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鈴聲已打,疲憊的眼睛不能眨,忙碌的雙手不能停,頭上的汗水也來不及擦。下班,只是加班的開始,勞累又算得了神馬……」網絡上,一曲《加班之歌》道出了不少上班族的加班苦經。明明說好的八小時工作制,卻常常被公司要求加班。有時甚至還要把工作帶回家裡做。相信這種加班的情況,許多職場人都曾遇到過,因此,當某公司打出「絕對雙休、絕對不加班」的招聘承諾時,頓時在求職者中間炸開了鍋。
事件背景:「絕不加班」招聘會上搶眼球
近日,在武漢舉辦的一場大型招聘會上,某公司在招聘簡章上高調打出「絕對雙休、絕對不加班」的字樣,吸引不少求職者眼球,且一度成為媒體熱炒得新聞。理論上講,不違背勞動者意願或不超法定限度的加班,原本應該和欠債還錢、工作發薪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惜在現實中,不雙休、常加班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對於自己所遭遇的被迫加班,上班族往往只限於口頭抱怨幾句,鮮有人會因為主張權益而得罪領導。但同時,隨著過勞死的新聞頻頻曝出,職場人對於休息時間也越來越重視。當感到忍無可忍時,職場人因無法忍受企業加班無度而辭職跳槽的案例越來越多。於是,在招聘簡章上註明「絕對雙休、絕對不加班」字樣成為了招賢納士的新招數。但當這番「有言在先」受到青睞時,卻也不免讓人感到有些無奈與辛酸。因為,這種現象反映出職場人的合法權益已經被侵犯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
招聘會上:求職先問「加不加班」
經多家媒體報導,儘管2013年被外界喻為「最難就業季」,但在各大招聘會現場,依然有不少求職者對於「加班」這件事心有芥蒂。大家往往會在與企業招聘人員交談時,直截了當詢問是否存在加班可能。倘若得到的回答是需要加班,許多求職者便會打起退堂鼓。甚至還會出現一得知「可能會加班」時,扭頭就走的現象。
招聘與求職本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需要招聘方與應聘畢業生雙方認可,任何一方對對方開出的條件不滿意,都難招到人或者找到工作。而難則難矣,對於「不喜歡加班」,對加班的用工單位「掉頭走」的應聘行為,雖然唐突輕狂了一些,但也足以證明,求職人對於保障自身休息權的渴望。
相比以往無視員工身心健康,加班是家常便飯的工作現狀,求職者們大聲說出了對公平用工規則、工作制度的期盼。
職場獨白:面對隱性加班幸福指數直線下降
根據《2012年度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全國進行3萬份有效問卷調查中,中國職場人平均日工作時間為8.66個小時,超出國家法律規定的8小時。其中,有30. 3%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最長達16小時。有近7成職場人回家後還會繼續工作,平均約為0.28小時。由此,招聘現場之所以產生「加班就走人」的現象,或許就是飽受周圍人工作加班的負面傷害,而打下的一劑「預防針」。
前不久,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對於經常加班、家在異地的職場人而言,不免左右為難。「每天泡在單位裡,年休假都很難請得出,更別說花上十幾個小時回家看父母了,只能過年的時候團聚一次,也實在是身不由己。」來自東北的楊添無奈地說道。在某遊戲軟體公司工作,為了開發新項目常常加班加點,每天兩點一線,已經工作七、八年的小楊早就對這樣的生活司空見慣。然而端午節期間,小楊的母親眼角膜受損住院,身為家中獨子,卻無法在病床前侍奉,這令小楊感到愧疚無比。「正好在趕進度,節假日加班抽不開身,每天還是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回家,只好每天打幾個電話去問問她好不好。加班真是傷不起啊!」
小學語文老師文靖也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0-11個小時,這學期還沒試過一個不加班的周末。」她說,自己平均每天要上四五節課。此外,作為班主任,每天不到8點就到學校,下午學生放學,她還要重點檢查一些學生的功課。忙完這一切,回家已近晚上7點。「到家後,還得批改學生作文和試卷,全班30多個學生,光改作文就得花兩個多小時。」文靖說,周末趕寫匯報材料等臨時性任務總會不期而至,約好跟閨蜜們的聚會只得一改再改,自己在朋友們的心目中,儼然成了「放鴿子大王」、「遲到大王」。「誰不想好好享受生活呢?也只好等到學生放假了,才能補償一下吧。」
「以前有一種說法,把『按時上下班』說成就是『沒有奉獻精神』。其實,這種把加班作為一種文化來推崇的企業屢見不鮮,雖然很多企業不會將不加班的員工開除,但他們所在的職場環境卻是推崇以『早到晚走』來體現『愛崗敬業』的,多數人通過這種表現來獲得領導認可。如果身在這樣一個辦公室裡工作,完全可以想像大家是一個怎樣的心態。」職場人貓貓透露了另一種加班心理。在廣告公司工作,剛剛入職那會兒,作為新人的貓貓一到下班時間,總是察言觀色。只要辦公室沒有人離開,絕對不會第一個走人。「哪怕是手上的事情幹完了,還是不敢離開。可是,往往就是在你留下來的那段時間裡,客戶那裡就會派新活兒出來了。在公司,加班似乎成了一種企業文化,每天晚上八九點保準還有人留著,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加班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記者手記
體面勞動從尊重休息權開始
5月13日傍晚,奧美中國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輕員工在辦公室突發心臟病,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4歲。14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事發前一周,該名員工已有身體不適。而有內部人士在微博上表示,這位員工在猝死前已經連續加班了一個月。
由此來看,這名年輕人的猝死,與沒完沒了的加班和帶病工作不無關聯。諸如此類,年輕員工猝死事件向全社會發出告誡:莫讓「加班」成生命絕唱。
事實證明,無限度加班和帶病工作,絕不是體面勞動,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尊嚴高於一切,企業利益必須為其「讓路」。以人為本,從敬畏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發,叫停無節制的加班加點,讓員工做到勞逸結合。
武漢某公司提出的「絕不加班」,乍一看,只是招聘簡章的一項內容,實則折射出勞動者加班權利如何捍衛的大問題。這個大問題應該擺在桌面上,從強化法律法規執行和問責入手,並積極營造讓勞動者敢於舉報投訴維權的輿論氛圍和勞動保障機制,真正把加班費、帶薪休假等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從「寫在紙上」落實到勞動者的手上,甜在勞動者的心裡,讓勞動者體面工作,生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