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灣後,拍了很多的海。
文檔裡有篇叫《我家的海不藍》的文章,
斷斷續續,從上個學期寫到現在,寫了快半年,
因為總是擱置,片段式的書寫,充滿斷裂感。
上周見既望,提到我們各自的旅程。
「這裡的海好像也沒有比較美。」她說。
「不過,只要是海我都喜歡的。」我說。
(再發一次嘿嘿 家裡的海)
相較於「家鄉的海」,我更喜歡用「我家」來標記海的所屬。我家是福建漳州一個沿海的小村莊,叫「南境」,初中的時候交筆友,我望文生義地向她們介紹我的家鄉,「南部邊境」,在我看來,海就是切割線,意味著「邊境」。自從上地理課之後,我就熱衷於在中國地圖上尋找我家,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何其大也,中國行政地圖上只到省市,縣區乃至村鎮太過微小,微小到得不到一個專屬的點。我每每選擇從臺灣海峽出發,在臺灣海峽和福建接壤的那條海岸線上摸索,想,大概就在這兒吧。海是我的坐標,藍色的海和綠色的丘陵相交,我靠海來辨認我的家鄉。
(九份 基隆海)
基隆海在夜裡看不分明,但我知道它就躺在那裡,濤聲依舊。
(花蓮 清水斷崖 路人爺爺)
(花蓮 七星潭 黃衣男孩)
(花蓮路上 稻草人)
(花蓮路上)
(花蓮路上 窗外)
遇上颱風天,連連下了三天的雨,沿途不斷收到當地的土石流預警,從花蓮包車到臺東,路途遙遠,沿路是海。從車窗往外看,近岸的海總是灰而汙濁的,雨水從低低的雲上不斷傾倒,海面漲得很高,悽風冷雨,低低覆在海面上的烏雲看起來很生氣。
(綠島 下傾紅塔)
(近景 窗外)
(船上 枯樹枝)
(綠島 形狀水池)
(綠島 一股藍)
(綠島 波浪)
綠島是臺灣旁邊的一個小島,要坐船到達。坐船的時候,我總昏昏沉沉在睡覺,模模糊糊睡醒了就抓起相機拍幾張窗外——汙濁的海,跌宕的海,隔著髒玻璃的海,都不是我家的海。後來終於放晴,天上藍了一大塊,而前天傍晚看到的在礁石邊一股股湧出的深藍色海水也更大範圍地漫開,在有些山的背後,海面又有些發綠。要走之前認真地好好地看了它,沒怎麼來得及拍照,太陽升的越來越高,他們的海真藍呀,在陽光下也閃閃發亮著。太平洋不認識我的吧。但它在我的眼裡發著光,我想不通,我的眼睛可淺了,到底怎麼裝下這片海的。
(宜蘭 石頭和海)
(宜蘭 遠山和波浪)
(宜蘭 釣者)
到了海邊,才發現海在東邊,和太陽落下去的方向相反,經過一條長滿芒草的狹窄小道才到的沙灘,夕陽似乎全被比人高的芒草遮住,只能透過光線的變化來判斷,究竟日落了沒。
大家全邁過石頭,走到沙灘上,風很大,有個小男孩在挖沙子,再遠處有人在釣魚。天要暗下去的時候,飽和度好像一下子變低,在漲潮,潮水在沙灘舔舐出邊緣的線條,遠處有燈塔,我用鏡頭收入海和邊緣拋下魚線的釣魚人,畫面很乾淨,會讓人想起那句詩「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不停地按鏡頭,從藍色的海,到粉色的海,再到拍出來一片焦糊、看不清楚的海。中間上了次岸,拍下粉色的天空和一抹淺淺的月亮,然後相機宣告沒電,備用電池留在了遊覽車上。
幹事們準備了「仙女棒」,想要用延遲拍出「畫字」的效果,拿到手上的時候非常開心,畫不畫字倒是不重要的,在海邊的夜幕裡燃起仙女棒,身邊有很多人,熱熱鬧鬧的開心。
(宜蘭 躺在草坪上)
(宜蘭 傍晚 粉色的海 pic by韓舍友)
(宜蘭 晚上 仙女棒 pic by 韓舍友)
這學期到臺灣交換 見了很多海
飛機下降時閃著銀色的光的海,
基隆八鬥子海岸深藍色的海,
從街巷中望過去被夕陽染紅的小塊小塊的海
...
我路過了很多片海
它們是同一片海
卻在不同的地方生出不同的模樣,
我見過它們
我凝視它們
有時候還想要變成它們
與天地同存
不過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
我還是更想要變成家裡的海
【片段】
0707
晚上去五四跑步的時候,晚上七點多,北京的天黑的晚,跑了幾圈看天空,可以看到藍色一點點變濃,天色不均,一片藍壓過一片灰白,我看了許久,覺得這層天色像要漫過來,有邊界,再遠處,卻遠遠地延宕開,看不見盡頭。
像海吧,天本來就像海的。
跑完步後回宿舍,打起雷來,轟隆作響,下起大雨。
跑到陽臺觀望,天已經是沉沉的黑色了。那層藍色,果然是海吧,蓄積了這麼多的雨水,譁啦啦地,像止不住的樣子。
想起小學時寫的作文,把天比作藍布。
不是的,天就是海而已。我想念家裡的海。
1204
好像是第一次夢見家裡的海,其實我也不認得它到底是不是。
和小學時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一起,他領我走過起伏的土坡,夢裡以為那是從他家到海邊必經的路,醒來後知道不是的。那不是我走過的路,土坡是假的,我卻覺得海是真的。灰藍色的,浪花狠狠地拍打在懸崖上,我們向海邊走去,我們聊天。
我記不得我們聊了什麼,但是記得浪花和顏色。
好啦
今天也晚安
今天也喜歡你
文案:N
修圖:N
拍攝:N 韓舍友
當海484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