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幹部緣何成「官迷」?
部分高校學生幹部抖「官威」現象近期引發關注 北京大學、中南大學等41所高校學生會聯合發起學生幹部自律公約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學生組織官僚化並非普遍現象,受訪大學生普遍認同業務能力、情商等才是核心競爭力
長沙晚報記者 嶽霞 實習生 徐家琪
近日,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的QQ聊天記錄截圖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一名低年級學生在群中詢問「7號要開會嗎」,並@了一名學長,隨後兩位高年級學生回應:「楊主席是你們直接@的?現在你是在叫學長?我不想看見第二次」「請各位試用幹事以後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方式」……
雖然大學校園早已不是「象牙塔」,但是如此無縫接軌「官氣」,讓學生組織庸俗化、官僚化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0月6日,北京大學、中南大學等41所高校學生會聯合發起學生幹部自律公約,表示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是什麼讓一些學生幹部淪為「官迷」、渾身「官氣」?學生組織應如何避免官僚化、庸俗化,贏得學生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本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調查 學生組織官僚化是否普遍存在?
就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這起事件的爆料微博下,又曝出四川理工學院社聯要求新幹事過節必須給社聯幹部發祝福簡訊,某幹事因寫錯幹部名字被罰抄該幹部名字50遍的事件。
事實上,近幾個月,已有多所高校學生組織被曝出「官僚氣重」的現象。江南大學的學生會僅輔導主席工作的主席助理就多達七名。今年7月,中山大學發布了一則幹部任免公告。在公告中任命了上百名「正副部級」學生幹部,甚至還特別註明了「正部長級」「副部長級」。事件曝出後,某些高校社團組織的官場做派令人震驚。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同學對於學生社團組織官場做派嚴重的說法表示並不贊同。他們表示這些事件只是個別現象,在多數高校社團組織中這種現象並不存在。張琳琳是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大二的學生,現擔任院團委辦公室主任的職務。她表示:「我們的成員像是一家人一樣,無論是學長學姐還是學弟學妹,我們都相處得很融洽,更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語言。而且,我們之間的稱呼並不是以職務相稱,而是更顯親密的哥哥姐姐。」
廣西大學的蔡禎剛進入大二,現在擔任學院團委學生會組織部副部長。「我覺得這種行為是很可笑的。學生幹部還是要平易近人,以為學生服務為己任,而不是強調自己的權力。」
湖南某高校的研究生謝同學,自本科開始便加入了許多的學生組織和社團,也擔任了一些學生幹部職務。她表示,現在大部分學生組織都有著很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不過也有部分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主席團成員會擺架子,一些幹事新進部門會刻意討好部長、分管主席。這種官僚氣息雖然沒有新聞中那些高校嚴重,但也是存在的。」
探究 是什麼助長了部分人的「官氣」?
為什麼一些院校的學生會「官僚化」如此嚴重呢?自然也有其根本原因。
記者發現,受訪九成以上同學認為,這種現象出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擔任幹部的學生自身水平和修養不高。華中科技大學研二的於同學表示:「學生會是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服務的組織,但不少學生幹部對自身的定位不準確,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拿著雞毛當令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個人修養不夠,眼界比較狹隘,思想認識不到位。」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團委學生會主席張忠浪也認為:「個人修養較高的幹部一般自律性強,會遵守規則,有自己的底線。這樣的同學一般都不會出現官本位思想。」
此外,某些高校對於學生幹部的選拔、培訓、管理不到位,也是導致學生組織官場做派重的一個重要原因。蔡禎表示:「某些學校太過強調上下級的關係,在日常工作中過分強調稱呼和禮貌問題。」謝同學也表示:「很多新加入的學生在發現了這種現象後,雖然起初會有牴觸與反感,但最終都默許了這種現象,甚至自己也進行效仿,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形成了這種不良的風氣。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校並沒有及時地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甚至有些老師還助長了『官氣』的瀰漫。」
還有學生表示,一些學生加入社團組織的目的,不只是想鍛鍊自己,還想著利用學生幹部的身份得到其他的便利。據悉,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評獎評優、申請入黨保研、獎學金評定、選調生選拔等,都與學生在學生社團的任職表現掛鈎,因此不少學生正是抱著這樣的目的加入了社團組織。
反思 什麼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
每年開學,都會有許多學生選擇加入學生組織或社團。那麼,加入社團組織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大學生們認為邁入職場時最核心的競爭力又是什麼呢?大學生們真的認同「學生會主席」是職場敲門金磚嗎?
「步入研究生後越發覺得,在求職時學歷是敲門磚,而個人能力則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抗壓能力、學習能力等。作為學生,學習能力是最基礎的,加入各種社團組織又可以培養其他的能力,在此之上專業知識又可以轉化為工作能力。我認為這些能力都是相互關聯的,在職場中,各方面能力綜合起來才會使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湖南師範大學研究生謝銘表示。
廣西大學的張忠浪則認為,德才兼備是核心競爭力。「一些企業在媒體報導了部分學生會組織官僚氣息嚴重的新聞後,在招聘簡章上寫『謝絕曾經擔任過學生幹部的畢業生』。看到這個消息,我其實很心痛。由於個別院校學生組織的行為,導致社會上對其他學生社團組織有了不好的看法,甚至一些學生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是很讓人惋惜的。」
被調查的大學生大都認為,進入職場時業務能力、工作能力、情商等都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名學生,學習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專業知識水平是個人競爭力的最基本表現。在此基礎上,培養較高的情商,提高個人的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也是相當重要的。
「專業成績、實習經歷、才藝,這是我們招聘考慮的前三因素。」芙蓉區一所教育培訓機構的人力資源主管劉女士告訴記者,「學生會主席」這樣的經歷到底能不能做「加分項」,需要有前三個因素支持,不然會適得其反。
引導 「六條」倡議清理學生官本位思想
「恪守學生本分、牢記本會宗旨、永葆理想主義情懷、扎紮實實做事、營造平等氛圍、摒棄庸俗習氣」,10月6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41所高校聯合發起《學生會、研究生會幹部自律公約》六條倡議,表示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
對於倡議的提出,受訪同學表示倡議並沒有強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倡議的提出只是對學校和學生的提醒,學生社團或組織良好氛圍的塑造還需要靠個人和學校多方面的努力。但同時,他們也表示了對未來社團組織環境改善和進步的期望與信心。
周垚是芙蓉區政府一名公務員,他表示,對大學學生會官本位思想的輿論關注,與其說是社會現象,不如說是文化現象,影視熱片裡的皇權宮鬥、文學作品中的官場厚黑,除了滿足成年人的獵奇心理,也對心智並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認知觀有偏向的引導。
「在當前施政日趨清明的大環境下,實際工作中的官本位在弱化,崗位的職責和專業精神在強化,領導崗位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捨棄和付出。」周垚表示,菁菁校園裡的學子,本應是充滿高遠志趣、昂揚精神的向上力量,卻被一些荼毒流弊擾亂視聽,所以大學甚至是中小學就應該正本清源,尤其是要避免運動式、口號式的教育方式,要以貼近生活、溫暖人心的方式教育引導孩子們向上向善。不迴避和害怕陰雨,教會他們心向晴空,則官本位自破,則青年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