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泰安5月23日訊(記者 王迅)「嘴裡一塊毛巾,按住雙手,不打麻藥,大夫就將傷口縫住了」,傷者的毅力讓人佩服,但這只能是電視劇中的場景。現在的手術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不打麻醉就進行手術是不可能的。對於麻醉在手術中的作用,很多人可能理解為不讓患者疼痛,而麻醉師在整個手術中的作用就更不被人們所知悉。記者走進泰安市中心醫院手術室,揭開無影燈下的神秘面紗。
守護生命的「隱形人」
說起手術麻醉,大家一個常見的認識是在手術前打一針,負責「麻倒」就沒事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所謂麻醉是由藥物或其他方法產生的一種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功能抑制,這種抑制的特點主要是痛覺的喪失。在麻醉師向患者體內注入麻醉劑後,麻醉醫生就要退到幕後,負責實時的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徵,為外科醫生進行手術保駕護航。
記者來到手術室,看到麻醉醫生楊在啟一邊與患者聊天,一邊將配好的麻醉藥注入其體內,說話間,患者已「熟睡」。隨著監護儀恢復均勻的「嘀嘀」聲,醫生開始手術,楊在啟退到一旁,時而盯著監視器,時而記錄。這就是楊在啟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經過近一個小時的手術,手術順利結束了。類似於這樣的手術每天都會有,多的時候一天可能要十幾例,僅三月份楊在啟就完成麻醉手術260多例,從醫二十年,完成的手術更達到了上萬例。
楊在啟表示:「麻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患者生命體徵的全程監護。手術期間,患者的病情瞬息萬變,稍有疏忽就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麻醉醫生99%的工作都在處理各種突發狀況,任何一臺成功的手術都離不開負責任的麻醉師,醫學貴精,精湛的技術是服務患者的根本。」據大眾網記者了解,麻醉醫生在手術中需要實時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徵在幾秒鐘內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麻醉醫生能夠及時處理突發情況,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打一針」的十年修煉
「難度大、強度大、成才難」構成了麻醉醫師緊缺的現狀。一名麻醉醫生最快也需要5年本科畢業,再加上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和3年的工作經驗,共11年才能成為生命護航的「幕後英雄」。楊在啟就是其中的一位,幼時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的楊在啟,憑著不懈努力,於1997年拿到濰坊醫學院畢業證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此,帶著對醫生這個職業的無比崇拜和嚮往,楊在啟開始了自己二十年的麻醉師生涯,這也讓他承擔起了不同尋常的責任。
上個世紀90年代,在許多人眼裡,麻醉工作比臨床工作「矮」半截。幾乎所有醫院的臨床麻醉工作都相對薄弱。在眾人眼中,都認為麻醉只是「打一針」的事,殊不知合理麻醉的對麻醉師有較高的要求。2007年在青島大學醫學院取得麻醉碩士學位後,為了學習掌握較為系統、全面的麻醉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楊在啟毅然決定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進修學習。學成歸來後,他對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及困難氣道病人的處理、各種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各種心臟及大血管手術的麻醉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2011年楊在啟又考上了山東大學的麻醉博士,2014年順利畢業。在20年的臨床工作中,楊在啟痴心於麻醉專業,懷著一顆救死扶傷的大愛之心,用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受到科室人員及患者的廣泛好評。楊在啟對於學習絕不停留於書本,而是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更多更新的技術用於臨床,並將臨床經驗總結出來,撰寫成醫學論文。截止到目前,共發表SCI論文1篇,省級以上論文10餘篇,參編專著1部,獲中心醫院新技術引進二等獎2項,泰安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規範化培養年輕醫生,奪取「新高地」
麻醉講究「一人一方」,醫生要對患者身體條件、年齡、耐受性有個基本判斷,用多少藥,全麻還是局麻,都代表著臨床一線生機,絲毫不能馬虎。要找到一個技能嫻熟、素質優秀的麻醉醫生,絕非易事。這也造成了麻醉醫生人員不足的問題。楊在啟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帶領年輕醫生開展手術麻醉,另一方面遇到疑難疾病時,他還要經常參加醫院裡的科室大會診,給出手術意見。楊在啟給年輕醫生提出,對於任何一個病人的手術,都要將觀察期擴展到手術前三天和手術後三天,一定要確切的掌握好病人的身體特徵,讓患者以最佳的身體狀態進行手術,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手術的萬無一失。
隨著麻醉學科的快速發展,過去一些不能做、不敢做的高齡、危重病人手術得以順利進行,越來越多的麻醉醫生走出手術室,參與瀕危患者的搶救復甦,工作範圍涉及眾多科室。去年一個89歲患有主動脈夾層的老人緊急住院,當時嘔吐物吸到肺裡,情況非常不好。會診時,楊在啟提出,這個病人必須要進行手術,如果不進行手術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向患者家屬說明相關情況後,醫療團隊隨即開展手術,近三個小時手術,患者生命體徵瞬息萬變,楊在啟時刻關注並處理危急情況,手術獲得的成功,給患者和家屬一個滿意的答案。一次次的硬仗,攻堅克難,鍛鍊了隊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麻醉科的發展。目前,中心醫院麻醉科也走出手術室,在無痛胃腸鏡檢查、分娩鎮痛、術後鎮痛等舒適化醫療項目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