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日前在開學典禮上直斥「學生官場怪狀」,並批評現在部分學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社會激烈討論。高校學生幹部在人們眼中一直都是充滿青春熱情、勇擔責任的形象,本著一切為學生服務的宗旨,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楊校長所說的「學生官場怪狀」是怎麼回事呢?為此,記者走訪了部分高校。
怪象1 學生幹部都學了些啥?
小張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學生,在學生會任職兩年,已經做到了部長職務。但就在這個時刻,她卻斷然離開了學生會。「學生會工作很繁瑣,兩年來已經牽扯了我很多精力,現在最初的新鮮感已經消失了,我也該退出來好好反思一下了。」小張告訴記者,大一剛入學時,還是頂著父母的壓力進的學生會,「他們都擔心這些活動會耽誤學習,不過我覺得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既鍛鍊口才又鍛鍊能力,就參加了。」
兩年後她再回憶起自己進學生會的初衷,不由得感慨當時的單純:「現在想想,學生幹部經歷不僅鍛鍊了我的能力,還學到了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小張所說的「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是指學生幹部們飯桌上的應酬。
小張說,通常在一項活動辦完或進行中,學生會各級幹部都會湊在一起吃個飯,但這頓飯吃的卻並不簡單,首先從座位的安排上,什麼人該對著門坐,什麼人該坐在中間位置,都有講究。為部長倒酒,給上級盛湯,這些也都是幹事的必修課。敬酒也是有說法的,從哪一位開始敬起,該說什麼話,這些功課經過多次的歷練,基本上每一位幹事都能熟記於心。「吃飯的時候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別人怎麼敬你都不喝,估計下次就不會帶你玩了。」
小張的同班同學小楊告訴記者,這樣的吃喝應酬在學生幹部中很普遍,職位越高頻率也就越高。尤其是到了「換屆競選的季節」,請老師和各相關部長吃飯也成了公認的常態。「即使你不明說,別人心裡也明白這頓飯的目的,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對於小張來說,學到的還不止這些。從大一起,她就逐漸明白了,不要和自己的上級唱反調,因為即使說了,他也不會採納,還會對你有看法,最好是完全服從;有事想找老師商量,最好先通過主管的上一級幹部,不要越級匯報,不然他會覺得你不把他放在眼裡;不要得罪與老師關係親密的幹部,不要顯得很有想法,鋒芒畢露……等等這一系列都讓小張覺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她心目中的那個象牙塔了,而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怪象2 活動豐富卻不招待見
小張父母的擔心也並不是多餘的,在擔任學生幹部這兩年來,她也記不清自己為了學校活動「翹」了多少課,「有時甚至一個月都在為活動的事奔波,確實有點身不由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幹部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學生幹部組織活動確實很辛苦,但最讓人寒心的是,你費盡心思搞的活動,卻沒人響應,大家都不願意參加。」小張向記者抱怨道。
湖南某高校大四的小王用四個字來評價學生會搞的活動:自娛自樂。
他告訴記者,學生會組織活動基本上遵循這樣一個流程——部門自己做策劃——自己來組織——自己拉觀眾——自己做總結——自己做評估,而且評估材料大多不屬實。例如活動的影響力,評估裡通常都是「現場座無虛席」、「來了多少重量級嘉賓」、「氣氛熱烈」、「這些都是由於活動想法好、組織給力、領導英明」之類的套話。學生活動很少去考慮是不是為學生服務,卻是為了讓自己部門揚威、給老師留下好印象。
小張也認為,有些活動表面上是為同學們服務,但其真正意義就在於匯報給老師,作為一項自己的政績。像學生會組織的趣味運動會,規模挺大,前期宣傳面也做得挺廣,但最終能來捧場的幾乎都是學生會內部人員。「大部分同學對這樣的活動並不感興趣,即使有一些小獎品贈送,也很少有人買帳。」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分團委青年志願者服務部部長劉形覺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組織的活動對同學們而言實質意義不大,是為了辦活動而辦。只要部門的領導者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把活動辦得更加吸引人其實並不難。
北京科技大學校團委書記劉曉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學生會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組織,最大的特性應該是代表性,代表廣大同學的呼聲、利益,提出合理化建議。所以更應該從同學的角度出發,為同學辦實事。學生會在職能設置中有一項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校園文化活動的引領。現在社團也承擔了一定的活動任務,這時學生會所舉辦的活動就更應該具有育人價值和影響力。活動應具備這樣四個條件:普遍性、內涵性、育人性、啟發性。只有具備了這些特性,校園活動才能真正吸引同學們參加。
怪象3 學生幹部成了「官」?
學姐學長在很多新生心目中都是和藹可親的,但一些剛進學生會的大一幹事卻對自己上級學姐學長的種種做法感到無語。小張說,自己做幹事時,部長就經常要求下面的學弟幫忙交手機費。其他同學也經常會遇到替部長上課,給部長買飯、買水的要求。通常這種情況下,小幹事們都會選擇默默接受,即使心裡不舒服也不會拒絕。一方面是不知道該怎麼拒絕,另一方面是不敢拒絕,怕會影響到自己以後在部裡的發展。
劉曉東認為,很多學生幹部都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錯誤的把職能當成了權利。這不僅暴露出年輕人的不成熟,也說明部分學生幹部沒有認識到學生會最基本的代表性、服務性的性質。而目前很多學生幹部的培養方式都是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幹部官僚化的怪象。
劉形說:「我和曾經的上級關係非常好,部門成員也像一家人一樣,沒有上下級區別。我們的口號就是『不用怕,有我在;不要擔心,讓我來』。倡導『家文化』,讓每個人都親密無間,所以工作起來都互幫互助,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會及時交流。」
快評
學生幹部,別沾染「官氣」
衣著簡樸、青春幹練、謙虛單純、認真負責、朝氣蓬勃……
這些形容詞,曾經是概括學生幹部、尤其是大學各級各類組織的學生幹部時,非常貼切直觀的詞彙。
大學生曾經是天之驕子,大學生幹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是學業優異,而且更富於社會活動能力,曾經是一個時代活力動力、正氣朝氣、理想希望的象徵。
隨著市場大潮的逐步浸染,大學生開始越來越深入地接觸社會,並在各類活動中開始領教到社會風氣的誘惑。
這其中,部分高校學生幹部也慢慢地沾染上一些習氣:把學生幹部的服務職能當做權力,把老師、輔導員視為上司,把同學、社團幹事當做自己的下級,進而把社會上的一套吃喝玩樂的作風、做派、心態帶入到大學校園,帶入到學生幹部中,自然,也就把大學生幹部作風庸俗化了。
當你看見一張張原本洋溢著青春自信表情的面孔竟然也戴上官員化的自以為是的面具的時候,作何感想?
應該說,我們的大學生都是可愛的、有責任心、有社會責任感的;我們的大學生幹部也是充滿理想、肩負責任、勇於創新的。可惜的只是一部分青年人被享受、權力、錢權崇拜的思想誘惑了。這些原本可愛的年輕人過早地複雜了、變化了、下滑了。
這個時候,我們要寄希望於高校和高校教師團體,負責任地為自己的學生和學生幹部設立榜樣,善加引導,為他們的心靈和智能都提供淨化和提升的動力和幫助。
還是那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幹部是優秀者中的一分子,愛惜他們,是我們的責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