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一個多月,網際網路似乎就要忘記許可馨的不當言論。
但是5月8日,在《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點名批評了許可馨及一些不愛國的教師。孫部長說:「這次疫情中出現了以許可馨為代表的這類學生,我很希望這個學生畢業的學校,在反思這件事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些自身的短板,並能夠改進。」
顯然,儘管「許可馨事件」在眾多網友義憤填膺的「每日打卡」後依然沒有結果,但是她作為中國出生的留學生,對於全國人民和自己的祖國有不恰當的言論和表態,這件事肯定是錯誤的,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我們還要看到,在許可馨這樣口出狂言的「熊孩子」身後,一定有不負責任的父母、老師和學校,可以說說,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既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也是學校教育的失敗。
教育部長的話振聾發聵,說得句句在理:我們的教育,不能只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應該是道德教育。誠然,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和中小學開始,就有很多道德素質的課程,但是這些所謂的「副課」日常教學時間,往往都會被像語文、數學和英語這樣的知識性主課擠佔。
那麼我們的道德和素質教育,又何從談起呢?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南通市,15歲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4歲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34歲成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201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3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尹希,1983年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13歲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3歲成哈佛大學博士,32歲成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
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有條件也有能力培養出才華橫溢的學者教授,但是培養出的精英人才,有很多都走上了出國留學、海外鍍金,申請綠卡甚至改變國籍、定居國外的道路。
為人師表,必須品德高尚;為人父母,更應以身作則。
教育是國之大事,是全國民眾關心的問題,事關子女知識技能、品德性格和人道尊嚴的培養教育。可以說,此次教育部對「許可馨事件」的直接回應,既是對民眾關心問題的回答和催促,也是對現行教育體制不足的反思和自省。
中國的教育,為何會教育出不愛國的學生?
教育部的反思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根源或許不在學生,而是在老師。如果連我們在學校裡教育育人的老師都不愛國,那就不可能教出品德優良、言行高尚的學生。
孫部長還說:「連國都不愛了,這些人配稱為教師嗎?他們站在講臺上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聯繫到最近湖北大學和海南大學的某些教授,此番教育部的表態可謂抓住了當前教育現狀和形勢的核心,必將為校園教育帶來清風和新風,讓我們的教師隊伍更純潔也更乾淨,避免培養出許可馨式的學生。
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最終目的就是培養人。
而趨利忘義的「應試教育」,只能夠培養出嚮往國外、蔑視祖國的「熊孩子」,這種錯誤現象必須嚴肅處理,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