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學生會在大學裡成了二等公民?

2021-02-23 大學聲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裡,漸漸多出了不少外國學生的身影。

 

在我們逐漸習慣了他們的存在的同時,也冒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處理彼此之間文化差異等原因產生的衝突?學校在這裡面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昨天大學聲曾經在「每日資訊」頻道報導過上海政法學院發生的這起事件,在這裡簡要敘述一下事情的經過:

 

事件的導火索是上海政法學院近期發布的一份關於宿舍調整的通知,文件中稱,校方「擬建議」宿舍16號樓搬遷,此外, 「21號樓C單元學生毗鄰留學生樓,因為與留學生生活習慣不同,生活受到影響,學生要求改善住宿環境」,也將搬遷。

學校發布的宿舍調整通知

(來源:新浪微博)

而從6號開始,部分上海政法學院的學生開始在網上發聲,稱校方要求中國學生搬遷騰宿舍,是因為「留學生看中了16號樓下的羅森超市,所以要求搬到16號樓」,因而才會命令「住宿於16號樓的學生在6月中旬搬出宿舍」

 

這件事迅速受到廣泛關注,上海本地媒體紛紛跟進,傳播範圍超出了本校學生的範圍,變成了一起公眾事件。

 

而上海政法學院校方也很快針對這些質疑做出了正面回應:

(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官網)

陳大夫對此是這樣看的:

 

1  「留學生看中了16號樓下的羅森超市,所以要求搬到16號樓」這個說法應該不是真的。

 

因為反駁的理由很有力:學校把16號樓重新裝修,是要做新入學的2017級留學生宿舍的,離秋季入學還有好幾個月,這幫人現在還都在各自國家待著沒來中國呢,所以他們是不太可能去對校方施加壓力,去指定某座宿舍樓的。

 

2  本來簡簡單單的一個搬宿舍通知,之所以能演變成現在全國媒體關注的輿論事件,學校難辭其咎。

 

根據上海政法學院官網上2016年公布的數字,全校的留學生滿打滿算也才130 個人。

上海政法學院的留學生人數並不多

(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官網)

人不多而能搞出大新聞,問題的關鍵在於:

學校平時在很多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之間的小衝突小摩擦問題上處理失當,使得中外學生之間的誤解越來越深,最終形成了兩個群體之間的對立。

 

而目前的局面,就是這種局面長期發酵的結果。雙方實際上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宿舍問題只是個導火索而已。

 

為什麼我覺得學校對於這種對立的形成有責任?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前段時間,不少上政的中國學生都遭遇了一種非常套路的騙局:

 

受害者在貼吧,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發帖,很多有過相似遭遇的同學紛紛回帖,發現大家遇到的套路基本是一樣的。

雖然不一定是同一個人所為,但肯定是個在某幾個留學生小圈子裡屢試不爽的騙術。

 

然後學校留學生辦公室的老師看到了,開始找受害學生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於是一個星期前(2017年5月11日),學校留學生事務中心給出了官方的解釋和處理意見:

 

全文既沒提這個騙子被抓到後有什麼處理措施,也沒提他騙走中國同學的錢怎麼還,輕描淡寫各打50大板,好像是雙方發生口角都有責任的事情一樣,反而用了幾百字一半的篇幅來講留學生對於學校有多重要。

 

如果你是被這個人騙走過飯錢的中國學生,看到這樣一則通知,你會不會感到憤怒?

 

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留學生事務中心」,乃至學校校方就是在故意偏袒留學生而無視中國學生的合法權益?

 

大家本來都是在聲討騙子個人,並沒多少人認為學校或者整個留學生群體應該背鍋,而從這則通知一出,下面的回覆就全變成了表達對學校偏袒留學生的憤怒,其效果堪稱是群體嘲諷強拉仇恨。


 

如果把完全不回應算作0分,滿分100分,陳大夫給這則公告打負100分,這不是在輿論救火,這是在火上澆油。他們會出這樣低級的錯誤讓人難以理解。

 

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屬於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生活中的小摩擦小衝突,假如處理得當的話本來不應該會變成群體問題。

 

但學校卻總是採取上面這封通知反映出來的那種和稀泥的態度,中國學生的合理訴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就有了怨氣。

 

事情發展到現在的局面,對學校的聲譽造成了影響,上海政法學院應該認真反思。

 

在關於這起事件社會上的各種輿論聲音中,最吸引眼球調門最高的是這樣的說法:

 

「看看中國學生在國外的待遇,再看看這群「洋大人」在中國的跋扈,學校目前的做法就是崇洋媚外,把中國學生當二等公民看待。」

 

這種說法往往和一些民族主義的訴求摻和在一起,有的甚至會主張「外國人滾出中國去」。

 

中國學生在各種中外衝突中經常是受氣一方,真的是因為大學管理者都崇洋媚外嗎?

(來源:騰訊教育)

 

陳大夫認為,這個問題根本就和所謂「崇洋媚外」「民族劣根性」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大學生之所以權益屢遭侵犯,成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是因為我們沒有決心沒有能力去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益。

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的母國基本都是實行選舉政治,他們的家庭背景大都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裡,類似於部落酋長/村長/中層公務員這類的中上層階級,那些國家的平民子弟是很少有能力出國讀書的。

 

他們從小家傳淵源耳濡目染,雖然可能學業水平難言一流(一流的全讓歐美名校招走了),但對於群眾政治之道的理解,以及表達自己訴求的水平,完全能甩從小學開始填鴨式教育死讀書的中國學生幾條大街。

(來源:梅州網)

 

舉個離大家最近的例子,假如某門課你覺得你的成績和自己的實際水平相差甚遠,甚至直接給你掛掉了,你想要去找任課老師argue分數的時候,會怎麼辦?

 

陳大夫當時在大學裡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去辦公室找當時任課的老師,結果人家一分鐘就把我打發回來了:「卷子都在教務處那裡,覺得不對自己去查,別來找我。」

 

但你看看人家留學生們是怎麼做的?有同學親眼目睹過:

 

四五個黑人同學組團上陣,專門找中午和晚上快下班的時候圍著老師車輪戰理論,你不給解決問題我們就不走了,你也別想下班。

 

事先對於交流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都做好預備,由漢語說得最爛最結巴的人主講,黑人小哥說漢語詞不達意手舞足蹈的那畫風,你在一邊看著都替他覺得累。

 

一般的大學老師,能在這種環境下堅持原則超過一個小時嗎?

(來源:新浪教育)

 

為啥人家掛了科,八成都能空口白牙地爭取回來,你就得苦逼兮兮地重修補考?你現在明白了嗎?

 

你可能覺得這都是旁門左道,我學習成績好用不著,真正的讀書人不屑於做去找老師要分這樣掉價的事情。

 

但如果是學校頒布了一項明顯不利於學生的規定時,你還能靠自己單打獨鬥就爭取到權益嗎?

 

中國大學生的權利總是被忽視的真正原因在於:內部不團結;既不懂得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訴求;也不懂怎樣和學校,政府,媒體等有影響力的相關方溝通;更不懂怎樣爭取權益能保證自己群體的利益最大化;我們作為一個群體毫無力量。


(來源:百度)

 

對於這個道理,在國內的同學很多都是進入社會以後才逐漸明白,而出國留學的同學則體會的最為深刻。

 

在美國這樣移民族裔多樣的國家,中國留學生及華裔與其他多數族裔比雖然人數、素質和經濟實力都不落下風,但在自身權益受到挑戰時卻往往是一盤散沙。

 

其他族裔也經常利用「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是條蟲「的弱點,在各種牽涉到族群分蛋糕的問題上,吃虧受氣的永遠是中國人。就連同屬亞裔的印度人,韓國人都比中國人強勢許多。

 

1992年洛杉磯種族大暴亂時,面對成千上萬的黑人暴徒,韓裔社區在警察跑路的情況下自己組織持槍抵抗,在槍戰中掛掉的53個人裡只有1個韓國人,從此一戰成名再也無人輕視。

1992年洛杉磯種族大暴亂中拿起槍自衛的韓國移民

(來源:凱迪社區)

假如暴徒們的目標是中國人會發生什麼?我們能像他們一樣團結起來抵抗到底嗎?

 

你想讓別人尊重你的利益,先要想想人家為什麼要在本來已經很擠的蛋糕裡給你留一份,或者拒絕更會哭更會演戲的其他人,而把稀缺的資源留給你。

 

幻想靠自己特別乖,奶嘴就會自動放到你面前,這種人真的是對現實一無所知。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

 

假如中國的大學生不學會怎麼做一個會哭的孩子,不論你在國內還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不論你的學歷和收入到多高,最終你都會發現自己在別人眼裡軟弱可欺,你的利益不被尊重,你都會是實際上的二等公民。


2016年加州華人團體上街遊行反對AB1726法案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所以我要給上海政法學院的同學點個讚,大學生在面對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大學聲在這些關係大學生權益的問題上,永遠準備好幫你發聲,為你提供輿論支持。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高校裡,留學生的比例都還很低。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國際留學生佔高等教育總在校生人數的比重,發達國家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亞、英國等甚至高於10%。中國讀學位的國際學生這一比例卻僅為0.4%左右。(《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

 

而根據教育部2010年印發的《留學中國計劃》,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要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要達到15萬人。

(來源:教育部官網)

 

但不少高校從上到下,對於應該怎樣推進國際化,在國際化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全都沒概念。

 

這就造成了目前的中國不少大學都在經歷與上海政法學院相似的尷尬局面:

 

為了在「雙一流」等指標體系中不掉隊,保持學校的排名和江湖地位,就一定要大力實施國際化。

 

而留學生佔學生總數的比重,是衡量國際化的一個核心指標,於是學校就一定要多吸引外國學生來本校讀書,尤其是念學位的長期項目。

 

任務當前,硬著頭皮也得上。於是他們就像大躍進時期根本不會煉鋼,卻在「趕英超美」口號下被動員起來的農民一樣,只能採取最粗暴直接的手段建土製小高爐拉指標。

(來源:軟科排名)

 

最終的結果與初衷南轅北轍。本來是想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品牌,最終反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國外學生報考國內高校的門檻被一降再降,學校裡的留學生數量在幾年內就翻了幾番。但學生能招來不代表能教好能管好。

 

這些多來自亞非拉國家的新增留學生中,大都學習基礎和習慣本來就比較差,再加上學校提供不了足夠的英文授課課程,中文又是世界上出了名的難懂,留學生中不少的學習很吃力,而學校卻往往缺乏幫助他們學業發展的手段。

(來源:僑報)

 

學校對於留學生的管理也是在摸索期,怎樣制定政策才能既保護學校的品牌形象,對留學生的學業發展有益,還能不引起中國學生的反感?

 

在中外學生群體之間出現矛盾和誤解時,學校應該怎樣站立場怎樣對內對外發聲,才能把事態控制在未萌狀態,而不像上海政法學院一樣,把一些雙方生活瑣事的矛盾搞成了關係學校聲譽的嚴重負面新聞?

 

這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在涉及留學生的招生,培養,畢業去向等多個方面,國內大學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高校國際化,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你對於中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的關係問題有什麼自己的見解或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跟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大學沒有學生會
    這篇發表於2012年的文章,距今已經過去三年了,然而三年並沒有改變一些什麼,這或許就是中國的現狀。沒有人想過改變於是什麼也無法改變。現在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感悟閒著沒事想到了中國大陸大學的學生會,還記得上大學前我對學生會還沒什麼明確的概念,只是從已經上大學的人嘴裡聽到對學生會的評價是:勾心鬥角、阿諛奉承。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裡的中國學生
    2019年,霍普金斯大學的一教授喜獲諾貝爾獎;2020年,這所大學在一次每天被世界提起,就是關於疫情的事實動圖,也是這所大學裡的師生製作的。特別指出的是,製作這疫情發展情況動圖的是兩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實際,在這所大學,有很多這樣優秀的學生,在中國國內,能考進這所大學的,基本都是國內各中學的尖子,對理科有特長的學生。我親友的孩子,有一位,長期在江南的一個城市同年級考試前三名,在申請大學,得到聖母大學全額獎學金的情況下,選擇了去約翰霍普金斯。經常和我們分享大學的情況。
  • 中國大學的學生會為何迅速官僚化?
    ,讓我們不禁有了疑惑,中國大學的學生會到底怎麼了?難道十餘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的國家未來,在大學裡表現活躍的校園風雲人物,竟都是些這樣狐假虎威、得志猖狂的角色? 我試著安慰自己,或許這都是網上的個例,而實際生活中則未必?我頓時把我的思緒拉回了大學。我在大學四年裡,有三年都是在跟學生幹部打交道,自己也曾既擔任過學生會主席,也曾被學校推薦去過省學聯秘書處任職,廣泛接觸過各類學生幹部。
  • 中國學生VS英國本土學生,為什麼中國學生成績更優秀?
    很多爸爸媽媽不禁會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面對大家的種種疑惑,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一現象。 一項關於英國A-level考試成績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三門科目都能拿到A的學生中,有24%是中國學生,而英國本土學生只有11%。 A-level成績達到三門A及以上,這意味著學生有可能考上像「牛津」、「劍橋」這樣的英國一流大學。
  • 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因為他們認為留洋歸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更是會遭到廣大企業的哄搶,但是身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卻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這是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大學是分不同院系、專業的,而各個大學都有各自頂尖的專業和薄弱的專業,並不是所有的專業都是同樣的水平。頂尖大學也是如此的,並不是頂尖大學裡所有的專業都是頂尖的,他們其中有的專業甚至可能會不如一些普通大學的同類專業。
  • 大學裡的學生會,為什麼會淪為校園裡最陰暗的角落
    其宗旨就是服務學生,為老師提供方便管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會為什麼會淪為校園裡最陰暗的角落?學長也曾是學生會的一員,我在學生會那時也很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學生會是個陰暗的角落。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學生會是最活躍,最齊人的一次,可能是由於可以認識更多的學弟學妹,也可能是為了看看下一屆的質量,不少學生會的人都會搶著去迎新。他們充當這提行李,引路等角色,其背後其實就是鞏固自己的地位。學長知道這樣說,有可能打死一船人,但我見到的確實是這樣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搏出位。
  •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艱難實驗:成大學裡的「怪胎」
    比如,核心課程教務由復旦學院安排,而本科教務一直由教務處擔當,「照理說應該是一個部門統一做這個事情,不應該是兩個部門為學生設計兩套系統,這當中的銜接肯定不能做到無縫。」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雷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再如,老師們習慣了專業院系裡一張試卷或一篇論文決定學生成績,對於復旦學院以課堂表現等綜合評定的要求很不耐煩。
  • 為什麼大學裡家境好的學生,也要爭取申請獎學金?原因在這裡
    在大學裡學生可以有很多的發展空間,想學職場經驗可以加入學生會,想發展興趣可以進入社團組織,想一心搞學習,國家和學校更是有獎學金支持。《導語》大學裡越有錢的學生,越喜歡爭取獎學金,原來還有這些好處!在很多人眼裡對於獎學金這筆「橫財」應該是經濟困難學生的專屬福利,可是事實卻是即使有很多家境好的學生也會搶著去申請獎學金,這就有很多人看不懂了。
  • 為什麼大學裡的英語女教師大多年輕漂亮?學生的成績也不錯
    大學英語教師,為什麼是最美的女教師?閱讀知識後隨著網絡的發展,現在是一個網絡社會,大量使用社交軟體的用戶是年輕人,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所有關於大學生的熱點話題只要出現,都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傳播,而且有一個話題永遠不會缺少熱度,那就是大學教師。
  • 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名單中國學生佔八成
    其招生主任昆蘭近日對媒體表示,在2001年開始,中國留學生的比例出現了重大變化,以前只有3%,現在已經增長到11%。  根據常青藤聯盟發布的數字,在過去十年間,常春藤聯盟大學的精英俱樂部裡中國學生的比例在穩步上升,而印度學生漲幅極小。印度學生一直是留學生中比較大的一個群體。2013年,常春藤聯盟國際學生裡中國學生的比例佔了27%,而印度學生的這一比例只有大約9.7%。
  • 為什麼美國大學要求中國學生做成績認證?
    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要求學生在申請時做成績認證,那麼百利天下留學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下為什麼要做成績認證?怎樣做成績認證?以及成績認證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各國教育形式,學位授予方法,學位名稱不盡相同,國外大學對中國教育形式不勝了解,因此美國大學要求中國學生進行學歷和成績認證,方便他們了解學生的學術能力。另外驗證成績和學位的真實性也是其主要原因。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同時,很多大學招收老師以及企業招收管理人員,都必須要求有海外求學經歷,因此出國成了很多人的必經之路。 在那裡他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也因如此,他在回國以後才成了"香餑餑"。 同時,他對美國有著很深的見解。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同時,很多大學招收老師以及企業招收管理人員,都必須要求有海外求學經歷,因此出國成了很多人的必經之路。(一)、海外歸子的忠告饒毅的頭上頂著諸如北大教授、首都醫科大校長、西湖學院校董等多個頭銜,同時他也是很早就留過洋的人,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有過多年的求學經歷。
  •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學生裡最容易失敗的?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不能隨便選專業?因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水平還很有限,物質積累也不夠,而教育又是一件純投入的事情,投入不夠,就沒法讓每一個人都由著興趣(性子)選擇,所以需要大家通過競爭去獲得有限的教育資源,而考試是競爭篩選的過程。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清楚地知道應試教育的本質不是教育,而是篩選——分數高的,才有選擇的自由。
  • 伯克利已成中國城?加州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多亞洲面孔呢?
  • 大學裡哪些社團比較有價值?學生會排第一,你認可嗎?
    大學裡哪些社團比較有價值?學生會排第一,你認可嗎?相信那些大學四年都在「擠被窩」的同學們已經深深感覺到「其實不是你上大學,而是大學上了你」這句話裡面的傷感了。在這個看似很漫長的四年裡,許多同學持續的狀態就是「宅宿舍、打遊戲、逃課、屯膘……」,說到這句話,我還是想提醒那些趁著上課補覺的同學要小心了!「你們這麼庸庸碌碌過完大學四年就是在自尋死路。」為什麼?-因為沒實力。說了這麼多,我還是進入話題吧!大學是一個自我管理的階段,如果自己管不了自己的,也可以考慮加入社團-由別人帶動自我能力的提高。
  • 美國普渡大學中國學生成最多豪車買家
    在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的校園裡,你經常會看到不止一輛奧迪,寶馬或是梅賽德斯奔馳。張宇辰來自上海,畢業於普渡大學。他十分了解他這些客戶。他在學校附近的中國餐廳貼海報宣傳,然後用微信來與客戶交流。張表示,這些中國學生客戶一般會在買車上花費3至4萬美元,但是特別有錢的會花個10萬美元買一輛蘭博基尼或是瑪莎拉蒂。這些高昂的價格也許會讓許多美國學生覺得囊中羞澀,但是在中國國內,買同樣的車要花費2至3倍多的價錢。而西拉法葉的這種現象並不是特例。
  • 大學裡的英語女老師,為什麼多半是年輕漂亮?所帶學生成績也不錯
    讀過大學的學生都清楚,自己遇到的大學英語老師基本都是年輕漂亮,身上都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文雅氣質,雲淡風輕和每天所穿的衣服也不一樣。還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英語老師所帶的班級,英語成績一般也不會很差。特別是男同學最受歡迎,那麼,為什麼大學女老師顏值如此高呢?
  • 大一新生:初入大學,為什麼會有很多學生想家?學生:我快崩潰了
    大一新生:初入大學,為什麼會有很多學生想家?學生:我快崩潰了這幾天學長在網上看到很多學生說自己剛到大學就非常想家,每天都想,有的時候還會自己在角落哭泣。雖說學長在大學期間並沒有見過這類型的學生,但是在高中的時候學長也有過遠離家鄉的經歷。確實挺崩潰的。那麼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學生來到大學後會想家?而學長認為有以下4種原因!
  • 為什麼常春藤大學培養出的學生是「殭屍」?
    [摘要]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7月在美國《新共和》雜誌上撰文,稱美國常春藤大學將學生培養成失去人生目標的「殭屍」,而根源在於常春藤學校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已經出現偏差。美國教育已經成為全球品牌,那些常春藤大學告訴精英學生,他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都可以,但最後,畢業生多數從事少數幾樣很相似的工作;精英教育教學生成為大眾認為的「優秀」的人,卻沒有教會他們思考的能力。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7月在美國《新共和》雜誌上撰文,稱美國常春藤大學將學生培養成失去人生目標的「殭屍」,而根源在於常春藤學校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已經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