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G62次列車上,女子王某見另一女子劉某帶著孩子座位擁擠,便好心讓出座位。但劉某並未表示感謝,引起王某不悅。王某隨後起身時翻起小桌板,險些夾到劉某孩子的手,雙方遂起衝突,繼而撕扯毆打。經調解後,劉某向王某當面道歉,並一次性賠償王某的醫藥費等一系列費用2000元人民幣。
本來想讓座,卻給自己添了堵。
類似的讓座風波,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鮮見。公交地鐵上因為讓座遲或者未讓座事件屢屢訴諸媒體。這些讓座風波的根源就在於,有些人把別人因為道德和文明約束做出的謙讓,當成一種理所當然。而讓座這種事壞就壞在理所當然的理直氣壯上。
回到這起讓座事件中,一方因為「熱臉貼了冷屁股」而不悅,另一方索性將對方的善意當成理所應當,矛盾的衝突點,就在於是否要說「謝謝」上。
獻愛心應不應當要求得到感謝?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是聖人,只有良性互動才能讓這種愛心傳遞,做出某種正義行為後,正面的回應遠比「一聲不吭」更能讓人覺得舒坦。否則,善意也會被「雪藏」。
對於王女士來說,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以及她從這種行為中獲得的道義感,都可能比一聲「謝謝」重要的多。當正義行為遭遇「白眼狼」,失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觀另一方——劉女士的行為,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把得到他人的幫助當成了自己的權利。說白了,「我弱我有理」。
每一次像這樣的「理所當然」,都是對社會秩序的一次無情鞭撻,對道德文明的一次冷漠摧殘,對人與人之間信任程度的一次破壞。我們應當警醒,當理所當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麻木和無知,就會陷入底層的漩渦裡,不能自拔。
人生本不易,說句「謝謝」又何妨?(文/陸玄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責任編輯:楊凡、韓薇、王斐然]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