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中大「學生官」風波,不要忘記孫中山先生的校訓

2020-12-11 冷絲說人文教育
冷絲自媒體原創

劉冷絲欄目絲說大學文化和精神

7月19日,中山大學學生會在公眾號發布《中山大學學生會2018—2019學年度幹部選拔公告》,公示了200多個學生幹部崗位,而且特別標明了一些諸如「正部長級」「副部長級」的職位。第二天,針對任命百名「正副部級」學生會幹部一事,中山大學學生會又在公眾號中致歉,稱錯誤使用了級別的表述,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並將認真反思、改正和完善自身工作。

孫中山先生的校訓

不論是職位的公布,還是致歉,中山大學學生會都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激烈的批評,批評之聲直指高校行政化對教育和學生的影響。

人們之所以猛烈抨擊中山大學學生會這一作為,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孫中山先生有關,與中山大學在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大學教育史上具有的獨特地位有關。1924年11月11日,孫中山先生於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這也就是後來中山大學的校訓,這一校訓也被後來的中國大學廣為借鑑。

十字訓詞出自儒家經書《中庸》第20章,原文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孫中山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的解釋,他所指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今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還有社會實踐。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志向而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因此,孫中山先生尤其強調,大學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孫中山先生本人特別強調學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

理解了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苦心積慮寫下的校訓,我們才能進一步理解批判中山大學學生「學生官風波」。

引起批評的官微公告

中山大學學生會這種做法和公告內容只是被人牽出來溜達了一番而已,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學不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哪一所大學敢說自己沒有類似行為?高校行政化其實早已飽受詬病了,中山大學學生會事件只是這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

中山大學學生會這種做法當然應該挨批,該校的學生們和校友們不必有怨氣,如果連這個批評都不能接受,那還有什麼批評能夠被接受?

大學不是象牙塔,學生也不是真空裡或者溫室裡的小花朵,他們都與現實的世界緊密相連,這種做法無疑就是「官本位」思想的體現,當然也是全社會的「官本位」思想折射在大學學生會這裡而已。

中山大學學生會機構構成

每一個大學學生會,他們都不需要專門學習就能將社會上官本位的那一套模仿得栩栩如生。中山大學學生會雖然表面上撤除了公告,但內心的進入骨髓的那種思想是否被撤除?

所有人將矛頭指向中山大學的時候,這些批評者的骨子裡頭的「官本位」思想是不是就不存在?

學生會正在進行換屆

大學學生會該回歸自身了——本身就是一個為大學生服務的組織,其「初心」始終是學生會存在的基礎。學生會層層設級別,早就習以為常的學生會獨有的官僚作風與社會上的官本位同樣具有政化色彩,學生會的這種設計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官位去的,而不是本著位同學服務而去。

但願不僅僅是中山大學學生會,應該是國內所有大學的學生會,他們都必須以此為契機,重新學習孫中山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校訓,深刻反省自己,不改學生會初心,為同學服務。

敬告本文如有錯漏,作者將在跟帖中及時更正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先生和中山大學校訓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的校訓是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說:「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
  • 2017中大迎新 | 校訓·校歌·校徽
    今天是新生入學的第二天對於各位萌新來說除了儘快熟悉校園環境了解中大的校訓、校歌、校徽
  • 中大學子竟不知道中大校訓?
    沒錯,這就是中大校訓。今天我要講的就和上面這張圖有關,是我和中大校訓直接的一件軼事。我上初一的時候,一次語文考試,有一題的題目就是這張圖。當時沒有旁邊「國立廣東大學成立訓詞」這行字。題目說這是一幅書法作品,讓我們用簡體字和現代的語法把圖中的文字複述出來。
  • 中山大學:十字校訓警醒世人
    沿著中軸線遊覽中大,還可以找到不少國父孫中山的足跡。  順著林蔭大道前行,在一個分岔路口上,孫中山先生所寫的中山大學十字校訓「博學、審問、審思、明辨、篤行」出現在眼前。她出自儒家經典《中庸》第十九卷。  孫中山先生曾在「懷士堂」演講,今年不少臺灣知名人士也在此與中山大學師生交流。
  • 話中大 | 孫中山先生與中山大學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1952年經改組,成立中山大學。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另兩所為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 視頻: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中山大學校訓
    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近半個月裡,中大校訓在各大電視臺上的播出情況——7月31日,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經濟科教頻道(原南方電視臺TVS-1)《620新聞直播間》的節目中,系列專題《校訓:承載核心價值觀》首次對中山大學的校訓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 中山大學校訓是什麼?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山大學是一所以偉人的名字命名的大學,90年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它,並立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當年孫中山先生為培養人才,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校,文為中山大學,武為黃埔軍校。孫中山先生為中山大學寫下五句十字的校訓後北上,五個月後病逝於北京。因此,「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成為了中山先生的遺訓。
  • 百年老校校訓彰顯「德智並舉」
    原標題:百年老校校訓彰顯「德智並舉」 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東的一些百年老校校訓古樸意深,其中無不傳遞著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 執信中學是孫中山先生於1921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家朱執信而創辦的。
  • 中山大學校訓被疑有錯字 網友發微博引眾人爭議
    「明辨」變「眀辨」(圖片來源:羊城晚報)中大校訓有錯字?查閱資料得知,「眀」確有其字,為「明」的古體字「今天再一次發現,讀完大學四年,真的還有好多人不知道中大的校訓有錯別字!」近日,一條「中大校訓有錯別字」的微博被火熱轉載。有網友指出,立在中大南校區小禮堂後面的校訓雕塑中「明辨」的「明」被寫成了「眀」(見下圖)。
  • 高雄中大盼與廣州中大齊進步
    因此,便有了高雄中山大學學生自己設計的半裸上身的衝浪選手型孫中山,有了國民黨黨史館推出的網遊中划龍舟的孫中山,也有了即將獻身銀幕的能文能武的孫中山……在西子灣畔,坐落著美麗的高雄中大。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各種版本的孫中山的卡通形象。他們有的被做成了鑰匙扣,有的則印製在文件夾上,出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樣便可時刻與「中山相伴」。
  • 你知道嗎 中大的校訓原來也是團購的!
    關於大學,哪家實力強、哪家顏值高說得太多了,南都有數(微信公眾號:ndyoushu)今天想要搗鼓的是關於大學的一個冷知識——校訓。儘管大學校訓被許多學者稱為一所大學的「精氣神、育人綱」,有數君分析卻發現,中國大學校訓真的太缺乏獨特性了,900多所本科院校的校訓只用了605個漢字不說,排列組合還存在大量雷同。
  • [視頻]【校訓是什麼】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90年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它,並立下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五個詞、十個字,從知識開始,以行動結束,時刻警醒著後來者:振興中華,要將一切化為行動。  紅磚綠瓦的小禮堂,是中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90年前,為培養嶄新的人才,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武學堂是黃埔軍校,文學堂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
  • 將校訓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原標題:將校訓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1924年2月4日,孫中山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名義下令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同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當時因為馮玉祥於10月發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權,邀請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忙於準備北上事宜無法親臨成立典禮,乃摘錄《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手書國立廣東大學成立訓詞。
  • 2016中大迎新 校歌:把她的故事說給你聽
    當校歌的旋律縈繞在耳畔時,這也便意味著新同學向「中大人」更邁進了一步。為了讓各位小鮮肉們能預習一下,感受校歌背後的中大精神,且讓官微將校歌背後的故事說與你聽。現行的中山大學校歌,初創於中大建校初期,由鄒魯作詞,陳洪作曲。
  • 港中大新亞書院院長斥「港獨」學生:不要忘記中國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周豎峰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周豎峰因在中大「民主牆」前以「支那人」辱罵反「港獨」的內地學生而「一醜成名」。其過粗暴言行激起外界猛烈批評。但周豎峰不僅宣稱自己辱罵蠻夷為「支那人」無錯,還在「臉書」上引用中大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和唐君毅等先賢的言論為自己辯解,聲稱要繼承先師意志,「立命文化抗共」。
  • 港中大新亞書院院長斥"港獨"學生:不要忘記中國!
    【環球網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周豎峰因在中大「民主牆」前以「支那人」辱罵反「港獨」的內地學生而「一醜成名」。其過粗暴言行激起外界猛烈批評。但周豎峰不僅宣稱自己辱罵蠻夷為「支那人」無錯,還在「臉書」上引用中大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和唐君毅等先賢的言論為自己辯解,聲稱要繼承先師意志,「立命文化抗共」。
  • 中山大學「學生官」風波:「護校寶」們何必抱屈?
    【導言:將「學生官」默認為合理景象,才是不合理的。】「學生官」的荒誕味道,引發的不只是網民的群嘲,昨日中紀委官網也發表批評性文章《「學生官」充斥校園不是哈哈一笑的事》,被人民日報及共青團中央下屬微信公號轉發。權威官方平臺接力自媒體,在這一輪輿論風波中形成共識,著實耐人尋味。
  • 三校區五校園齊向中山先生銅像獻花
    中山大學乃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孫中山先生歷經長期革命生涯,認識到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性。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他創辦了「武學校」黃埔軍校,緊接著,援引大體相同的模式,移植合併數所院校,親手創辦了「文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先生還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 中山大學校長說校訓:修身至誠 百年不變的堅守
    選擇回到校訓「修身至誠」的本意:「人心向學」。心要靜,靜則思遠,思遠則成大事在四季青蔥的中山大學校園中,「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靜靜矗立在校園中軸線上,觀時代變幻,看堅守不離。1924年,孫中山先生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創辦了國立廣東大學和黃埔軍校。
  • 中山大學堅守九十年不變的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資料圖片  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培養嶄新的人才,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其中文學堂為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中山大學的前身而「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正是孫中山於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學,就是要學生廣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學問;審問、慎思、明辨,是要求學生多思考;篤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論層面,還要實行。」這十字校訓,是孫中山摘錄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