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民進黨改歷史課綱意在「洗腦」臺灣學生 大陸不會放任

2020-12-19 環球網

民進黨企圖誤導臺灣學生的歷史觀和認同觀(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環球網綜合報導】折騰許久的臺灣「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議題13日有了結果,臺教育部門「課審大會」最終拍板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臺灣《中國時報》今(14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此舉企圖以「大區域史」概念來淡化大陸與臺灣一脈相承歷史文化觀。這對於兩岸關係的衝擊,將超出民進黨當局所能承受的範圍。

文章稱,民進黨試圖切斷兩岸的文化連繫,就等於否認「兩岸一家」,對大陸而言,這就是「文化臺獨」。民進黨上臺後,大陸認為「公投獨立」的「法理臺獨」可能性低,綠營擬從文化面,來尋求「臺獨」的正當性,大陸多次重申反對「形形色色、任何形式」的「臺獨」。北京不會放任民進党進一步推動「文化臺獨」的企圖,臺當局的上述舉動勢必引發兩岸進一步對立,而這絕非臺灣老百姓之福。

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也意味著對「中國史」的理解,將從過往漢唐明清朝代編年史,轉變成主題式的理解。文章認為,「課綱審查大會」的這一決定,不只沒有為紛擾多日的課綱爭議劃下休止符,未來反而將招致更多爭議;這種把歷史教育當作「捏麵人」的做法,還可能進一步撕裂臺灣社會。

文章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不妥,畢竟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大陸確實是屬於東亞一環,因之把中國歷史編入「東亞史」好像也無可厚非,甚至島內還有不少贊成的人宣稱,這有助臺灣學生從全球化變遷角度來培養所謂的「大歷史觀」。

但上述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隱藏不少問題。首先,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簡單的以地理位置作為劃分歷史的視角,然後再用「東亞史」的這一大區域史概念將「中國史」涵括進去。這種「偷天換日」置換概念的粗暴手法,企圖把「中國史」簡化成區域分支歷史,弱化「中國史」的重要性。

文章認為,兩岸同文同種,文化同源,不是換個課綱就能改變的。綠營想讓臺灣學生從小就被沒有「中國史」的史觀洗腦,更是惡毒。臺灣人如果不懂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將成失根蘭花,無以為家。

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13日接受《中國時報》採訪時表示,新版歷史課綱,是「臺獨」意識形態對教育的滲透,當中「臺獨」的性質明顯,是「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集中體現,會誤導臺灣學生的歷史觀和認同觀,使臺灣青少年的中國意識越來越淡薄,也把下一代改造成為綠營選民。

張文生分析,此種史觀可謂「同心圓史觀」(編者註:臺灣前教育部門負責人杜正勝於上世紀90年代所提出,即所謂「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向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再進化,用主題式、問題式的建構,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完全切割,過去「臺灣史」之外,還有「中國史」、「東亞史」,現在直接將中國歷史納入「東亞史」,是比「同心圓史觀」更直接、無理的進化。

他續言,對大陸而言,推進統一進程是必然、不可迴避的過程,也是臺灣社會阻擋不了的,課綱的改動,只會讓兩岸統一變得更加困難,統一的代價更高,是民進黨當局不負責任的表現。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學歷史課綱不得不改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1月24日消息 臺灣《中央日報》24日刊文《莫忘甲午戰爭》指出,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為遂行「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惡意扭曲臺灣中學歷史課綱,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危害。農曆甲午年即至,一百二十年前的國恥不容忘卻!馬英九執政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學歷史課綱的調整,是對被民進黨抹煞的歷史的撥亂反正。
  • 民進黨修改歷史課綱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
    「教育部課審大會」8月13日通過了島內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依據這個課綱,以後臺灣高中歷史課將只教單獨成冊的「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之前的「中國史」不再存在,被「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以主題方式分單元呈現」。這份升級版的「臺獨」歷史課綱一出籠,就遭到島內外有識之士的口誅筆伐。毋庸置疑,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之私,將島內學生當成「政治祭品」,將兩岸關係進一步推向險境,最終難逃歷史的懲罰。  臺灣的教科書之亂,始於李登輝主政時期。
  • 改課綱「去中國化」 盡顯民進黨「臺獨」本質
    香港中評社發表上海市港澳臺法律研究會理事張建的評論文章指出,近日,臺灣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課審大會審議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不僅如此,民進黨還「去中媚日」,修改後的課綱還將日本殖民統治放在臺灣史。
  • 台歷史課綱把「中國」改稱中國大陸理所當然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4日點評文章,原題《莫忘甲午戰爭》,全文摘編如下:「教育部」所修訂的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就史實部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因為這些部份在上次民進黨8年執政期間遭到扭曲。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14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圖自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灣地區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等3部分,明年上路的12年課綱則改為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張良樺:民進黨鼓動臺灣學生反對課綱微調意欲何為
    」,把對岸的稱呼由「中國」改回「中國大陸」,將「荷(荷蘭)西(班牙)治臺」改為「荷西入臺」,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加上「漢人來臺」和「臺灣人抗日」。    然而,民進黨認為這次課綱微調將會觸及其利益,妨礙其以「臺獨」為幌子實現其「打天下」、「坐天下」的政治目標,於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阻撓這次微調課綱的推行,讓其實施大打折扣,收效甚微。他們既對學生開展反課綱微調活動予以物資方面的支持,連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都在7月14日坦承,「有提供物資」;又進行言論煽動。
  • 臺灣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
    據新華社臺北8月14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 那些年,臺灣改過的歷史課綱
    臺灣在民主化之後,政府對學校課程設置的態度由「標準」轉為「綱要」,更多提供大方向的指導意見,教材編寫交由民間編訂,國家權力已經弱化了很多,但受制於教材編訂資格和學生考試範圍,課綱無論對出版商還是對學校,仍然具有提綱挈領的關鍵地位。課綱的規定,不僅對教育產生影響,其字裡行間蘊含的價值取向,也將對整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 臺灣:臺當局修改歷史課綱遭批
    央視網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近日出臺的「12年公共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公告,其中中國史部分內容大減並移至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這份新課綱,引發外界對臺灣「文化臺獨」的質疑。對此,國民黨痛批蔡當局是數典忘祖。
  • 臺灣地區歷史課綱調整的歷程、原因及其影響探析
    2001 年民進黨當局就開始進行新課綱的編訂工作。新修訂的歷史課綱中,「臺灣史」脫離中國史,首次獨立成冊;明清兩朝的歷史則被納入世界史範疇;主張學生應先學習臺灣 「本土」歷史,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2)這份歷史課綱首次公開即受到廣泛抨擊,導致課綱修訂暫停。2004 年連任後,陳水扁重新推動歷史課綱修訂,因該課綱未完成完整的修改流程,被稱為「95暫綱」。
  • 王曉笛:那些年臺灣改過的歷史課綱
    課綱的規定,不僅對教育產生影響,其字裡行間蘊含的價值取向,也將對整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因此通過課綱修訂,爭奪話語權一直是藍綠惡鬥的重要領域,其中又以對歷史課綱的編訂為重中之重。此次課綱微調的爭議點,也主要集中在歷史課綱的編排上。實際上,在臺灣,有關課綱的爭議每幾年就要發生一次,課綱微調不過是趕了個時髦。
  • 人民日報批民進黨當局篡改歷史課綱:不容「教育臺獨」得逞
    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簡直完全淪為民進黨『臺獨』思想宣傳品。」20多年來,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在教育領域不斷推進「去中國化」,滲透「臺獨史觀」,圍繞中學歷史課綱的爭議一直不斷。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蓄意修改歷史教科書,以「日治」取代「日據」,把日本「投降」改成「終戰」,為日本侵略者塗脂抹粉,這樣的極端例子不勝枚舉。
  • 臺灣學生團體力挺歷史課綱調整 拒絕「皇民教育」
    原標題:臺灣學生團體力挺歷史課綱調整 拒絕「皇民教育」   中國臺灣網2月7日消息 一群由臺灣高中、大學生及青年團體組成的「抗獨史陣線」,今天上午到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門口舉行記者會,表示支持臺灣教育部門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去除錯誤的日本「皇民化教育「,他們紛紛強調,拒絕「皇民教育」,撥亂反正,絕不妥協。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圖源:《中時電子報》臺灣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島內教師憂心:中華文化將在臺斷根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極力推動 「文化臺獨」,去年(2017年)曾因刪減文言文比例引發強烈爭議,如今高中歷史課綱又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島內教師憂心:新課綱上路「將是衰敗的起點」,中華文化將在臺斷根。
  • 台歷史課綱竟刪三國歷史
    台歷史課綱大刪三國歷史,令人痛心,國民黨考紀會負責人、律師葉慶元直批「亡國必先亡史」。葉慶元提到過去在市政府服務時,日本濱松市的鈴木市長對他非常友善,說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三國的趙雲,「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 臺當局要對歷史課綱下手: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夏商周全消失
    臺灣新歷史課綱因「去中國化」,預計將引發課審大戰。(圖源:聯合新聞網)據臺媒報導,臺當局將從本周六(11日)起,一連三天開七場會議對社會領域課綱進行審議,其中歷史課綱因大幅度「去中國化」,預計將引發爭議。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蔡英文當局修改歷史課綱再「去中」 臺媒:三思
    中國臺灣網6月21日訊 蔡英文當局的12年「國教」歷史課綱草案日前曝光,草案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內,被認為是推進柔性「臺獨」、「去中國化」的又一舉措。
  • 臺灣學者和青年學子抨擊當局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臺灣教育部門近日強行修改高中歷史課綱並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論壇主持人、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表示,民進黨上臺後變本加厲地推進「去中國化」,要將五千年的中國史割裂得支離破碎,島內不同世代都對此極為憂心。對於當前教育領域的亂象,各界不能坐視不管,讓年輕一代再受毒害。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