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0:21 來源:武漢晚報
從1985年開園起,武漢動物園給武漢市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難忘的回憶。如今已有35歲的武漢動物園,老了,場館設施陳舊、展陳方式落後,已無法滿足動物福利和遊客遊覽需求,亟須轉型升級。為了將其打造成一座有內涵、有故事、有趣味、有地域特色、有技術的國內一流城市動物園,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武漢動物園將閉園,進行綜合改造一期工程前期建設。
閉園兩年,動物們怎麼辦?
春俏和胖妞將回老家
不少市民都關心,動物園改造期間,是完全閉園還是部分閉園?我們還能看到動物們嗎?閉園了,動物們怎麼辦?
動物園動物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改造期間,園內大部分區域變成工地,不僅會造成遊客體驗感下降,且存在施工安全隱患。為了保證遊客和動物安全,並且保證施工效率,結合國內其他城市動物園改造閉園經驗及武漢動物園實際情況,此次綜合改造動物園將先行完全閉園兩年。
武漢動物園現有動物近90種、700多頭(只),在綜合改造過程中,結合武漢動物園現有動物輸出計劃,部分動物將通過轉移、合作繁殖、輸出等方式過渡,例如大熊貓「春俏」和「胖妞」姐妹花擬於2021年2月返回四川老家。
剩下的大量動物則將根據施工進度,轉場到過渡場館,進行園內安置。
想念動物朋友了怎麼辦?
「移動動物園」上線科普
至少兩年不能逛武漢動物園了,小朋友想念動物朋友了怎麼辦?別擔心,「移動動物園」來了,帶您雲遊動物園。
該園策劃營運科工作人員介紹,閉園改造期間,武漢動物園繼續發揮動物保護教育科普職能,在我市各大書店、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舉辦分享講座,通過不定期的宣講,讓動物園人走近青少年,推廣現代動物園的保護教育職能,關愛野生動物。同時,也作為一個窗口,讓市民們了解武漢動物園的改造進度和動物們在改造期間的生活情況。
據了解,「移動動物園」已經在卓爾書店和物外書店開展了3場科普活動,12月27日下午2點,物外書店還會有一場活動,屆時,動物管理部負責人楊毅將以「動物園是活的博物館」為題,分享動物趣事。
各種活動信息,可以關注武漢動物園官方微信「武漢動物園」提前了解。
七大展區各有特色
讓遊客去動物家裡做客
經過改造後,武漢動物園將從以前按動物食性及動物分類進行分區,轉變為按動物棲息地分區模式,讓遊客去動物家裡做客。全園將形成7大主題展區,分別為澳洲區、非洲區、亞洲區、美洲區、兒童互動區、郢趣園、溼地鳥區。
「以前是籠舍加活動場,改造後將變成花園別墅。」該園公園建設管理部副部長戚洪斌介紹,改造後,動物們的居住條件將大大改善。外運動場將會變大很多,不僅有假山、水池、鞦韆、爬架、生態投食器等仿生境設施,還有溫控、溼控、智慧監控等現代設備。「還會有『養老院』和『幼兒園』,保障不同年齡的動物都有棲息和活動場所。」
在該園公園建設管理部部長劉士菊看來,給予動物更多尊重也是改造的一大進步。「以前的觀賞方式要麼是籠舍加欄杆的方式,要麼就是人站在高處往下看動物,對動物來說這其實是很有壓力的。改造後,動物的『家』要麼和遊客在同一高度,要麼高於遊客,遊客將從平視或仰視的角度來觀賞它們。」
劉士菊進一步透露,不少動物,還能在「家」裡看到家鄉的植物。改造後的動物園,會更加注重植物的設計和配置。園內的大多數大喬木將會基本保留,但在中下層空間,將會種植一些符合展區特色的植物,既能豐富植物層次,又能營造生境風貌。「例如非洲區的剛果叢林,會有棕櫚、芭蕉、蕨類等,馬達加斯加島會種植蘇鐵、鳳尾蘭、再力花等。」
兒童活動區域
還能給羊駝、矮馬餵食
從非洲展區的觀賞臺望去,獅子慵懶地臥地打盹,斑馬、長頸鹿、大象等在悠閒散步……讓人仿佛來到了非洲大草原。
這正是改造後的動物園裡的一個場景。戚洪斌說:「不僅動物的居住體驗提升了,遊客的觀賞體驗也會大大提升。」
他指著規劃圖中的非洲區域給記者講解,籠舍都在外圍,活動場地集中在中間,從視覺上給人的感覺是這些動物都在一起,但實際上,中間有隱形的隔欄。「改造後的非洲區採用獨特的視覺混養設計,能帶給遊客不一樣的體驗。」
此外,兒童活動區域分為萌寵區和互動區,互動體驗感十分強。比如,孩子們可以在互動區給羊駝、矮馬、山羊等餵食,萌寵區都是一些體型較小、可愛的動物,也許孩子們鑽進一個小隧道,一伸出頭,就可以看到它們就在眼前,而中間只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
記者楊曉雨 通訊員趙旋 陳立雲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