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引發「臺獨」派不滿。一些臺灣高中生效仿「太陽花」進而發起反課綱運動,23日闖入臺灣「教育部」。經歷一天一夜的奮勇抗爭,目前抗議學生已被家長帶回。據東森新聞雲,名為「藍教頭」團隊在學生抗爭當天,前往現場街訪,問抗議學生到底知道不知道課綱微調了什麼?萬萬沒想到,高中生們一問三不知……
現場抗議學生表示,沒有仔細去看過、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人說,「我是指考生,所以我沒有時間(去了解)。」
「藍教頭」在臉書上公布視頻:
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裡觀看
據東森新聞雲,「藍教頭」表示,他們是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好朋友,有工程師、學生、木工、公關業等,是自發性共同拍攝這支影片。影片拍攝於7月22日,在學生包圍「教育部」的活動現場,訪問對象是隨機找抗議學生來進行街訪,沒有花很多時間拍攝,剪輯的時間也比想像中快。
反課綱學生包圍「教育部」,抗議標語裡充滿錯字。
既然反課綱的臺灣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反對的是什麼,小觀就附上臺灣「課綱微調」內容,以免他們成為政客操縱的工具。據臺灣教育部門介紹,新、舊課綱的差異,高中歷史臺灣史部分的爭議共有17項。
新、舊課綱差異對比:
一、 「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
二、 「國際競逐時期」改為「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三、 「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
四、 「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
五、 「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
六、 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
七、 「大航海時代」改為「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八、 「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九、 新增「臺人與抗日戰爭」。
十、 「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十一、 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事件。
十二、 「清代治臺政策」改為「清廷治臺政策」。
十三、 鴉片戰爭迫使清廷在臺灣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在英法聯軍之役後籤定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清朝才將臺灣納入開港通商。
十四、 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
十五、 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十六、 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十七、 「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