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5年開園至今,武漢動物園給武漢市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難忘的回憶。為了升級場館設施,更新展陳方式,將其打造成為一座有內涵、有故事、有趣味、有地域特色、有技術的國內一流城市動物園,進一步提升動物福利和遊客遊覽體驗,經過近兩年的規劃和設計後,武漢動物園將暫別市民,於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暫時閉園兩年,進行綜合改造一期工程建設。後期根據項目建設進度確定開園時間,並及時向社會公告。武漢動物園自有年卡(2020年度),將在改造開園後,順延3個月。
閉園改造兩年,動物們怎麼辦?
春俏和胖妞將回老家
不少市民都關心,動物園改造期間,是完全閉園還是部分閉園?我們還能看到動物們嗎?閉園了,那動物們怎麼辦?
資料圖。
武漢動物園動物管理部負責人楊毅告訴記者,改造期間,園內大部分區域會變成工地,會造成遊客體驗感下降。為了保證遊客和動物安全,保證施工效率,結合國內其他城市動物園改造閉園經驗及武漢動物園實際情況,此次綜合改造動物園將先行完全閉園兩年。
武漢動物園現有動物近90種、700多頭(只),在綜合改造過程中,結合武漢動物園現有動物輸出計劃,部分動物將通過轉移、合作繁殖、輸出等方式過渡。例如大熊貓春俏和胖妞姐妹花擬於2021年年初返回四川老家,還有十餘種動物將輸出到其他動物園。
資料圖。
剩下的動物則將在園內妥善安置。溼地鳥區不用大改,只是部分展區提升,所以大部分鳥類可以暫住原址;大象、犀牛等大型動物,設計階段就考慮到了轉移問題,它們的新家就建在原址旁邊,所以它們先在老房子過渡,等新家建好後直接搬過去;剩下的動物則會搬進兒童樂園區域裡的臨時場館。
資料圖。
「考慮到施工期間噪音對動物的影響,也將提前對動物進行噪音脫敏訓練。雖然是臨時場館,但也有保溫、防暑、運動場館等設施,飼養員們也會和以前一樣精心照顧動物們。它們會很好,請大家不要擔心。」楊毅說。
資料圖。
「移動動物園」上線
閉園兩年期間每月科普不斷
至少兩年不能逛武漢動物園了,小朋友想念動物朋友了怎麼辦?別擔心,「移動動物園」來了,帶您雲遊動物園。
物外書店「移動動物園」活動現場。
該園策劃營運科工作人員介紹,閉園改造期間,武漢動物園繼續發揮動物保護教育科普職能,將在市內各大書店、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舉辦分享講座,通過不定期的宣講,推廣現代動物園的保護教育職能,關愛野生動物。同時,這座「移動動物園」也將作為一個窗口,讓市民了解武漢動物園的改造進度和動物們在改造期間的生活情況。
據了解,「移動動物園」已經在卓爾書店和物外書店開展了3場科普活動,12月27日下午2時,物外書店還會有一場,屆時,動物管理部負責人楊毅將以「動物園是活的博物館」為題,為市民分享動物趣事。
物外書店「移動動物園」活動現場。
此外,武漢動物園35周年回憶遊活動的11位獲獎者,將作為第一批場館探秘嘉賓,近距離走入改造中的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市民園長團隊也將繼續發揮共建共管職能。網民園長「花落成蝕」,將集中一批專業志願者力量,做好動物科普知識的搜集,為將來的智能科普提供豐富素材。
各種活動信息,市民可以關注武漢動物園官方微信「武漢動物園」提前了解。
動物園未來什麼模樣?
動物們在家裡釋放天性
經過綜合改造之後,煥然一新的動物園將會是什麼樣子?該園公園建設管理部副部長戚洪斌介紹,最大的變化,就是展陳方式將從以前按動物食性及動物分類進行分區,轉變為按動物棲息地分區模式,讓遊客去動物家裡做客。屆時,全園將形成七大主題展區,分別為澳洲區、非洲區、亞洲區、美洲區、兒童互動區、郢趣園、溼地鳥區。
改造後全園俯瞰效果圖。
「以前是籠舍加活動場,改造後將變成花園別墅。」戚洪斌說,改造後,動物們的外活動場將變大很多,並且「硬軟體」都將極大提升。不僅有假山、水池、鞦韆、爬架、生態投食器等仿生境設施,還有溫控、溼控、智慧監控等現代設備。「每座場館還會有『養老院』和『幼兒園』,保障不同年齡的動物都有棲息和活動場所。」
澳洲區效果圖。
在該園公園建設管理部部長劉士菊看來,給予動物更多尊重也是改造的一大進步。「以前的觀賞方式要麼是籠舍加欄杆的方式,要麼就是人站在高處往下看動物,對動物來說這其實是很有壓力的。改造後,動物展區將與遊客區融為一體,展現出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景象。」
亞洲區小熊貓展示區效果圖。
劉士菊進一步透露,雖然此次改造動作較大,但遵循了能留則留的原則。近幾年新建的熊貓館和進行了改造提升的企鵝館、鸚鵡館不會大動,只會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園內大喬木也將基本保留,但會利用中下層空間,進一步進行植物的設計和配置。不同展區將會種植一些符合地域特色的植物,例如非洲區的剛果叢林,會有棕櫚、芭蕉、蕨類等,馬達加斯加島會種植蘇鐵、鳳尾蘭、再力花等。「既能豐富植物層次,又能營造動物們的生境風貌,讓它們能夠看到家鄉的植物。」
馬達加斯加島效果圖。
「一是更具有安全性,二是增加動物福利,三是增強科普教育和體驗感,形成讓人沉浸到動物生存環境的體驗。」談到此次武漢動物園的設計理念,主設計師黃炎這麼說。
他介紹,通過合理設計和遊線優化,動物和遊客的活動空間均擴大了,特別是動物的活動空間,至少為以前的兩倍。
「我們通過在有限的空間裡儘量模仿自然界的原生環境,讓動物們能夠在接近棲息地的環境裡自在展示天性,比如喜歡爬山的巖羊有了模擬自然的山體,花豹展區內設有水潭,小爪水獺有捕魚水池和小瀑布空間,靈長類有了更高的攀爬空間和丰容器架……也設置了很多飼養員對動物們進行行為訓練的設施,比如大象有了專門修腳的地方,猩猩可以通過取食器取食,這些設置能促進動物和飼養員之間建立信任,增強動物們的幸福感,同時也成為遊客觀賞中有特色有價值的體驗。」
看非洲大草原,和山羊、火雞親密接觸
這樣的動物園你期待嗎?
從非洲展區的觀賞臺望去,大象、犀牛、河馬、長頸鹿在同一個空間裡,或打盹或悠閒散步……讓人仿佛來到了非洲大草原。
非洲區(馬賽馬拉草原、馬達加斯加島)效果圖。
這正是改造後的動物園裡的一個場景。戚洪斌說:「不僅動物的居住體驗提升了,遊客的觀賞體驗也會大大提升。」
他指著規劃圖中的非洲區域給記者講解,籠舍都在外圍,活動場地集中在中間,從視覺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些動物都混養展示在一起,但實際上,中間有隱形的隔欄。「改造後的非洲區採用獨特的視覺混養設計,能帶給遊客不一樣的體驗。」
改造後的兒童活動區域分為萌寵區和互動區,互動體驗感十分強。比如,孩子們可以在互動區和山羊、火雞等家禽家畜親密接觸,萌寵區都是一些體型較小、十分可愛的動物,也許孩子們鑽進一個小隧道,一伸出頭,就可以看到它們就在眼前,而中間只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
兒童互動區效果圖。
此外,改造後遊覽線路會變長,包括棧道、隧道、草地等多樣的場景,讓市民覺得新鮮有趣,體驗豐富。
在黃炎看來,動物園是城市的人和自然之間的紐帶,改造後的武漢動物園,是一個能夠保護自然界中棲息地受到侵蝕的動物、讓動物們能夠釋放天性的地方;同時也是更好地進行科普教育的平臺,通過了解動物和它們原本棲息地和生存的狀態,市民會更加尊重和喜愛它們,也會更加努力保護它們和它們生存的環境。(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楊曉雨 通訊員趙旋 陳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