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江城故是
有人說兒時的味道,是最原始的鄉愁。
家在江城,家鄉野果多,幾十種、上百種,沒人能數得清,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野果出現,味道各不相同。
對於我們70、80後而言,特別是像小編這種「放牛小娃不穿海(鞋),毛草尖尖隨便來」從小生活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對山上的各種野果並不陌生。
橄欖果,路邊路腦隨處可見,「橄欖好吃回味甜」,常被那些唱山歌的拿來喻比情歌,小時候認不得愛情,才認得用橄欖果來嬉打討親嫁女的隊伍。
嘎哩囉,學名不知道叫啥,一般在臘月頭成熟,碌碌續續熟到來年的三四月份,生吃有點酸澀回甘,傣家人常用來做剁生的佐料,或煮一種叫江拐的魚最好吃。
酸扁果,兩瓣果形扁平,好似一個長長的心形狀,最好在果還嫩小時吃,老了有很多纖維絲,口感不太好,當然牙好胃好的除外。
酸麻溜,可能是野檸檬的一種,味道出奇的酸,經常酒醉的老刀說具有很強解酒功效,我曾也試過,但牙齒竟,第二口不敢再咬咽。
五椏果,五丫成果實,果實多汁略帶酸味,小時候在河裡洗澡沒洗髮水之類的,常取果心來洗頭,滑涼滑涼的,感覺跟海飛絲差不多。
羊排果,因果形長得像羊角而得名,味道酸脆,和小媳婦們一起搭夥用鹽蘸吃味道最好。
哈哈!說著說著,小編自個也是口水瀝嘞了。
口水咽不贏,那咱就款款稍不酸的吧!
桑葚,江城人也叫蒼蠅果,野生的果小,甜裡帶著一點點的酸,從外面引種的果大,說是具有健腎之功效,很多人喜歡用來泡酒!
羊奶果,他們說因長得像羊的奶頭而得名,一般在3至4月成熟,果有酸有甜,聽草醫說根可入藥,能治一種叫慢涼的病,現野生那種小果的很少見了,可能被採藥的人挖絕了,現多的是庭前院後人工種的,果形比較大。
在我的記憶裡,家鄉野果的味道是人生最初的記憶,也是童年的開始,特別是那些六一兒童節前後成熟的,黃黃紅紅,樣子可愛的野果。
(雨水果)
(羊屎果)
(甘天果)
(細曼娘果)
(炸破肚子果)
(餓飯果)
黃泡,隨著季節不同和品種不同,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果肉多汁,甜裡帶著一點點的酸,這種味是小時候的最愛。
在七八十年代,水果不是想吃就能吃得到的,特別是像來自北方的蘋果之類的水果,還比較奢侈,但那些山上隨處可摘的野果,不止為我們帶給了快樂,也為我們填飽了飢餓的肚皮。
(麻李嘎果)
椎慄果,大家並不陌生,富含澱粉,可以生吃、可以扎(煮)吃。
曼登果,也富含澱粉,粒大,吃得飽。
這種我們傣家人叫曼果澱,漢家人也叫野李子,吃時一定要用手捏軟,把玩著才好吃,不捏味道澀澀的。
三丫果,江城人對它有一種特有的情結,無論克到哪裡,總把它與家鄉牽在一起,因它美好而令人難以忘懷。
三丫果故名內籽有三丫(瓣),也少數有四丫的,多生長在箐邊溝谷裡, 一般在7月到8月就紅了,紅色的果實象徵著愛情,小時候餓勞只知道吃,不知道有這象徵,只當心的是果核怕吃多了,能否排放得出否。
現在市面上的水果品種繁多,偶有見到市場上的野果,就會忍不住買上幾個,就比如這種叫曼娘果的,外皮紅紅的樣子如初,但吃起來感覺淡淡的,沒有了童年吃的那個味道。
還有許多沒有提到的,或小時候吃過的,或名字和味道已想不起來的,或那些見過、摘過、吃過的野果,自從那偏遠的村寨走出來後,很多的野果就沒有再看到過了。
(大葉子果)
(歪屁股罵木)
(鼻涕果)
(野楊梅)
歲月無痕,很多味道就這樣悄悄溜走了。家鄉的野果,不僅僅是兒時的味道,更是一份情感記憶。
長按關注【江城故是】,搭夥分享不一樣的江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