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歷史的尖峰時刻都需要太長的醞釀時間,每一樁影響深遠的事件都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就像避雷針的尖端匯聚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那些不可勝數的事件也會擠在這最短的時間內發作,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之上。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比如新媒體的發展。
學術研究的開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持,產業發展變革也依賴學術領域的突破。在新媒體時代,學術研究也正在以更為開放的方式,形成多種資源聚合,從產學資源有效聯動到縮短研究和轉化的供應鏈,以更快更好地為關注新媒體事業的研究者、實踐者提供著服務。
反觀近幾年行業發展趨勢來看,不乏權威學術機構的加入,比如楊伯漵教授參與組建的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新媒體中心。
新媒體正從野蠻增長變得「溫順有序」,長出新面貌。
2018年1月5日,速途網絡營運長荀冠龍受邀出席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專家研討會」,也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個發展趨勢。
圖:中央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現場嘉賓合影
【範小青:我們是「村裡的新媒體」】
作為碩士研究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的範小青是該項目的發起人之一,談到今天的成立儀式,她覺得終於「夢想成真」了,激動的聊起了新媒體研究中心的「前世今生」。
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源起兩年前跟同事的一次聊天,從想法萌生到研究到諮詢到成立,範小青走過了很長很久的一段路。
這個平臺怎麼搭建,為誰搭建,怎麼落地等一系列的問題在身邊「徘徊」。她認為,雖然現在著手成立新媒體中心,看似晚了,實則正當時。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媒體,問題也隨之爆發,現在成立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時機讓我們看清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避免走彎路。她玩笑式說道:「我們是村兒裡的新媒體,我們來源於村兒又服務於村兒,我們想回歸到民族中去,為民族復興昌盛做一點事兒」。
至於怎麼做,範小青充滿自信的用一句話來形容——「人對了,做什麼都比較容易」,她口中的這群人都洋溢著對新媒體的熱情和追求之心,同時又是腳踏實地的靠譜之士,聚合著專業研究新媒體傳播、營銷等全領域的專家教授,她相信,未來正來,每一步都將走的厚重、輕鬆、幸福。
【楊超:做一個知行並重的新媒體智庫】
作為該項目的另一位「合伙人」是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超,他用「遠徵」二字表達自己的心聲,力爭做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的研究中心,建設一個知行並重、前沿視野、民族關切的新媒體智庫。
他為新媒體研究中心設定了三個目標:第一,為國家新媒體發展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學術支持,成為國家及少數民族地區相關部門制定政策的智囊機構;第二,為中國媒體的新媒體發展、媒介融合和轉型,提供具有前沿視野的學術成果和智力支持;第三,成為培養和孵化新媒體人才及項目的機構,打造前沿新媒體課題的交流與互動平臺。
在楊超看來,新媒體的理論研究想像空間巨大。新媒體研究中心可以借鑑發展學科的有關理論,建構新媒體理論體系,重新定義廣告營銷;也可以研究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何與新媒體相結合。不僅僅是宏大觀察,還應該包含近身性關照。我們也希望這是一個育人實踐平臺,敞開給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的實踐舞臺。同時它也應該是一個產學融合平臺,希望通過與速途網絡等業界的產學戰略合作,未來能夠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爭取雙方能早日結出累累碩果。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鍾進文教授、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楊伯漵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範小青、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超共同掀起「紅蓋頭」,宣告著民大新媒體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趙麗芳副院長、趙強老師、郭梅雨老師,以及多位學界專家、業界領袖精英共同見證了這一刻。
圖:中央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成立後的第一步,民大新媒體研究中心便鄭重聘請了速途網絡COO荀冠龍等行業領袖成為新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並與速途網絡等新媒體行業的領先公司現場籤訂戰略合作,共同為新媒體的未來「出謀劃策」。
圖:民大新媒體研究中心與速途網絡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學術與產業互相融合,又互相依存。」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趙麗芳如是說。聊完學術,我們進入產業的世界。
【荀冠龍:讓每一次表達都飽含溫暖】
速途網絡是基於打造新媒體運營生態的移動創意工場,專注於打造基於超級IP的粉絲生態鏈,並基於整合資源為企業提供全新的創意營銷服務,構建內容營銷的消費升級新業態。
對於新媒體未來的發展,速途網絡COO荀冠龍也在現場做了題為《讓每一次表達都飽含溫暖》的分享。
荀冠龍認為,新媒體終將會迎來新的變局,進入「健康穩健」下半場。雖進入2018新時代,但是有一些本質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堅守。
憑藉在新媒體領域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總結出2018新媒體發展趨勢,聚焦在內容製造、傳播介質和內容接收者三大方面:
對於內容製造而言,有營養的內容將越來越主流;具有職業操守的內容原創者將成為真正的意見領袖;傳統的「把關人」會越來越多進入新媒體內容端。
對於傳播媒介而言,各大新媒體平臺將會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管控;娛樂內容平臺還是繼續引跑;對優秀內容製作者的爭奪會更激烈;各平臺內容價值觀逐漸形成。
對於內容接收者而言,對單一興趣類的功能性內容的要求增多;更喜歡深度思考的原創內容;更喜歡在私密的、重度垂直的社群裡傳播內容;原本習慣沉默的人將繼續沉默;消遣類的所謂低俗的內容依舊會大受歡迎。
新媒體健康有序的環境需要各界人士互相借力協力來打造,在範小青主任、楊超副主任的參與下,荀冠龍建議中央民族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未來不以算法和數據為唯一標準,建立一套可以影響新媒體生態更健康、有序、向善發展的指數體系,比如《中國新媒體紅榜》。
而這個紅榜應該由內容製造者、平臺運營者的價值理念評估體系,正向內容的輻射能力和影響力評估體系,接收者對內容和平臺的正向評估體系,社會責任評估體系四大正能量體系組成。
無論是對學術還是產業而言,新媒體未來的發展,首先要看賽道對不對,人對不對,兩者是否完美的融合,邊走邊思考,邊思考邊走,將媒體化成一個鏈條,把所有的東西串聯起來形成閉環,更好的服務生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