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反被打:他人的善意並非理所當然丨閃電評論

2020-12-13 齊魯時評

近日在G62次列車上,女子王某見另一女子劉某帶著孩子座位擁擠,便好心讓出座位。但劉某並未表示感謝,引起王某不悅。王某隨後起身時翻起小桌板,險些夾到劉某孩子的手,雙方遂起衝突,繼而撕扯毆打。經調解後,劉某向王某當面道歉,並一次性賠償王某的醫藥費等一系列費用2000元人民幣。

本來想讓座,卻給自己添了堵。

類似的讓座風波,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鮮見。公交地鐵上因為讓座遲或者未讓座事件屢屢訴諸媒體。這些讓座風波的根源就在於,有些人把別人因為道德和文明約束做出的謙讓,當成一種理所當然。而讓座這種事壞就壞在理所當然的理直氣壯上。

回到這起讓座事件中,一方因為「熱臉貼了冷屁股」而不悅,另一方索性將對方的善意當成理所應當,矛盾的衝突點,就在於是否要說「謝謝」上。

獻愛心應不應當要求得到感謝?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是聖人,只有良性互動才能讓這種愛心傳遞,做出某種正義行為後,正面的回應遠比「一聲不吭」更能讓人覺得舒坦。否則,善意也會被「雪藏」。

對於王女士來說,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以及她從這種行為中獲得的道義感,都可能比一聲「謝謝」重要的多。當正義行為遭遇「白眼狼」,失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觀另一方——劉女士的行為,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把得到他人的幫助當成了自己的權利。說白了,「我弱我有理」。

每一次像這樣的「理所當然」,都是對社會秩序的一次無情鞭撻,對道德文明的一次冷漠摧殘,對人與人之間信任程度的一次破壞。我們應當警醒,當理所當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麻木和無知,就會陷入底層的漩渦裡,不能自拔。

人生本不易,說句「謝謝」又何妨?(文/陸玄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責任編輯:楊凡、韓薇、王斐然]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相關焦點

  • 高鐵讓座反被打 動手女子也委屈:我就是沒說謝謝
    高鐵讓座反被打原標題:「以後還敢當好人麼?」女子高鐵讓座,未獲感謝反被打傷小編一直以為「讓座」,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事實上,因小事引發的矛盾並不少!最近有人明明讓座了,但還是被打了...高鐵讓座反被打右一為讓座女子王某△「我做好事讓位置給她,她還打我。」紅衣女子王某很憤怒。
  • 讓座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
    尊老愛幼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該不該給老人讓座,這本應該是年輕人自發的一種良善行為,而不是受迫於外力。如果真要這樣做,那麼我們的這個美德就完全變味了,有還不如沒有呢。鑑於此,我建議取消所有公交車上、地鐵上的給老年人讓座的標語,使讓座真正成為一種自願的行為,而不是社會大環境給的一種道德綁架。受制於道德綁架下不情願的讓座是美德嗎?
  • 評論訓練營S5E01丨讓座紛爭
    最後奉上一篇媒體評論範本,以供學習評論的專業術語、措辭腔調以及文章結構和邏輯。首先,有超過一半的老鐵並不知道評論的範式和行文規則。也許是大家浸泡在大學的散文詩裡太久了,忘了怎麼整議論文。評論,與消息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文體屬於言論的一種。消息為了保證自身的客觀性及真實性,是極力避免有主觀性語言的出現。
  • 讓不讓座、換不換鋪咋成了道德衝突?別讓助人變得沉重
    僅以「讓不讓座」論,從老人對不讓座女士大打出手,到孕婦將不讓座者上網「示眾」,再到高鐵上大學生對號入座卻被佔座老人聲討「沒愛心」,本來沒多大點的事兒,卻屢屢鬧得雞飛狗跳,甚至釀成肢體衝突,演變為輿論事件,箇中緣由著實引人深思。不難發現,這類衝突事件中,不問情由的當事一方掛在嘴邊的往往都是「道德」。似乎依此就能佔據高點,立於「不敗」之地。
  • 憑什麼我要給你讓座
    一中年大叔給老人讓座後,一臉得意地質問旁邊那個男孩子:「你為什麼不讓座,我比你都大!」不僅如此,他還指責這個男孩:「立刻放下你的二郎腿,不然我就踹你。」話還沒說完,中年大叔還沾沾自喜地一腳踢向男孩的胸部。什麼時候,我們中華民族讓座的傳統美德演變到這樣的程度了?在談論我的觀點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我的三次經歷,這三次經歷分別在三個城市。
  • 讓座,只是一種美德!
    最近,瀋陽一女孩因讓座時嘟囔了幾句便遭老人一家暴打的事情經媒體曝光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時間,有關公共運輸工具上年輕人是否應當給老人讓座的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的焦點話題。實際上,近年來,圍繞讓座引發的糾紛已不在少數。
  • 年輕人就一定要給老人讓座嗎 讓座是美德 但並不是非讓不可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依賴老人和老人,年輕人的讓座壓力似乎已經超乎了公眾預期,不讓座就是不禮貌有違道德嗎?9月11日,在北京地鐵6號線,一名中年男子強迫他人讓座給他。他不停辱罵那沒有個讓座的人,並且表示:「你早就該把座位讓給你父親了!」視頻中,中年男子指責一名與他不相識的男子讓出座位,並喊道:「你根本沒有意識。
  • 閃電評論丨閃電「套餐A」用尊重延續溫情,讓這個寒冬暖流奔湧
    為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近日閃電新聞聯合濟南牌坊裡、合記麵館等共同發起「套餐A」公益行動,目前已有18家餐飲門店加入「套餐A」公益行動,股股暖流正在匯成愛的海洋,這種溫情之舉引起大家的一片點讚聲。「民以食為天」。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之後,我們即將邁過全面小康社會的門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女孩給孕婦讓座,反被大媽把座位搶走,女孩機智應對讓人佩服
    其實出於善意和尊老愛幼,我們遇到有需要座位的人時,也會主動把座位讓給他們。小姑娘給孕婦讓座,反被大媽把座位搶走前段時間坐地鐵,上班高峰,車廂比較擁擠。上車後,孕婦並沒有想叫別人讓座,只是抓著欄杆,站穩扶好。
  • 「讓座」紛爭引熱議 7000臺灣人籲廢除「博愛座」
    摘要:【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李名】從女學生未讓座遭羞辱,到臺師大視力障礙學生坐博愛座被要求起身,博愛座的存廢連日來在島內引發熱議。還有分析說,博愛座是「優先」的意思,不是專用,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關心,它並非強迫讓座,而是一種美德。
  • 不讓座被罵 讓座行為是美德還是義務?
    今天,京華時報發布了一則《地鐵上年輕女孩沒讓座 大叔連罵3站路》的消息,受到了眾多媒體的轉發和評論。報導稱,9月25日,一位名為「桃紙的圍脖」的網友在微博中發布消息稱,自己在南京地鐵三號線上親眼所見一起倚老賣老強行讓座事件。一年輕女孩由於沒有及時讓座,被一大叔連罵了3站。人民日報、瀋陽晚報、新聞晨報、人民網等眾多媒體的官方微博也發布了這一事件。
  • 公交車上年輕人未讓座,被70歲老人打耳光,如何看待給老人讓座!
    在湖北的一個公交車上面,因為老人讓座的問題,引發了一場事故。從畫面中能夠看得出來,這位非常年輕的男子被一群人圍住,緊緊的挨著公交車的車窗,而且嘴裡面還放聲怒吼叫,旁邊的乘客也是絡繹不絕的。後來可能是由於雙方的爭論升級了吧,導致大家惱羞成怒,所以幾名乘客直接拽著這位年輕男子的頭髮。後來畫面就轉到了公交車的過道裡面,男子被大家團團圍住,沒辦法只能選擇報警求助。
  • 聰明的你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懂得拒絕他人的「善意」!
    但是,在一切霧裡看花之中,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難辨,當看到人家表現得大方親切時,我們常常會以為那是人家的善意,但是當你細細一品,你會發現,一切也並非是我們想的那種清涼的味道。你會詫異「人家的善意都寫在臉上了,我怎能如此不解風情?」確實,人家對我們表示善意的時候,我們去接受也是情理當中的,但是,比起「不解風情」,我們更不能做的是「不解真意」。有些「善意」,我們還真得懂得拒絕。
  • 媽媽帶娃坐動車讓座反被罵
    大家好,我是今天抖音熱搜上,#媽媽帶娃坐動車讓座反被罵#的媽媽。在這裡想跟大家說明一下當時的情況。也回答一些網友的問題,感謝理解[祈禱]事情是這樣的:我昨天帶著小孩從上海上的動車,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怕跟別人坐一起會影響到別人,12306購票系統也能訂隨行兒童票,於是我就買了兩張票,我和寶寶一人一座。
  • 又因為讓座,老人大打出手,什麼時候讓座變成了強制性?
    公共汽車上有一些座椅後面寫著愛心座椅,老弱病殘專用座,大多數人們在乘坐公交車時,看到老人上車會主動讓座,但也有一些人就不會,我們國家確實沒有制定關於給老年人讓座的規定,讓座不是必須,是一種意識和美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在社會中是處於弱勢的狀態,所以我們在看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時,都會給予幫助。
  • 「我年紀大,我先坐」小學生公交車給孕婦讓座,卻被大爺「截胡」
    文|文兒父母想要把孩子養出高貴的品格,少不了要教他學會樂於助人,對他人懷抱善意。但是,有的時候,孩子不會把自己的善意正確地表達出來,或者沒有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他的善意只會讓他吃虧,並不會讓他獲得太多的快樂。
  • 「善意的謊言」:是利於他人的一種語言
    謊言是有雙面性的,一方面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另一方面是利於他人的,這種就稱之為善意的謊言——目雲通常情況下謊言是不可行的一件事,當我們說出一個謊言時,為了讓這個謊言成立,就會說出無數的謊言來圓這個謊言,從此就會沉迷在謊言中
  • 「勿需讓座」是一種最溫暖的「互動」
    滿頭銀絲如雪,他斜挎著深綠色的布包,身姿筆挺地站在地鐵車廂裡,腰部掛著的LED小牌上,「勿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近日,遼寧大連地鐵上,一名76歲的老人引發眾多網友點讚,被稱為「硬核大爺」。曾當過兵的劉增盛老人說,坐車時經常有年輕人為他讓座:「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我身體還可以,站著也沒問題。」
  • 心存善意善待他人的尊嚴,便是你能給與他人的無價之寶
    心存善意善待他人的尊嚴,便是你能給與他人的無價之寶。姑娘遞給了流浪漢一份沒有吃完的盒飯,吃不完的盒飯裡,除了一份流浪漢的滿足,還承載著一份對尊嚴的善待。作為一名流浪漢,無家可歸是他的代名詞,饑寒交迫是家常便飯,遭人白眼更是司空見慣。
  • 「讓座」紛爭引熱議 七千臺灣人呼籲廢除博愛座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從女學生未讓座遭羞辱,到臺師大視力障礙學生坐博愛座被要求起身,博愛座的存廢連日來在島內引發熱議。有民眾提案聯署,要求將之廢除。提案稱,近日因博愛座引發的紛爭,多半因部分乘客自行判斷某些人不應該坐博愛座,但年齡並非判斷是否需要座位的標準;當局可利用車廂廣告或其他媒介持續宣傳讓座美德,但博愛座應該取消。到7日晚,該提案得到7500人附議,通過5000人附議的門檻。一名陳姓民眾說,讓座美意不應成為強制,如果博愛座設置會造成困擾或壓力,他覺得應該廢除。根據流程,相關主管機關須在兩個月內即11月7日前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