏萬貫為成功,有的人以造福於人為成功。就當今流行的觀點來看,成功被狹窄的定義為發財,有錢是成功的唯一標準,出現笑貧不笑娼的怪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有錢者,被人吹捧,無論他的錢來路如何;沒錢者,被人輕視,無論他沒錢的原因是什麼。
好與壞,有時候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好人變不成壞人,壞人也變不成好人。就像有些生物生來就是有毒的,有些生物生來就是無毒的,它們無法互相轉變。如果好人昧著良心為了利益做壞事,好人會自責內疚,反而日夜難安。做了壞事能自責內疚的人,算不得壞人。真正的壞人做了壞事不會自責內疚,因為他不以為他做了壞事,他的道德標準裡沒有善惡,或者說他以是否符合他的利益作為善惡標準。
當然,人性是複雜的,並非簡單的好與壞就能區分的。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天使與魔鬼,在不同的境遇下,交替出現。好人大都知道自己心裡有個魔鬼,從而有意識的控制它跳出來作惡;壞人意識不到自己心裡那個魔鬼的惡,因此不用理智控制它,從而使得它時不時的跳出來為非作歹。我們接受教化,修養身心,目的之一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惡並加以控制。
我們慢慢長大,慢慢接受世俗的錘打,把少年的桀驁不馴錘打成圓滑世故。我們慢慢丟失了初心。有人說,「小孩子才分是非,成年人只講利弊。」這是最真的實話,也是最惡的毒藥。凡事若只講利弊,不分是非,人類社會無異於與動物世界。
在動物的世界裡,只有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而人類社會,生存雖然也是第一位的,但在生存之外,我們尚且需要靈魂的充盈富足。關愛弱者,為人造福,是人性區別於動物性的亮點。好人的好報是良心的安寧,盡責後的滿足,精神的自由。除了物質的欲望,我們原該有些精神的追求。否則,與只求生存的動物何異?
只是,做個好人並不是簡單的事。做好人,不僅需要人品,也需要能力。因為做好人的前提是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是很難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我們身邊舉著道德的大旗,理直氣壯,自以為好心的辦著壞事的人,並不少見。所以,做好人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想法,更是一種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增強明辨是非能力的行為。有好心,又能辦好事的人,才算真正的好人。
後記:寫著寫著,我自己不知所云了,因為我一向不喜歡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人的身份有多重性,也就是有多張臉,在家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在外是老闆經理醫生律師教師工人,每張臉會有不同的表情,一個好父親未必是好律師,一個好醫生未必是好女兒,哪一張臉是他真正的臉呢?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很難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只有孩子才會認為好壞的區別很分明。不過,我還是覺得人有好壞之分,因為我願意以審美的眼光看世界,而非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