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主席火了。
別誤會,這不是什麼國家元首,也不是什麼黨政高官,他不過是我國中部某省份某個專科學校裡的一個學生會主席而已。
但這個主席,論起威風來卻不落下乘。連自己的同學在群裡問他一聲什麼時候開會,居然還不勞煩他親自回復,就有他的所謂「屬下」站出來呵斥那些「不懂事」的學弟們:
「楊主席的大名,也是爾等身份的人配叫的?」
一時輿論大譁。
01
其實大家按理來說也應該早已習慣,這種匪夷所思的事近來卻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在前不久,中山大學學生會下發的文件裡,居然把在學生會的學生們按照正部長級、副部長級、副部享受正部待遇的,以及掛職幹部和後備幹部都分得一清二楚……
而四川理工學院某社團主席就更厲害了,學弟學妹們給本就能互不相識的他發祝福簡訊發錯了名字,他居然堂而皇之地責罰人家把他的名字抄五十遍還要開大會檢查……
此類現象反反覆覆的出現,讓我們不禁有了疑惑,中國大學的學生會到底怎麼了?難道十餘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的國家未來,在大學裡表現活躍的校園風雲人物,竟都是些這樣狐假虎威、得志猖狂的角色?
我試著安慰自己,或許這都是網上的個例,而實際生活中則未必?我頓時把我的思緒拉回了大學。我在大學四年裡,有三年都是在跟學生幹部打交道,自己也曾既擔任過學生會主席,也曾被學校推薦去過省學聯秘書處任職,廣泛接觸過各類學生幹部。
我就見過,某位主席明明年紀比所有部長都小,偏生要逼著大家開會的時候都叫她「xx姐」,搞得不知情的外人都還以為我們在密謀組建什麼黑社會組織,差點沒報警。
還有某部長,有一次在街邊的夜宵攤子上在和我觥籌交錯幾杯酒下肚後,感慨萬千地對我說「哎,現在的小孩子(指學弟學妹)怎麼這麼不懂事啊,將來到社會上去怎麼得了啊,想我像他們讀大一的時候……」這要不是最後一句,我實在是還以為我在聆聽某位社會上成功長者教導的人生經驗。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而不管是身邊現象還是網上熱聞,所有發生的這些奇談怪事,都已經鮮明指出了一個最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
中國大學的學生會,似乎正在迅速官僚化。
02
這是正常的嗎?我們不禁要問一句。
很明顯不是。
學生會是什麼?是由學生們組成的一個群眾性自治組織。學生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 年五四運動時期高等和中等學校學生成立的學生自治會,這對當時反帝愛國學生運動起過積極作用。
建國以來,大學的學生會中也湧現過大量的傑出人才,有的甚至在後來成為了共和國的黨政高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則是共和國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曾任清華大學校學生會主席。據他的同學評價,在他擔任學生會主席期間,正值抗美援朝運動高潮,在清華大學黨委的領導下,朱鎔基緊緊依靠青年團組織,廣泛動員和組織同學開展學生會各項活動,工作十分出色。
從政後的朱鎔基,也一直以沒有架子,實幹,有魄力而著稱。1980年代末,朱鎔基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時,有人誇讚他的組織能力與口才時,朱鎔基說,這都是在清華當學生會主席時鍛鍊出來的。
所以,哪怕到如今發生這麼多事來看,我們能把學生會一棒子打死嗎?我看是不行的。
不管是如人大教授陳偉所撰《學生會,中國大學最陰暗一角》,還是所謂某500強公司HR所說凡是學生幹部來參加公司招聘一概不要的言論。無非是另外一種立場上的偏激罷了。
就我個人經歷而言,在學生會裡所遇可以說是年輕人傑出榜樣的學生根本不少,甚至很多人在加入之前未必有這麼傑出,反而是加入後有了一個能得到領導老師教導,以及組織同學開展工作的平臺後,才逐漸鍛鍊了出自己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
那我們就不得不問一個問題了
學生會既然這麼好,裡面又有如此多優秀的人才,那麼是怎麼發展到如今這一步的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學生會裡有一個根本矛盾在左右:
那就是: 「只唯上」的行政式要求和「高自由度」的群眾性組織特點之間的矛盾。
03
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看只唯上。
我們想想,什麼是我們期待中的理想學生會?不外乎三個,一要代表學生利益,二為學生大學的學習生活服務,三是實現學生高度自治。
可實際上麼,學生會完全已經成了學工處、校團委的權力延伸機構。在學生會工作實踐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學領導和行政管理人員為了更加方便完成行政任務,便啟用學生幹部去貫徹執行。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會從事著大量明面上、廣義上為同學服務實際上主要是為學校幹活的的事務。學生會本身根本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定位和作為。
然而思考了往往也沒什麼用,想實現自治,首先要有自主權,可是學生會的經費全部掌握在學校手中,你想自己創收,也要經過學工辦的批准,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在外面拉個贊助想籤訂一個協議都要經學工辦反覆審閱,並且條條框框一大堆,這就徹底堵死了自治的命門:財權自主。
學生會一難以真正為同學服務,二又根本無法實現自治,那它能否代表學生利益?答案則是顯而易見的了。
我舉個例子,我曾經親眼所見,某大學在校運會期間都要強制要求學生去觀看運動會,去當拉拉隊加油。結果有一次,原本是晴空高照的天氣,突然降下大雨,所有學生都被淋成了落湯雞。這個時候學生會怎麼辦呢?如果要是為了同學們著想,應該立馬有序組織同學離場避雨,再負責後續事務。可結果呢?因為馬上有記者要來採訪,領導堅持要求學生繼續在原地撐場子。學生會的便依命行事,派人直接堵住了唯一的出口,並且一個個班級點到確認沒人溜走。後來學生會在同學們心中形象大跌,背後諷刺之聲持續好幾年,畢業後談及更是忿忿難忍。
這樣的事搞多了,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會成員都形成了一種錯覺,正所謂「接近權力會讓人誤以為擁有權力」,自己似乎也身處在學校的行政序列之中了,自己的工作和職位似乎也成了學校行政權力的一部分,因而一言一行都在試圖模仿行政人員的管理序列。
加上社會上很多「官本位」思想作祟,以及年輕人特有的優越感和浮躁的權力欲望,把一個原本人人平等,互相協作的組織硬是搞成了一個等級森嚴,媚上欺下的官僚機構。若是學校再有所忽略和放鬆,一個小小的學生會搞的烏煙瘴氣也就根本不奇怪了。
而這一切,都是學校權力延伸下,對學生會整體「只唯上」的要求所派生的。
04
說到這裡,有人又要問了,既然現實如此,那麼我們就直接把它當作是一個學校下屬機構不就得了嘛!就當做我們的特色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這又是為何?
這就牽扯到了矛盾的另外一邊了:即「高自由度」的群眾性組織特點。
剛才我們說,學校對學生會這個整體有著「只唯上」的行政要求,並且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限制學生會的活動範圍與權力邊界,直接導致了學生會的整體氛圍發生了異變。
可是,組成學生會的學生呢?
如果要當作一個行政機構去管,那麼最要緊的就是人事權,上級對下級做的好可以持續提拔,做的不好可以予以懲罰,這是最簡單的用人激勵機制。
但是學生會有很多權限都做不到,因為它又具備群眾性組織的一切特點:高流動性,高自由度。
一個學生會主席,實際上到底具備什麼行政權力呢?仔細思考可以說幾乎是零。對於不服從學生會管的同學,甚至不服主席管的學生會部長,他又能做什麼呢?是不給他發畢業證,還是取消他獎學金?
恐怕告狀到學工處老師那裡都沒什麼用呢!
退一萬步說,算你骨骼清奇,個個學工辦老師把你當寶一樣寵著。可那又怎樣?你又能風光多久呢?一言以蔽之,過一年你還不用畢業的啊?學弟學妹們不要上位的啊!
再換另外一個角度,學生會的幹部不聽話了又怎樣?畢竟我們仔細想想,學校給學生幹部發工資了嗎?沒有,養著你讀書的還是你老家的爸媽啊。學工辦老師又能怎樣?可以說貿然撤掉一個學生會幹部看起來很簡單,可實際上非常麻煩。
好,就算撤掉又怎樣?除此之外還能影響你什麼呢?
未必退了學生會,大學就不要過了?恰恰相反,很多人只知道學生會,完全是由於自己的眼界不夠開闊所致。反倒是退了學生會,倒發現大學之道天地寬。考研、科研、出國、兼職、實習、創業等各種渠道任君挑選。
從這個方面來說,學校和學生會本身對學生幹部個人的控制力又是非常弱的,做事積極與否本質上講大部分都是憑學生幹部的個人意願。
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會徒行官僚之事,卻無官僚之實,既無權,卻硬要做權所要求的事。因而在缺乏了最核心的「權」的行政支持後,學生會的一切官僚做派都顯得無比可笑,成為了對官僚作風最差的拙劣模仿,成為了所有成員共同的皇帝新裝。
05
在這樣一對矛盾的左右下,學生會裡雖然集中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可是卻根本無法從內部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哪怕是最有志氣和抱負的年輕學生,當想要改變的時候。他們首先要在學生會裡成為學工老師得力的助手,成為矛盾的一面,那他就必須要用學生會這個名義去安排其他的同學幹行政事務,此時他們就會面臨矛盾的另一面,在沒有確實行政權力的支撐下,要如何才能更省力地安排人手呢?導致他們也只好不斷地以一種等級的觀念將被其餘同學進行洗腦。
最終,原本立志反官僚化的他們反而成了助推學生會官僚化的幫兇。
而集中了如此多優秀學生和大學資源的學生會一旦這麼不可逆轉地墮落下去,國家無未來
因此,靠教育學生不要有什麼官僚作風,要有正確去改變學生會官僚化的問題,無異於隔靴搔癢,問題若要解決,根本矛盾要解決,落腳點根本不在學生的身上。
那麼要從何處入手呢?
首先,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最重點在於取消被人詬病已久的高校行政級別。一個行政化管理的高校絕對不可能破解「只唯上」的怪圈,試想,如果連學校都是行政主導了,學生會還能成為一方淨土嗎?那些行政人員能放過幾個「手無寸鐵」的學生嗎?相反,只有尊重高校辦學規律,不亂插行政之手,才能防止權力肆意蔓延至本不應該受到其侵染的學生會身上。
其次,最關鍵的就是要迅速完善高校學生進步渠道。很明顯的是,幾乎只有極少數加入學生會的學生是抱著一種來「過官癮」的初衷,絕大部分都是抱有一種所謂的「鍛鍊自己」的心態加入的。而至於鍛鍊了什麼,卻是十分迷茫。
我們也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一個特點:即越是層次一般的學校,學生會反而越是威風凜凜,而越是層次高的學校,學生會能影響的範圍反倒了了。道理是很明顯的,當大學生面對的進步和鍛鍊機會選擇很多時,諸如學習成績、科研成果、競賽、保研、出國、創業,都是更加對未來有良好作用的努力道路,相比較之下,往往一個學生會的吸引力就下降了許多,當它退化成一個普通學生組織的時候,也更能回歸它服務同學的本質。
最後,最緊迫的就是要借著如今大家對學生會官僚化的反感和目前的輿論,迅速凝聚共識,搞出幾項制度上的改革措施。學生會機制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關口,必須倒逼改革出現。比如取消所謂學生幹部的加分「特權」,推行實際平等;實行學生幹部學習成績「一票否決制」,堅決反對所謂「不像學生,專當幹部」的學生會成員擔任學生會要職;釐清學生會職責,堅決反對行政人員的額行政事務由學生代為承擔,學校要予以嚴格監督等。
06
作為一個老學生會人,我對這個組織有著莫名的情感。我無比的希望,這個組織裡能看得出當年五四群英的影子,湧現出一大批少年意氣,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年輕精英。
其實學生,永遠是最有激情、夢想、活力和抱負的群體。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共同奮鬥的場景,總令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正如毛主席所說: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候,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而我的眼前,似乎又浮現出當年毛澤東、蔡和森他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攜手組建新民學會,立志為國家而不懈奮鬥的場景。
中國的學生會,什麼時候能重新拾這樣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