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Two to Tango
一個巴掌拍不響
近日,路透社等媒體報導美中貿易糾紛時援引了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話:「Negotiation would still be our preference, but it takes two to tango. We will see what the U.S. will do(我們仍然傾向談判,但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將拭目以待,看美國如何行動)。」
It takes two to tango(字面意思是跳探戈得有兩個人)是英語習語,牛津詞典的解釋為both parties involved in a situation or argument are responsible for it(某種局面或某個爭論涉及的雙方都有責任)。就像中文裡的別字一樣,英語也有同音不同字而搞混的情況,比如這裡的tango有時被誤以為是tangle(糾纏,混亂,攪在一起拎不清)。在電影《聞香識女人》裡留下一段經典探戈舞表演的阿爾·帕奇諾說過一句名言:If you get all tangled up, just tango on(如果腳步亂套了,沒關係,接著跳)。
這個習語據說源自1952年的愛情歌曲Takes Two to Tango,歌中唱到:You can sail in a ship by yourself/Take a nap or a nip by yourself/You can get into debt on your own/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that you can do alone/But it Takes two to tango(你可以獨自行船/獨自小睡或者小酌/你可以獨自負債/獨自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但兩個人才跳得了探戈)。1982年裡根總統談到美蘇關係時用到It takes two to tango,這種說法被漸漸推廣,成為媒體上經常出現的暗喻。
「一個巴掌拍不響」源自《紅樓夢》第58回:芳官的乾娘拿著芳官的月錢,買了洗頭的用品,卻先給親女兒小鳩兒洗,洗剩了才給芳官洗,兩人因此吵了起來。襲人評價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這麼看,it takes two to tango和「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雙方都有責任」這個意思上基本對等。不過,文字的有趣之處常在言外,也就是詞典上查不到但可能聯想到的東西。這些聯想因為歷史文化的不同而參差多樣。拍巴掌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結果就是個「響」;tango卻是千言萬語也說不盡的戲劇。
在中國人的印象裡,探戈可能是一種充滿異國情調、有些古怪甚至滑稽的舞蹈。事實上,探戈被稱作dance of sorrow「悲傷之舞」。20世紀上半葉的阿根廷音樂人、有「探戈哲學家」之稱的恩裡克·迪謝波洛說:tango is a sad thought that is danced(探戈是用舞蹈表達的悲思)。和其他輕鬆歡快的「交誼舞」不同,探戈舞顯得緊張,有一種鬥爭感。舞者表情莊嚴,頭部的快速轉動讓人聯想到時刻警惕捕食者的野生動物。一種說法認為,探戈源於情人之間的秘密舞蹈,所以男士原來跳舞時都佩帶短刀,現在雖然不再帶刀,但舞者必須表情嚴肅,表現出東張西望提防被人發現的樣子。
正如一些探戈愛好者總結的,探戈是一種最終級的交誼舞(the ultimate social dance),它最為迷人的地方在於兩位舞者之間的交流。那時快時慢、變化無窮的舞步當中有入侵、退讓、對抗、協同,男女雙方很難說哪一方更強勢。這樣看來,用探戈來形容人與人的關係乃至國與國的關係都很恰當。(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