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裡,漸漸多出了不少外國學生的身影。
在我們逐漸習慣了他們的存在的同時,也冒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處理彼此之間文化差異等原因產生的衝突?學校在這裡面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昨天大學聲曾經在「每日資訊」頻道報導過上海政法學院發生的這起事件,在這裡簡要敘述一下事情的經過:
事件的導火索是上海政法學院近期發布的一份關於宿舍調整的通知,文件中稱,校方「擬建議」宿舍16號樓搬遷,此外, 「21號樓C單元學生毗鄰留學生樓,因為與留學生生活習慣不同,生活受到影響,學生要求改善住宿環境」,也將搬遷。
學校發布的宿舍調整通知
(來源:新浪微博)
而從6號開始,部分上海政法學院的學生開始在網上發聲,稱校方要求中國學生搬遷騰宿舍,是因為「留學生看中了16號樓下的羅森超市,所以要求搬到16號樓」,因而才會命令「住宿於16號樓的學生在6月中旬搬出宿舍」
這件事迅速受到廣泛關注,上海本地媒體紛紛跟進,傳播範圍超出了本校學生的範圍,變成了一起公眾事件。
而上海政法學院校方也很快針對這些質疑做出了正面回應:
(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官網)
陳大夫對此是這樣看的:
1 「留學生看中了16號樓下的羅森超市,所以要求搬到16號樓」這個說法應該不是真的。
因為反駁的理由很有力:學校把16號樓重新裝修,是要做新入學的2017級留學生宿舍的,離秋季入學還有好幾個月,這幫人現在還都在各自國家待著沒來中國呢,所以他們是不太可能去對校方施加壓力,去指定某座宿舍樓的。
2 本來簡簡單單的一個搬宿舍通知,之所以能演變成現在全國媒體關注的輿論事件,學校難辭其咎。
根據上海政法學院官網上2016年公布的數字,全校的留學生滿打滿算也才130 個人。
上海政法學院的留學生人數並不多
(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官網)
人不多而能搞出大新聞,問題的關鍵在於:
學校平時在很多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之間的小衝突小摩擦問題上處理失當,使得中外學生之間的誤解越來越深,最終形成了兩個群體之間的對立。
而目前的局面,就是這種局面長期發酵的結果。雙方實際上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宿舍問題只是個導火索而已。
為什麼我覺得學校對於這種對立的形成有責任?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前段時間,不少上政的中國學生都遭遇了一種非常套路的騙局:
受害者在貼吧,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帖,很多有過相似遭遇的同學紛紛回帖,發現大家遇到的套路基本是一樣的。
雖然不一定是同一個人所為,但肯定是個在某幾個留學生小圈子裡屢試不爽的騙術。
然後學校留學生辦公室的老師看到了,開始找受害學生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於是一個星期前(2017年5月11日),學校留學生事務中心給出了官方的解釋和處理意見:
全文既沒提這個騙子被抓到後有什麼處理措施,也沒提他騙走中國同學的錢怎麼還,輕描淡寫各打50大板,好像是雙方發生口角都有責任的事情一樣,反而用了幾百字一半的篇幅來講留學生對於學校有多重要。
如果你是被這個人騙走過飯錢的中國學生,看到這樣一則通知,你會不會感到憤怒?
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留學生事務中心」,乃至學校校方就是在故意偏袒留學生而無視中國學生的合法權益?
大家本來都是在聲討騙子個人,並沒多少人認為學校或者整個留學生群體應該背鍋,而從這則通知一出,下面的回覆就全變成了表達對學校偏袒留學生的憤怒,其效果堪稱是群體嘲諷強拉仇恨。
如果把完全不回應算作0分,滿分100分,陳大夫給這則公告打負100分,這不是在輿論救火,這是在火上澆油。他們會出這樣低級的錯誤讓人難以理解。
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屬於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生活中的小摩擦小衝突,假如處理得當的話本來不應該會變成群體問題。
但學校卻總是採取上面這封通知反映出來的那種和稀泥的態度,中國學生的合理訴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就有了怨氣。
事情發展到現在的局面,對學校的聲譽造成了影響,上海政法學院應該認真反思。
在關於這起事件社會上的各種輿論聲音中,最吸引眼球調門最高的是這樣的說法:
「看看中國學生在國外的待遇,再看看這群「洋大人」在中國的跋扈,學校目前的做法就是崇洋媚外,把中國學生當二等公民看待。」
這種說法往往和一些民族主義的訴求摻和在一起,有的甚至會主張「外國人滾出中國去」。
中國學生在各種中外衝突中經常是受氣一方,真的是因為大學管理者都崇洋媚外嗎?
(來源:騰訊教育)
陳大夫認為,這個問題根本就和所謂「崇洋媚外」「民族劣根性」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大學生之所以權益屢遭侵犯,成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是因為我們沒有決心沒有能力去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益。
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的母國基本都是實行選舉政治,他們的家庭背景大都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裡,類似於部落酋長/村長/中層公務員這類的中上層階級,那些國家的平民子弟是很少有能力出國讀書的。
他們從小家傳淵源耳濡目染,雖然可能學業水平難言一流(一流的全讓歐美名校招走了),但對於群眾政治之道的理解,以及表達自己訴求的水平,完全能甩從小學開始填鴨式教育死讀書的中國學生幾條大街。
(來源:梅州網)
舉個離大家最近的例子,假如某門課你覺得你的成績和自己的實際水平相差甚遠,甚至直接給你掛掉了,你想要去找任課老師argue分數的時候,會怎麼辦?
陳大夫當時在大學裡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去辦公室找當時任課的老師,結果人家一分鐘就把我打發回來了:「卷子都在教務處那裡,覺得不對自己去查,別來找我。」
但你看看人家留學生們是怎麼做的?有同學親眼目睹過:
四五個黑人同學組團上陣,專門找中午和晚上快下班的時候圍著老師車輪戰理論,你不給解決問題我們就不走了,你也別想下班。
事先對於交流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都做好預備,由漢語說得最爛最結巴的人主講,黑人小哥說漢語詞不達意手舞足蹈的那畫風,你在一邊看著都替他覺得累。
一般的大學老師,能在這種環境下堅持原則超過一個小時嗎?
(來源:新浪教育)
為啥人家掛了科,八成都能空口白牙地爭取回來,你就得苦逼兮兮地重修補考?你現在明白了嗎?
你可能覺得這都是旁門左道,我學習成績好用不著,真正的讀書人不屑於做去找老師要分這樣掉價的事情。
但如果是學校頒布了一項明顯不利於學生的規定時,你還能靠自己單打獨鬥就爭取到權益嗎?
中國大學生的權利總是被忽視的真正原因在於:內部不團結;既不懂得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訴求;也不懂怎樣和學校,政府,媒體等有影響力的相關方溝通;更不懂怎樣爭取權益能保證自己群體的利益最大化;我們作為一個群體毫無力量。
(來源:百度)
對於這個道理,在國內的同學很多都是進入社會以後才逐漸明白,而出國留學的同學則體會的最為深刻。
在美國這樣移民族裔多樣的國家,中國留學生及華裔與其他多數族裔比雖然人數、素質和經濟實力都不落下風,但在自身權益受到挑戰時卻往往是一盤散沙。
其他族裔也經常利用「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是條蟲「的弱點,在各種牽涉到族群分蛋糕的問題上,吃虧受氣的永遠是中國人。就連同屬亞裔的印度人,韓國人都比中國人強勢許多。
1992年洛杉磯種族大暴亂時,面對成千上萬的黑人暴徒,韓裔社區在警察跑路的情況下自己組織持槍抵抗,在槍戰中掛掉的53個人裡只有1個韓國人,從此一戰成名再也無人輕視。
1992年洛杉磯種族大暴亂中拿起槍自衛的韓國移民
(來源:凱迪社區)
假如暴徒們的目標是中國人會發生什麼?我們能像他們一樣團結起來抵抗到底嗎?
你想讓別人尊重你的利益,先要想想人家為什麼要在本來已經很擠的蛋糕裡給你留一份,或者拒絕更會哭更會演戲的其他人,而把稀缺的資源留給你。
幻想靠自己特別乖,奶嘴就會自動放到你面前,這種人真的是對現實一無所知。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
假如中國的大學生不學會怎麼做一個會哭的孩子,不論你在國內還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不論你的學歷和收入到多高,最終你都會發現自己在別人眼裡軟弱可欺,你的利益不被尊重,你都會是實際上的二等公民。
2016年加州華人團體上街遊行反對AB1726法案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所以我要給上海政法學院的同學點個讚,大學生在面對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大學聲在這些關係大學生權益的問題上,永遠準備好幫你發聲,為你提供輿論支持。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高校裡,留學生的比例都還很低。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國際留學生佔高等教育總在校生人數的比重,發達國家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亞、英國等甚至高於10%。中國讀學位的國際學生這一比例卻僅為0.4%左右。(《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
而根據教育部2010年印發的《留學中國計劃》,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要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要達到15萬人。
(來源:教育部官網)
但不少高校從上到下,對於應該怎樣推進國際化,在國際化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全都沒概念。
這就造成了目前的中國不少大學都在經歷與上海政法學院相似的尷尬局面:
為了在「雙一流」等指標體系中不掉隊,保持學校的排名和江湖地位,就一定要大力實施國際化。
而留學生佔學生總數的比重,是衡量國際化的一個核心指標,於是學校就一定要多吸引外國學生來本校讀書,尤其是念學位的長期項目。
任務當前,硬著頭皮也得上。於是他們就像大躍進時期根本不會煉鋼,卻在「趕英超美」口號下被動員起來的農民一樣,只能採取最粗暴直接的手段建土製小高爐拉指標。
(來源:軟科排名)
最終的結果與初衷南轅北轍。本來是想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品牌,最終反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國外學生報考國內高校的門檻被一降再降,學校裡的留學生數量在幾年內就翻了幾番。但學生能招來不代表能教好能管好。
這些多來自亞非拉國家的新增留學生中,大都學習基礎和習慣本來就比較差,再加上學校提供不了足夠的英文授課課程,中文又是世界上出了名的難懂,留學生中不少的學習很吃力,而學校卻往往缺乏幫助他們學業發展的手段。
(來源:僑報)
學校對於留學生的管理也是在摸索期,怎樣制定政策才能既保護學校的品牌形象,對留學生的學業發展有益,還能不引起中國學生的反感?
在中外學生群體之間出現矛盾和誤解時,學校應該怎樣站立場怎樣對內對外發聲,才能把事態控制在未萌狀態,而不像上海政法學院一樣,把一些雙方生活瑣事的矛盾搞成了關係學校聲譽的嚴重負面新聞?
這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在涉及留學生的招生,培養,畢業去向等多個方面,國內大學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高校國際化,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你對於中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的關係問題有什麼自己的見解或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