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律師,因一條「火車換鋪有感」的微博,被網友給懟上了。他講述了帶孩子乘火車時,想用上鋪交換其他乘客下鋪遭拒的經歷,感慨「希望將來你們不會遇到當年的自己」。面對輿論關於其「道德綁架」的質疑,他回應稱,不理解年輕人的道德觀念,將就某些網友的惡意詆毀訴諸法律。
其實,類似於此的事件這些年頗為常見,由此引發的爭執也時常見諸報端。僅以「讓不讓座」論,從老人對不讓座女士大打出手,到孕婦將不讓座者上網「示眾」,再到高鐵上大學生對號入座卻被佔座老人聲討「沒愛心」,本來沒多大點的事兒,卻屢屢鬧得雞飛狗跳,甚至釀成肢體衝突,演變為輿論事件,箇中緣由著實引人深思。
不難發現,這類衝突事件中,不問情由的當事一方掛在嘴邊的往往都是「道德」。似乎依此就能佔據高點,立於「不敗」之地。但問題在於,「讓不讓座」「換不換鋪」怎麼一味都成了道德衝突?更何況支撐社會運行的,有道德,更有規則。就拿「換鋪風波」來說,火車上的鋪位是旅客花錢買到的指定空間,幾車廂、幾號鋪,對號入住是列車秩序得以維護的規則。在這個基礎上,出於對他人的照顧選擇換鋪當然是美德,需要點讚,但選擇不換同樣是在主張正常權利,與「缺德」「無良」八竿子打不著。當此之時,某一方硬要把「道德」搬出來說事,本身就有某種「綁架」意味,引發眾人反感也在情理之中。
「君子以德律己,小人以德責人」。道德從來都不是為謀私利用以約束他人的手段,而是鑑照自身的標尺。以道德為自身的各種「特殊情況」找藉口、求便利,以至於不惜僭越規則,社會難免會陷於失序之中。太多事實說明,把個人權利和義務的邊界劃清楚,並非冷漠麻木,反而當我們不自覺地將二者相混淆時,往往使道德本身成為一種「虛無」。我們所提倡的換位思考、愛心互助,絕不是想當然地將他人好意視為「必須之善」,將他人幫助視為理所當然,而是在對個人權利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呼籲一種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這才是「道德」的本義所在。
少一些「恃弱凌人」,多一些換位思考;少一些爭執埋怨,多一些寬容理解,讓助人回歸簡簡單單的善意,我們的社會也就能多一份和諧溫暖。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