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審課綱 笑話伊於胡底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28日,臺教育部門將召開第三次會議遴選審課綱的學生代表。前兩次遴選會上,學生們吵成一團,意見超多而效率奇低,沒能選成。簡單的遴選尚且如此,專業性極強的審課綱會亂成什麼樣,可想而知。難怪島內有學者痛批,臺當局讓學生審課綱,要鬧國際笑話。

  胡鬧到極點

  25日,臺教育部門召開遴選學生代表的第二次會議,原希望選出4名課審大會學生代表和18名分組審議會學生代表。但臺灣媒體報導說,參加會議的97名學生和臺上的主持人「吵成一團」,「超級沒效率」,最後只好決定28日再開第三次遴選會。

  而在上周的第一次遴選會中,120多名學生也充分展現了初生牛犢的「氣勢」,不斷質疑遴選委員適法性、開會時程倉促等四大瑕疵。會議開了一整天,前後五度「休息」,讓學生討論、吃午餐、吃下午茶、討論、又吃晚餐。每次「休息」之後又重起爐灶,學生們不斷「跳針」(指說話語無倫次、跳躍式思維)、「內訌」,推翻自己剛作的決定。

  原本登記參選的學生共有195名,其中小學生2名,初中生3名,其餘則是高中和大學生。不過,兩名小學生始終未現身會議,兩名初中生參加了首次遴選會,第二次會議則只來了一名初中生。

  對此鬧劇,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代校長的知名學者李家同近日表示,他活到77歲,也沒當過課審會委員,雖然他的專長是電機信息,但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懂高職課程,所以不敢審高職電機、信息相關的課程,寧願讓給更專業的老師。現在臺當局竟把課綱交給什麼都不懂的學生來審,「胡鬧到極點」,「是國際上的大笑話」。

  不懂其實不是大問題,只要不說話,善於藏拙即可。但若學生們在審課綱過程中也是這樣「勇於表現」,這個國際笑話恐怕是鬧定了。

  吃相真難看

  相比之下,第二次遴選會的主持人莊國榮也許是更大的笑話。此人在陳水扁時代曾任「教育部」官員,以言辭粗鄙聞名,名列民進黨「立法院三寶(指講話荒腔走板譁眾取寵的三人組)」之一,曾說過馬英九是「小孬孬,哭著回家找媽媽」等著名段子,後來因辱罵馬英九的父親,引起公憤,被迫辭職下臺。

  這樣的人,居然當了課審小組召集人,他會選出什麼樣的代表,可想而知。國民黨「立委」25日召開記者會怒批,讓莊國榮這種人參與課綱事宜,「這種人參與只會教壞小孩」,「教育部長」是眼睛瞎了、耳朵聾了嗎?

  臺灣《聯合報》評論文章指出,人人都能看出小學生審課綱的荒謬,所以其危險性或許並沒那麼大,反而是指派一個充滿政治偏見的人來主持課綱研修大計,其政治結果必然更危險。讓莊國榮「佩著寶劍」來參與遴選,「課綱還有活路嗎?」時隔8年,臺教育部門竟忙不迭地將莊國榮這塊「寶物」重新出土,這樣的「慧眼」,到底背後藏著什麼心思,恐怕才是人們更該擔心的事。

  莊國榮形象不佳,但勝在政治立場夠綠,嘴炮厲害,戰鬥力強。民進黨當局任用這樣的人,中心思想顯然是只要打手夠兇狠就好,哪管外界觀感?為了加速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已到了完全不顧吃相的地步。

  危害極深遠

  在第二次的學生代表遴選會中,還有一個人脫穎而出被選為會議主席,就是當年反課綱的「大將」廖崇倫,與前「教育部長」吳思華面對面溝通並在網絡直播中出現的7名學生代表之一。

  島內輿論早就質疑,臺當局讓學生來審課綱,是論功行賞,是為了褒獎「反課綱微調」學生的擁戴之功。如今「反課綱微調」的學生頭子果然出位,正驗證了臺當局的司馬昭之心。

  在去年的「反課綱微調」運動中,一些高中生極力主張歷史課本應用「日治」而非「日據」,「否則日本不開心怎麼辦?」種種言論,反映出部分臺灣學生已被「媚日」「反中」思想嚴重洗腦。民進黨當局任用這些思想偏激、政治傾向明顯的學生來審課綱,未來的臺灣教育真不知將伊於胡底。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日前受訪時表示,蔡英文當局廢除「微調課綱」後,在中文、歷史科課本部分,將再度出現「日本皇民化」史觀以及「去中國化」字句,例如「國民黨當局接收臺灣」「日治臺灣時期」,其意義是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版圖,日本是「合法」佔領臺灣。而在所謂的「公民與社會科」課本部分,是回到陳水扁當局的「98課綱」,強調個人主義勝於集體規範,意即強調「個人不服從」,「所以這是搞學生運動、搞群眾運動、搞民粹的課綱」。

  學生審課綱,本身即是民粹的實踐產物。民進黨當局雙管齊下,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鼓動學生的民粹之風,深植「臺獨」意識,早已損及臺灣下一代的競爭力,從長遠看,對臺灣前途更是為害極深。(王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小學生也能審課綱? 幼兒園小朋友表示「我不服」!
    臺教育部門日前邀學生開會,討論課審會學生代表怎麼選,多位與會學生認為不應限制年齡。臺灣嘉南藥理大學學生遊騰傑指出,以年齡來限制學生能力,等同臺教育部門一開始就從本位思考來否定中小學生,也不符合國際公約精神。課審會大會的委員,要審中小學幾十科的課綱,絕對是教育專業,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還未經過完整教育洗禮,對學科內容及前瞻性沒深入了解,怎麼審課綱?
  • 伊於胡底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詩經 小雅 小旻》:「我視謀猶,伊於胡底?」近義詞有:不堪設想,伊於胡底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指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伊於胡底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伊於胡底(yī yú hú dǐ) 成語釋義:伊:句首助詞;於: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麼地步為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成語出處:《詩經 小雅 小旻》:「我視謀猶,伊於胡底?」
  • 伊於胡底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伊於胡底,伊:句首助詞;於: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麼地步為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出自:《詩經 小雅 小旻》:「我視謀猶,伊於胡底?」近義詞有:不堪設想,伊於胡底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指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 臺灣作家質疑蔡當局教育制度:培養出更多無腦學生
    另外,參與「課綱審議」的學生代表、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自曝遭到恐嚇。而臺灣作家洛杉基質疑,蔡當局是否故意讓「綠衛兵」負責翻轉臺灣的教育制度,以便可以培養出更多無腦高中生。由於林致宇曾在臉譜分享媒體報導,他認為,過去太多歌頌唐宋古文八大家,都只是在「造神」,文章傳遞的思想並非現代社會所需要,更有可能傳遞封建、保守、古板的思想,不能以「有名」或「主流」選擇文章,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分析、素養、思想。日前林自曝遭恐嚇,似乎與他近日語文課綱言論有關。一通話對方就狂飆「三字經」,已報警處理。
  • 聯合早報:泰國亂局伊於胡底
    聯合早報:泰國亂局伊於胡底 2008年11月27日 09: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但目前最大的疑問是,亂局到底伊於胡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  無論如何,泰國局勢最大的殺傷力就是前景的不明朗,這影響了國家的安全與外來投資的裹足不前。此外,泰國將怎樣一盡東協輪值主席國的地主之誼,順利舉行區域首腦峰會?東協鄰國、我國(新加坡)外長楊榮文都表示擔憂。  泰國這場動亂起因複雜。
  • 課綱對談無共識 學生失望哭成一團
    華夏經緯網8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反課綱學生代表昨日和臺「教育部長」吳思華對談,學生提出撤銷或暫緩新課綱等訴求,但雙方未獲共識,學生坦言背負沉重壓力,並因未能達成目標而失望痛哭。    反課綱學生和群眾於7月31日翻越入臺「教育部」圍牆內,與警方對峙邁入第4天。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圖自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灣地區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等3部分,明年上路的12年課綱則改為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吳昆財表示,對於高中歷史新課綱過關並不訝異,因為「課審大會」本來就是個「集團」,課綱當然想過就過。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政策昨是今非將使臺灣深陷伊於胡底的絕境
    有關這一波的 「核食」爭議,究竟 「何時」才能平息,固然考驗執政當局的危機處理能力,但爭議事件的背後,其實更值得正視、三思的,尤在於臺當局的公共決策,如果老是昨是今非,抑或昨非今是,則不止類似的對立、抗爭將不斷的反覆循環,更將使臺灣陷入不知將伊於胡底的絕境。   我們做出這樣的論斷,絕非危言聳聽,當然更不是無的放矢。
  • 蔡為民:樓市亂相伊於胡底?
    蔡為民:樓市亂相伊於胡底?
  • 臺灣學生團體力挺歷史課綱調整 拒絕「皇民教育」
    原標題:臺灣學生團體力挺歷史課綱調整 拒絕「皇民教育」   中國臺灣網2月7日消息 一群由臺灣高中、大學生及青年團體組成的「抗獨史陣線」,今天上午到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門口舉行記者會,表示支持臺灣教育部門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去除錯誤的日本「皇民化教育「,他們紛紛強調,拒絕「皇民教育」,撥亂反正,絕不妥協。
  • 張良樺:民進黨鼓動臺灣學生反對課綱微調意欲何為
    他們既對學生開展反課綱微調活動予以物資方面的支持,連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都在7月14日坦承,「有提供物資」;又進行言論煽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7月5日一早的臉書上煽動說,孩子們勇敢站出來,任何人都不該用政治角度看待這件事,並強調,課綱制定需要客觀專業,「如果政府不願意改正,明年就讓我們扛起這個責任。」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表態說,拒絕採用新課綱,並要求臺南市立中學繼續沿用舊的歷史課綱。
  • 處理好三對關係,破除「以綱為綱」
    就應試的實際需要看,考綱的確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指引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高中教學「以綱為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學的主動性、全面性和創造性。隨著高中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基於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等多重背景,考綱過多地強調考試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為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新時代高中生,國家層面正在整體推進高中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
  • 臺媒:民進黨改歷史課綱意在「洗腦」臺灣學生 大陸不會放任
    民進黨企圖誤導臺灣學生的歷史觀和認同觀(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折騰許久的臺灣「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議題13日有了結果,臺教育部門「課審大會」最終拍板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
  • 課綱微調召集人:改回課綱,馬英九將成歷史罪人
    他如何看待學生反課綱的舉動,臺灣學生的歷史觀究竟如何,《環球時報》5日就這些問題專訪了王教授。  環球時報:這次課綱微調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王曉波: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當時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就公告了陳水扁時代的「九八課綱」,即2009年要採用的課綱,有人建議其中的國文和歷史科先暫緩採用。
  • 臺灣課綱或定調慰安婦不寫「被迫」被痛批
    針對在島內引發不小爭議的高中微調歷史課綱,臺「教育部」之前邀請專家學者檢討17個爭議點,獲得初步共識,建議改成較為中性的字眼,其中12項直接改回微調課綱前,也就是舊課綱的用法。這也被一些輿論認為是臺灣教育部門向「臺獨史觀」的妥協。臺灣「名嘴」黃智賢在臉書上痛批表示悲痛,說「教育部」所聘請的專家,「正在告訴我們,做臺灣人,是沒有價值的。」
  • 那些年,臺灣改過的歷史課綱
    於是,在7月23日的深夜,因不滿臺灣「教育部」的課綱微調,早已包圍在場外的青年學子們爬梯翻牆,攻入「教育部」及「部長」吳思華的辦公室,效仿中壢事件、太陽花運動的先進們,再次掀起了一場「可歌可泣」的佔領運動。
  • 街訪臺灣反課綱學生:對課綱微調內容並不了解
    經歷一天一夜的奮勇抗爭,目前抗議學生已被家長帶回。據東森新聞雲,名為「藍教頭」團隊在學生抗爭當天,前往現場街訪,問抗議學生到底知道不知道課綱微調了什麼?萬萬沒想到,高中生們一問三不知…… 現場抗議學生表示,沒有仔細去看過、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人說,「我是指考生,所以我沒有時間(去了解)。」
  • 一道小學6年級奧數題,學生想半天沒解出,家長:超綱了
    一道小學6年級奧數題,學生想半天沒解出,家長:超綱了現在的年代,奧數班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特別是學歷高的,會送孩子去奧數班,不想孩子落在起跑線上,並且自己還能給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疑惑,別提這有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