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球鞋電商Nice周首:很多人不理解球鞋賣3萬

2020-12-1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騰訊科技」《潛望》欄目,作者:李儒超,36氪經授權發布。

劃重點

  • 1、談球鞋行業不被理解:很多人不理解一雙鞋能賣到3萬塊錢,那憑什麼一塊手錶能賣到30萬呢?

  • 2、談鑑定:中國的假鞋是全世界最多的,假鞋相關的產業催生出來了鑑定,但沒有真正把它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方法論。

  • 3、談鑑定師:鑑定師也會分等級,比如說中醫也分老中醫還是剛剛開始的新手。所以它永遠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 4、談行業發展:整個行業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初級階段,不能到最後被資本綁架把行業做死。

球鞋生意是一場虛火嗎?

在不同群體口中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相對於95後人群對其近乎瘋狂的追捧,95前那批所謂社會主流群體眼中,突然爆火的球鞋生意疑點重重、令人費解-------

為什麼一雙二手鞋可以賣到幾千乃至上萬?

答案超乎意料的簡單:有人願意買,自然有人賣。這並不是一門可以用以往電商售賣邏輯可以解釋的生意:供給與需求的高度不平衡,造就了部分球鞋的稀缺性,進而導致整個交易流程的定價權早已從廠家手中喪失。

這時,是否存在新的消費理念或價值觀念對其進行重新定價,至關重要。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一些收藏品市場。在國內最大的球鞋交易平臺之一Nice CEO周首看來,球鞋鑑定是一個非標行業,「一張郵票能值10萬塊錢,憑什麼遊戲王的卡牌就不能值10萬塊錢?如果你從球鞋鑑定是否靠譜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行業,那麼你永遠不會認同這個行業」。

這也是球鞋交易這個嶄新的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人們看到了這個行業已經爆火,但卻有為數不少的人無法完全理解這個行業火起來的邏輯。即便是這個行業的龍頭、王思聰推薦過的毒APP也難逃這一宿命。甚至,誰才是這個行業的目標用戶群體,很多人都無法說清,只能用一個含糊的「95後」來概括。

但在周首看來,這並不是問題。一個只是想買球鞋使用而非收藏或投資的小白用戶,至少在他眼中,不是Nice服務的用戶,也不是服務的重點。

而球鞋交易平臺的崛起,本來需要歸咎的應是潮流文化的興起對人們的影響。

在這場近年來由年輕人引領的潮流文化風中,球鞋不經意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新式「奢侈品」後,球鞋本身的價值發生改變。而包括毒、Nice等球鞋售賣平臺的發展,僅僅是這個潮流發展的末端體現,而非源泉。

「你首先得去看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而不是先去看它有什麼樣的問題」,周首向騰訊新聞《潛望》強調。這個認知誤區,使得不理解潮流文化的人始終無法理解部分球鞋的定價問題。

只是,無論大眾群體是否真正理解,球鞋市場的發展都在不斷狂飆突進。

根據QuestMobile本月發布的《運動時尚消費人群洞察報告》,時尚潮流的設計、疊加限量銷售模式賦予了其投資與收藏價值,球鞋線上交易平臺及鑑定平臺崛起;目前典型APP的月活躍用戶數均在300萬量級以上。

其中,毒的月活用戶規模已經接近800萬,處於第二梯隊的Nice也有316萬月活。從月活增長勢頭上看,去年年底開始,各個平臺的增速都居高不下,穩步上升。

這無疑支撐了球鞋潮流市場不斷向上的論調。而投資性質的加重,更令球鞋生意一步步走向瘋狂,炒鞋、囤鞋已成常態。

這時,球鞋鑑定幾乎成為球鞋售賣生意最為關鍵的一環:即便一雙鞋在潮流文化中價格居於高位,能否對其鑑定為真鞋讓人放心購買,才是其成交的關鍵。

然而,尷尬的是,無論是毒還是Nice,在最為關鍵的鑑定一環,直到今天都並未建立一套成熟的體系。只能依靠鑑定師個人的經驗和水平,使得球鞋鑑定行業從誕生開始,就難以逃脫外界對其的質疑與指責。

在周首看來,這一處境實屬無奈。鑑定本身其實是有點像老中醫一樣,它並不是西醫的那種體系,沒有真正把它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方法論,便意味著球鞋鑑定本身就是一件個人色彩很濃的一件事。

「很多時候就是某一個權威鑑定師他說是真的,那整批貨就是真的,但是權威鑑定師難道不會被假鞋廠商收買嗎?」

球鞋交易平臺也想改變這種境況。

在上月獲得TPG軟銀合資基金和元璟資本共同領投的數千萬元美元的D輪融資後,Nice確實打算投入資金在鑑別體系上下功夫。但周首仍然表示,鑑定要真正的體系化、正規化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在於廠家的配合度。

「這個需要行業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品牌,這個事情只能品牌去推,很多時候我們推動不了,因為只有品牌才是這個東西的生產者和擁有者,只有他說真這個東西才是真的。」周首表示。

而當前的球鞋鑑定行業本身,甚至在法律行業完全站不住腳。球鞋交易平臺既不是品牌、也不是生產商,也不是國家的權威機構,即便鑑別為真,也不能代表其真實性。

遊走在灰色地帶,令本來就非標的行業變得愈加充滿不確定性。

至少在當前,Nice能做的依舊只有不斷去培養鑑定師,來滿足不斷推高的GMV。據Nice方面介紹,平臺目前絕大部分鑑定都由自己完成,且在自己不斷培養鑑定師。

而鑑定師並不是從零開始培養,而是如何讓現有的這些鑑定師他的業務能力更強、更規範、效率更高。類似中醫行業,同樣存在老中醫和剛剛起步的新手,Nice為其提供一個打怪升級的空間。

只是,這一系列過程仍然處於水面之下。

在毒APP上,一個鑑定師一天可以鑑定3000到4000雙鞋,平均每6秒鐘就鑑定一雙,這一度引發了部分用戶對其質疑成效的質疑。

但即便如此,倚靠平臺鑑定師,依舊是用戶唯一的選擇。這也導致了,即便出現了球鞋平臺鑑定環節失誤出現售假的現象後,用戶仍然別無選擇,繼續在平臺買賣球鞋。

而根據Nice方面的數據,當前Nice的鑑定失誤率約在萬分之二、萬分之三的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據尚未得到第三方數據機構驗證。

如此來看,若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最終還是需要落到品牌方頭上。這對於全行業仍然漫漫而修遠。

一、如何理解球鞋行業

「很多人不理解一雙鞋能賣到3萬塊錢,那憑什麼一塊手錶能賣到30萬呢?」

《潛望》:你怎麼看待球鞋鑑定這個行業?

周首:其實這跟古玩鑑定本質上是一樣的。古玩行業鑑定更不規範而且魚龍混雜更多,裡面的黑幕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了。

換句話說,我跟你一個人說了一句話,你這幅畫能多值1000萬或者這個茶杯多值3000萬,那完全是完全非標的東西。比如我哪知道你這個東西是真是假是唐代的還是清代的,唐代的是唐代哪個批次的還是贗品?清代的是清代哪個批次的還是贗品?所以說這個東西更非標。

很多人不理解一雙鞋能賣到3萬塊錢,那憑什麼一塊手錶能賣到30萬呢?沒有人質疑一塊手錶,但是大部分人都質疑球鞋,就是因為它是個新生事物。

就好像比如一張郵票能值10萬塊錢,憑什麼遊戲王的卡牌就不能值10萬塊錢?所以我自己的感覺就是,如果你從球鞋鑑定是否靠譜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行業,那麼你永遠也無法理解這個行業,而且你也永遠不會認同這個行業。

《潛望》:那麼人們質疑球鞋鑑定以及定價問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

周首:大家現在不會討論古玩市場的鑑定會討論球鞋市場的鑑定,我覺得就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生事物,這才是最主要的。

真正你要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的話,需要先去理解為什麼今天球鞋市場會發展這麼快?它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它是不是新的人群,是不是一種新的消費觀念,是不是一種新的消費方式。比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買賣二手鞋。我們現在二手鞋的交易量比那些拿了幾千萬美元融資的二手奢侈品的交易量還要大。我們可是一分錢的宣傳沒有做。

但是從表面來講,絕大部分人都會第一個理解就是買二手包我能理解,誰會去買二手鞋,還有腳氣呢,大家第一下就是這麼理解。

所以本質還是說,我當然覺得鑑定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這跟古玩市場也很值得探討道理一樣,只不過人群不同,都是一個道理。

《潛望》:一個品牌溢價也是通過很長期的實踐才會沉澱下來,球鞋時間有些短,部分人很難在短期內接受這個東西。這就是事實。

周首:我覺得不理解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把心態放低去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這個市場。舉個比方我當時特別特別不理解那種二次元,給那些女團、練習生打call一次性花幾十萬,最後為了跟人家握一次手,但是當我真正接觸到那麼用戶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明白了,我覺得他們完全不腦殘,他們想起非常的明白,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他們不是那種暴發戶,也不是所謂的死宅,天天在那兒幻想,他們其實算帳算的非常清楚,只不過我們不接觸他們。

如果要想理解這個行業,首先先得不是去看他有什麼樣的問題,而是他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要不然,有的投資人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一直無法理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因為我們原來跟一個投資人聊過,很難聊開,就是說為什麼會有人去做球鞋,為什麼球鞋會漲,我說因為供需不平衡,他說那品牌把供需拉平衡不就完了嗎?然後我說品牌怎麼可能把供需拉平衡?他怎麼能知道需求是什麼樣的。他說現在不是有柔性供應鏈嗎。我說真正做出來的能有幾家,就是說他會永遠從這種角度跟你說,你會發現永遠說不清楚。

二、鑑定是一個非標行業

「中國的假鞋是全世界最多的,假鞋相關的產業催生出來了鑑定,但沒有真正把它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方法論」。

《潛望》:雖然不能從鑑定角度理解球鞋生意,但鑑定的地位應該很重要。

周首:我覺得幾乎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還是全世界各家都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很難以解決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講其實不是因為說,比如說鑑定師難培養,不是因為說比如說鑑定流程怎麼怎麼著,它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你到底,就是他需要有名分。因為品牌不會給你做鑑定的事,而國家也不可能針對這樣的品類做這樣的事。

但市場上大家都是需要想買到真鞋,所以這個時候怎麼去為這個鑑定這個事去正名,這個反而是這個行業目前最核心的問題。因為比如打個比方我就是一個很厲害的鑑定師,和一個很普通的鑑定師,你在普通用戶面前,比如小白用戶,兩個鑑定師他都不認識,憑什麼他信這個人不信那個人。比如他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原來鑑定過2萬件,那個人可能只鑑定或者30件,所以我覺得那個人更有經驗,但是更有經驗的人他有可能會收錢,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我覺得確實這是現在球鞋行業或者球鞋行業鑑定裡非常重要的這個環節所面臨到的非常大的問題。

但他其實真正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鑑定師的培養,不在於那些東西,不在於生產環節,在於的是智慧財產權這樣的問題。

《潛望》:如果將鑑定變成一個科學體系能不能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

周首:鑑定本身其實是有點像老中醫一樣,它並不是西醫的那種體系,就是說我是很科學,其實它更多的是憑經驗,憑的是積累。

在這樣的情況下,好處是因為中國的假鞋是全世界最多的,中國的假鞋相關的產業自然催生出來了鑑定,所以鑑定一直以來這個行業就比較久。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互相在博弈,就是鑑定師和假鞋廠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沒有真正把它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方法論,就是說我把它變成西醫。我覺得這個其實說實話在目前來講,我們覺得還比較難,因為有幾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今天首先第一它的合法性,就是你既不是品牌你也不是生產商,所以你也不是國家的權威機構,所以你說這個東西是鑑定,是不是為真,這並不代表這個東西就是真的,其實是沒有在法律上的效力的。

所以你會看到為什麼我們跟毒寫都是鑑別而不是鑑定,就是因為在法律上我們是不能夠給出真正的鑑定的建議的。所以說從這點上來講,首先從法理上來講決定了這個行業相對來說是不正規的。

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它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我覺得鑑定要真正的體系化、正規化我覺得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潛望》:現在平臺的鑑定成功率有多少?

周首:都是萬分之幾非常非常低。不太可能出現比如說20%都鑑別不出來,這種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可能。如果說出錯率在1%以上,就根本不要做平臺了。

《潛望》:如何最終解決鑑定行業的正規化問題?

周首:我覺得這個需要行業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品牌,這個事情只能品牌去推,很多時候我們推動不了,因為只有品牌才是這個東西的生產者和擁有者,只有他說真這個東西才是真的。

我非常希望比如NIKE說今天推出一個鑑定師資質考試,考鑑定師納入一個體系,作為一個行業標準行業規範,作為一個行業協會,我完全支持,雙手贊成,如果今天品牌有這個動力,我馬上願意去幹。但是問題是品牌要不要幹這個事,品牌不幹這個事,說實話這個行業它的這種江湖性會一直存在。

《潛望》: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還是只能做非標的事。

周首:對。我覺得是這樣的,我們希望制定一些行業規則,但是有時候真的需要從下往上來去做一些事情。

《潛望》:接下來幾年內可能都是這種趨勢嗎?

周首:我覺得不一定,隨著技術的成熟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珍貴的。比如區塊鏈,比如說現在我知道有些奢侈品牌已經開始做這些實驗了,比如我把我每一件商品都像區塊鏈上鏈一樣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這個東西是無法被篡改的。這種情況下你的每一件商品都是可以被追溯的了。

我覺得只有可能在行業品牌推動這種事情的時候整個行業才會變得更好。因為我們也可以推動這種事情,但是關鍵問題是我們植入一個晶片進去,別人不說,你憑什麼說它是真的,所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潛望》:你覺得球鞋的品牌方有可能進入鑑定業嗎?

周首:其實品牌已經逐漸開始有動力做這件事。品牌原來限量款為什麼不在乎真假,因為限量款就是限量的,就是為了給我打個廣告,對GMV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假貨越多反而是給我打廣告了,消費者有錢了還是會來我這兒買真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是,限量款或者特別款這種尖貨在整個品牌GMV裡佔的越來越大,這時候品牌必須考慮,那我真的跟假鞋廠商開始競爭了。而兩種鞋的目標用戶可能會是同一批人了。

《潛望》:這跟鞋的客單價低很多有關。

周首:對。所以這種情況下假貨真的會影響到品牌真貨的售賣了,所以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品牌一定會進入這個環節中的,在我看來這真的就是時間的問題。

《潛望》:你說以前限量款的鞋沒有那麼多,這幾年相對多很多了,這種其實也算是二手交易平臺能火起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周首:當然因為供給上來了。因為如果永遠只有需求沒有供給的話,整個業務也不可能起得來。

三、談鑑定師培養

「鑑定師也會分等級,比如說中醫也分老中醫還是剛剛開始的新手。所以它永遠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潛望》:按照機制,平臺交易的每一雙都會鑑定嗎?

周首:對。

《潛望》:GMV繼續往上走的話,是要提升每一個鑑定員的工作效率嗎?還是招更多的鑑定師才能覆蓋新增的需求?

周首:這就跟富士康工廠怎麼能夠把蘋果手機生產的更快成本降的更低一樣,不是單點做的事情。第一就是增加鑑定師,第二是鑑定師的效率,第三是你在鑑定流程中的效率,第四可能是比如說你整個線上線下的交易規則。整個機制需要一個更全面的優化,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潛望》:這方面的投入多嗎?

周首:會投入不少。

《潛望》:有沒有培養過鑑定師?

周首:這種肯定是需要的。

《潛望》:培養一個鑑定師的成本,到底需要多久,需要怎樣的成本?

周首:具體我不太清楚。培養鑑定師,就是鑑定師也會分等級,比如說中醫也分老中醫還是剛剛開始的新手。所以它永遠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永遠站在最塔尖的專家肯定是少數,但是並不是說只有專家才能解決問題。就好像我們平時看病一樣,包括看西醫大部分的病都不需要真正的專家,專家只需要去做那種疑難雜症。所以說,你就看病的話也發展出了相應的流程化的一個東西,然後能夠提升整個效率,我們道理也是一樣的。

《潛望》:即便是醫生一個很常規的普通醫生培養時間也需要很長時間。

周首:這個不太清楚。我覺得是這樣的,首先第一,從鑑定的角度,如果說從零基礎去培養,我們肯定不是現在在做這種事。我們做的更多的是說如何讓現有的這些鑑定師他的業務能力更強,他做事情的方式更規範他的效率更高,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我們現在在做的工作還是這個。

如果說完全一點,我連鞋都不知道是,我都不穿球鞋平時,你如果說這種人培養成為鑑定師,這個現在並不是我們的重點。

《潛望》:咱們現在鑑定師合作分成模式可以透露?

周首:這肯定是一個合作關係,這個肯定都會有。包括全職駐場的以及外部合作、第三方合作,包括我們跟get合作的都會有,具體的形式每個都不一樣。

四、談目標用戶與行業發展

「整個行業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初級階段,不能到最後被資本綁架把行業做死」

《潛望》:是否明確過誰才是平臺的目標用戶。

周首:我們希望服務於這些喜歡球鞋也好,喜歡潮牌也好的這些資深用戶。我們其實是做玩家的生意的,如果你只是一個非常小白的消費者,想買一些球鞋,至少現在來講這些人不是我們服務的用戶,也不是我們服務的重點。我們服務的重點是你真的喜歡鞋,你想玩兒鞋,我們服務這幫人。

《潛望》:資方贊同你們當前的打法和目標嗎?

周首:從我的角度來講,你拿投資人的錢,到底給他帶來的是什麼,以及你的節奏是什麼,這是需要先要溝通清楚,不能一味的為了競爭最後兩邊都變形,這個是沒有什麼意義。

就好像即便到今天我們就算跟毒是競爭關係,但是我們兩家做的事情都是把這個餅在做大,其實你很少看到我們兩家在打價格戰,惡意競爭,然後互相抹黑。其實並沒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整個行業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初級階段,而這個增長,包括往前走,大家其實坦白講也吸取了當年ofo、摩拜、快的、滴滴的這種例子,就是不能到最後被資本綁架把行業做死,這樣就你要挑選你的投資人,你要給投資人有一個預期,這個預期是你也要去會合適的管理這些預期。

《潛望》:咱們這一輪大概給資方大概的預期是什麼?

周首:我們的預期就是我們肯定還是要增長,我們的增長不管用戶端還是交易端肯定都要增長。我們其實需要做好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服務好核心用戶。這個點以外我們還會關注其他的兩個,第一個我們會關注擴品類的問題,第二個我們會關注國際化的問題,這兩個點是我們現在最關注的。

《潛望》:資方是否很在意你們究竟能給出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比如今年增速究竟是100%、還是200%,今年GMV上有一個大致的預期。

周首:因為這個東西最大的問題在於,當你面對是的一個新興行業的時候,很多時候你說這種數字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比如中國球鞋市場到底多大,這個事情誰能說得清楚啊,如果不好說清楚的話,那你怎麼知道你在這裡面佔多少份額?我們真正的發展,這個行業比如KPI管理還是OPR管理,你是目標管理還是業績管理?我覺得我們現在核心還是在目標管理上。

這需要你找對投資人,你不能說你找的投資人天天追著你,比如每個月必須給我漲50%,你月GMV一定要到多數,這樣的話這個事就會變形,或者比如說到年底必須市場份額必須是多少,這個東西它是一個新興市場,它面對的也是新興人群,也是一個新的模式,你所有東西都是變量。這個過程中其實你去保證什麼,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潛望》:咱們去年的增速大概是多少?

周首:我們去年是7月上線的,到10月差不多月GMV就差不多過億了。最初期的時候我們每個月肯定是百分之百的增長,但是越往後基數越大越百分之百的機率就小了。

《潛望》:預期什麼樣的時間段市場會進入平穩的階段?

周首: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才是這個行業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有很多想像空間在裡面,包括這個人群你是不是會從球鞋擴到其他的品類,包括國際化,這都是非常大的變量,但也是非常大的機會。

《潛望》:咱們現在也考慮擴品類的問題?

周首:對。我們核心肯定是會往服裝上擴,就是潮牌服飾,因為穿球鞋的人肯定要穿衣服,搭衣服,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一個點,這個做法跟球鞋不一樣,具體怎麼做我們還在規劃,但是應該很快就做到了。

其實我們現在也開始賣衣服,但是我們衣服與謝的量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我們其實在服裝的增速上是不慢的。而且甚至在剛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服裝的增速其實比鞋的增速還要快。

《潛望》:衣服這一塊的合作模式跟鞋那邊模式一樣嗎?

周首:我們衣服跟鞋都不是跟經銷商合作,都是C2C的,都是用戶在買賣,我們並不是一個以BD為驅動的一個產品。我們到今天為止都沒有BD。我們完全是靠產品和技術驅動整個業務在往前走。

相關焦點

  • 一雙球鞋能有多貴?看 nice如何規範球鞋市場最後一公裡
    近年來,球鞋的後綴不斷被賦予「情懷」「熱愛」「文化」等元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挖掘球鞋的文化歷史,探索球鞋的收藏價值,也嘗試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去發揚和傳承球鞋文化。不同的球鞋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球鞋文化連接了當下的年輕人。轉賣文化,二手市場的繁榮不是隨便一個品牌的產品都能讓消費者瘋狂,被時間和文化賦予了不同的屬性和含義的球鞋做到了。
  • 創始人狂言炒鞋,nice的現在和未來很不nice
    但這些sneaker並沒等到一個「逆襲」的故事,在知乎一個有關「nice好貨和毒比怎麼樣,更看好哪家」的問題中,高贊回答直斥nice為「一個圈錢騙子平臺」,有關球鞋鑑定不靠譜,平臺售假以及服務推諉不負責不透明的質疑絡繹不絕,這非常讓人懷疑nice切入球鞋二級市場的初心是什麼。
  • 球鞋文化就是個笑話?nice不同意
    在很早以前這些都是屬於我們的夢,但我們卻都在現實社會的打磨中逐漸地走向了平凡,球鞋也成了我們作為情感寄託的載體。」懂的人自然會懂。如果不懂,那就看看網飛製作的美劇《SNEAKER HEADS》,也是最近鞋圈的第一個熱點。劇情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主角壓抑不住對球鞋的喜愛重新回到了球鞋圈子,並且希望通過球鞋賺錢來提高生活水平,和他的朋友們在球鞋市場中經歷的一場又一場「奇遇」。
  • 分析千萬數據,我們深扒了風口上的球鞋轉賣市場
    毒App:中國最大的體育網站虎撲旗下產品,於2015年正式上線"毒APP",2017年8月開始球鞋交易功能。 nice:2013年10月nice正式上線,定位圖片社交平臺,但一直不溫不火,於2018年正式轉型成「潮人社區+球鞋交易平臺」,從此開啟球鞋轉賣之路。
  • 潮流電商nice開賣美妝 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潮品、球鞋電商平臺nice則另闢蹊徑,拓寬品類轉型賣口紅,以「低價+爆款」偉切入點,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去年上半年大火的星巴克貓爪杯為例,在官方發售後,在nice的社區中也佔據了很高的熱度,因此平臺上線了這一SKU,48小時內nice平臺交易近3000個;去年6月推出優衣庫與kaws的聯名系列,在nice的平臺上48小時內產生了超過了3萬件的交易。這些經驗都為nice此次試水美妝、口紅打下了基礎。
  • nice:從潮流社區到球鞋交易,初心不變
    潮人也不再是不被理解的少數,而是形成了穩固的圈層,並不斷吸納新的血液,顯示出強大的內生驅動力。nice幾乎與國內潮流文化的爆發同時起步。2013年nice成立,主打圖片社交,滿足了年輕人對fashion、個性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的表達,在國內迅速躥紅。玩潮流,就看nice,成為了潮人的共識。
  • 社區當道 ,球鞋交易平臺nice成95後球鞋愛好者首選聚集地
    誰是球鞋文化的忠實粉絲,毫無疑問Z世代。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球鞋文化,嘗試走進Z世代,了解他們的消費觀、價值觀,了解這群可愛的人與球鞋的故事。Z世代(GEN Z),通常指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是當今中國社會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群體。這群人雖然年輕,但並不盲從。在經濟高速發展浪潮中長大的Z世代,獨立、個性、多元。
  • 買球鞋到nice App 與潮人一起分享潮流穿搭
    比如買球鞋,首選就是niceAPP。這裡有潮人在社區分享穿搭,有最新款、限量款的首發,有火爆的二手交易,有玩具衣物一應俱全的興趣選擇。其二,垂直電商對產品服務更完善。如nice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平臺鑑別球鞋真偽的服務,解決了消費者的隱憂;對於賣家而言,垂直電商能夠提供更為完善的網絡銷售渠道和宣傳渠道,幫助其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尤其是對於中小賣家、個人賣家而言,能夠以更低成本去庫存,因此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駐,反過來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 換湯不換藥的Nice雲炒鞋,做錯了什麼?
    首先, nice只發了個banner,並很快撤下了,而取「閃購轉售」而代之的「寄存」、「速達」都沒有一個詳細的說明,這很令人疑惑。更重要的是,如果nice下架「閃購轉售」功能是充分認識到了炒鞋的危害性,那為何將「鍋」甩給68名平臺用戶?要知道,就在今年5月份,周首在一次直播裡說:「賺錢是必須的,誰(此處省略三個字的粗話)炒鞋不賺錢呢?
  • 社區當道 nice成95後球鞋愛好者首選聚集地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球鞋文化,嘗試走進Z世代,了解他們的消費觀、價值觀,了解這群可愛的人與球鞋的故事。 Z世代(GEN Z),通常指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是當今中國社會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群體。這群人雖然年輕,但並不盲從。在經濟高速發展浪潮中長大的Z世代,獨立、個性、多元。對於消費,當然也有自己的獨特之道。
  • 科比相關球鞋被炒價,毒APP、nice平臺下架相關商品並封禁違規帳號
    值得一提得是,網友爆料稱,今日早上,科比相關品牌鞋子在得物(毒)APP、nice平臺等售賣球鞋電商平臺上的價格暴漲,其普通鞋款價格翻五倍,聯名鞋款價格翻十倍,最高價格被炒到2萬多。隨後,得物App於發布公告稱,平臺商品價格主要受市場供需雙方影響,可能存在波動,我們一貫倡導用戶理性消費,堅決反對惡意炒作行為。
  • 社區當道 niceAPP成95後球鞋愛好者首選聚集地
    誰是球鞋文化的忠實粉絲,毫無疑問Z世代。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球鞋文化,嘗試走進Z世代,了解他們的消費觀、價值觀,了解這群可愛的人與球鞋的故事。Z世代(GEN Z),通常指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是當今中國社會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群體。這群人雖然年輕,但並不盲從。
  • 競品分析:nice好贊 VS 毒APP,球鞋交易平臺的未來發展
    數據來源:七麥數據2)下載量對比分析對nice和毒APP近一年的下載量分析可以看出nice下載量最高在8萬左右,而毒APP的下載量在10萬上下波動。但是其在直播、標籤、附近的人、社交分類、好友動態等功能的缺失,造成了社交屬性的不足,所以在社交服務方面不及nice的先天優勢。綜合來看,nice和毒APP都涵蓋球鞋服務和社交服務。nice的原生功能設計更偏向於社交,其發展正在向球鞋服務發展,在逐步完善自身球鞋服務功能的短缺。
  • 杭州小夥進價千元球鞋賣4萬!僱人排隊半天掙2萬!炒鞋神話中,九成...
    「炒鞋」有了交易指數、成交行情球鞋鑑定師日均收入過萬在「炒鞋圈」,如今也像股市一樣,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就是官方售賣市場,二級市場則是非球鞋官網的電商平臺交易,比如毒、Nice這樣的交易APP,就連美國的二手球鞋交易平臺StockX都準備進軍中國市場。
  • 球鞋轉賣平臺nice榮獲CBNData2020中國消費商業力量「年度增長力」獎
    轉型球鞋潮牌轉賣平臺以來,nice致力於平臺創新與球鞋文化的推廣,為年輕消費者打造全新的消費體驗。特別是2020年,疫情形勢變化莫測,球鞋交易比以往被賦予了更多期待,賣家和消費者都寄望於平臺能進一步盤活市場,帶來新的增量。   憑藉著多年的深耕,nice不斷優化平臺的運營模式,將活躍的小微賣家納入到整個交易體系中來,配合抑制炒鞋的多項機制,從供需兩側匹配需求,打破信息不對稱,大大推動了球鞋交易效率的提升。
  • 溢價5倍、有鞋款漲價過萬,得物與nice下架科比系列球鞋球衣
    1月27日,當外界正緬懷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不幸離世之時,鞋販子卻開始在各大垂直電商平臺大肆炒鞋。南都記者發現,在得物APP(毒)平臺上,時間僅相隔8小時,「NIKE MAMBA FOCUS科比曼巴精神 湖人色」系列球鞋的售價從599元飆升到了4899元。
  • 小夥「盤球鞋」月入10萬 是電商還是「炒股」
    不過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炒鞋者們的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想辦法入手大牌限量版球鞋,然後到二級市場加價銷售。對此有網友怒懟,「這不就是黃牛嗎!和票販子、號販子一樣,有什麼好炫耀的!」「網上賣鞋納稅了嗎?」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一家二手電商平臺上看到,在運動頻道裡待售的物品以名款球鞋為主。
  • Nice想成為毒,毒卻想成為Nice
    炒鞋爆火,球鞋二級市場卻並不是一個新產物。當品牌選擇通過「限量」的方式發售球鞋,需要排隊、抽籤搶購,供不應求時,搶不到的人加價買,手中有貨的加價賣,形成球鞋交易的二級市場。社區的基礎是人,而非先行搭建的內容和機制;只要毒作為「球鞋交易平臺」的存在不被扭轉,社區就永遠是一個邊緣功能。Nice而另一邊,今年6月完成數千萬美元D輪融資的球鞋交易平臺Nice,卻正在摒棄已有的社區屬性,在炒鞋的道路上急速前進。Nice成立於2013年,早期做的是圖片社交,在2014年一年內完成了3輪超過6000萬美元的融資。
  • nice:標籤+圖片能引爆「曬經濟」嗎?
    然而,水至清則無魚,那些讓你感到厭煩的,卻讓另一些人為之欣喜。你可能無法理解,有這麼一個應用,上面的用戶天天在比著曬衣服、曬鞋子,愣是在短短數個月內「曬」出了超過 200 萬用戶,每天曬出 15 萬張照片,成為年輕人的新歡;不僅如此,它用標籤+圖片的方式似乎一下子激活了人們對圖片社交新的想像,短時間內引得不少產品爭相模仿。
  • 潮流電商nice APP,解鎖潮品交易新模式,抵制炒鞋打擊假貨
    想賣鞋買更多的鞋但是困於沒有快速流轉機制?別擔心,球鞋轉賣就上nice APP,幫你解決一切後顧之憂。眾所周知,潮流電商平臺nice採用C2B2C的轉賣模式,即賣家(C)將商品上架銷售,買家購買後,賣家發貨到平臺(B)進行查驗、鑑定,鑑定為正品後,平臺再發給買家(C)。高效、健康的平臺機制,為nice吸引了一大波忠實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