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探「山」訪「海」!

2020-12-13 syh山嶼海康養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

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10月,活動在北京啟動後首站來到福建廈門。在「海」邊,用詩書畫作品展現廈門經濟特區「潮起鷺江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本次活動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浙江省安吉縣委宣傳部和美術報社共同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美術報北京編輯中心全案策劃執行。

一路走來,採風團探訪著「山」,深度考察了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

那山那水皆入畫

親心谷毗鄰皖南水東古鎮,背靠螃蟹嶺,為古時著名的徽杭古道必經之地。幸福城與鄣吳古鎮隔溪而望,「肩挑」的兩座山分別為玉華山和金華山,清代王顯承曾有詩云:「竺到吳村香雨亭,柳絲斜拂酒旗青。玉華金華雙峰峙,流水落花出晚汀。」說的便是鄣吳。

活動受到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的重點關注。「祖國河山壯觀美麗,藝術摹繪青山綠水。宣城是有名的『文房四寶』之鄉,安吉則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採風團成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執行院長馬新林表示。

有同感的還有採風團成員、在京著名畫家彭華競和姚鳴京。

採風活動期間,適逢兩場秋雨,同在「山」邊的親心谷、幸福城,雲霧繚繞、層林盡染、如入仙境。

20日一大早,被親心谷自然美景吸引的採風團進行了創作筆會。

馬新林、彭華競、姚鳴京這三位風格迥異的畫家合力創作了2幅八尺整張巨幅畫卷。一幅為《高士圖》,一幅《雪域春風》。這兩幅圖,一古一今,蘊含了畫家們對親心谷景區大自然美景的高度讚揚。

▲侯總與書畫大家共舉作品《高士圖》
▲侯總與書畫大家共舉作品《雪域春風》

感受過水東古鎮和鄣吳古鎮的人文氣息,22日上午,花鳥畫家李漢平和風景畫家馬良書進行了實景寫生。他倆不僅把親心谷的景色搬進了畫面,而且把與幸福城隔溪而望的鄣吳古鎮搬到了自己的作品裡。

慢生活節奏

頻頻觸發寫作靈感

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山嶼海集團是一家康養服務全產業鏈創新型企業。2009年,山嶼海從海南自由貿易區一隅出發,到紮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安吉,如今已著力構建起生態養老產業閉環。

今年以來,山嶼海以其「健康生活、幸福養老」的理念,在疫情後逆勢增長,吸引了眾多有著康養需求的中高端老年人群,成為後疫情時代,健康享老生活的最佳選擇。為此,集團董事長熊雄還曾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康旅產業經濟發展突圍創新企業的代表,出現在今年8月1日的央視《新聞聯播》。

在詩人們看來,一路上在古鎮和山嶼海基地感受到的慢生活節奏讓他們印象深刻。採風團成員、《揚子晚報》副刊主編龔學明有感而發,創作了《在親心谷說「慢」》《鄣吳鎮訪吳昌碩故居》等現代詩。

《在親心谷說「慢」》中,龔學明寫道:「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的/ 所缺在哪?/ 我們:缺少沉思,缺少 /高負氧離子的空氣,我們 /在無謂的節奏中,缺少慢/ 比溪水更透明的無欲無求 /而在親心谷的低處,在 /竹林仙境,可以獲得」。

在另一首《鄣吳鎮訪吳昌碩故居》中,他又感慨:「所有的人都曾是孩子/所有的童年不堪回憶:飢餓/ 逃遁,在命運的追逼裡/ 無可奈何,而又必須/ 沉默抗爭/細雨驟然來了/ 潤溼的青磚像墨/ 我久久看著:滴在水缸裡的/ 漣漪;這是舊時的雨滴/ 20歲前的吳昌碩在看」

《詩歌月刊》主編李雲創作了《在鄣吳》《拜謁吳昌碩大師銅像》《與——寫給山嶼海集團》《知青壩》等詩歌。他寫道:「扇面在黎明『撲』的一聲清脆打開/縱縱橫橫的巷子和流水/操吳語的人們在詩意行走/白牆黛瓦/小格窗裡飄出越調/也飄出糯米黃酒香味/眩目且微醺」(《在鄣吳》)

「陽光與星辰之間有大地/山與海之間我們還有椰子飄香的島嶼/父與母之間有子女/愛情與親情之間還有DNA一致的血脈/我與你之間有天使/蒼穹與宇宙之間還有飛翔的愛神/年青與蒼老之間有愛心滿滿的你們/續賡生命與再生之間還有幸福裡幸福城/幸福源幸福灣……/青山與綠水之間有萬物蒼生/萬物蒼生與神仙之間不再只有宿命難改/走進山嶼海就走進幸福裡/走進幸福裡就進入永恆的春天」(《與——寫給山嶼海集團》)

來自濟南的《大眾日報》副刊主編劉君是位散文家,她在《我的南方北方》一文中寫道:「11月底,北方已進入冬天,南方卻還是一片深秋景象。正是大自然濫用色彩的時候,打開調色盤,山上的樹盡可以紅一處,綠一處,黃一處。紅的是楓樹,綠的是毛竹,黃的是銀杏。綠的添一點紅,讓它綠得更深沉些;紅的可以兌一點赭石,就有了更加成熟的味道;至於黃,仿佛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一夜的時間,就黃得通透,沒有一點雜色」。

幸福體驗

俘獲了大家的芳心

來自《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等新聞單位記者感興趣的,則是新時代老人在山嶼海的幸福生活體驗。

據了解,山嶼海集團的幾十個基地大都依山傍海,風景優美,周邊人文氣息濃鬱。本次「詩畫中國行」活動走訪的安徽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即是如此。

特別是在幸福城,採風團成員參觀了山嶼海生態農場,目睹了山嶼海尊享會員的幸福生活後,又與這些新時代老人進行了交流座談。

78歲的上海同濟大學退休教師石志源這趟在幸福城住了1個多月。「我們在山嶼海享受到的是典型退休慢生活。威海銀灘、海南文昌、廣西巴馬、江西宜春等基地,我們都去體驗過了,來得最多的還是安吉幸福城,因為這裡離上海近、服務又好。」石志源說。

「我們不在家,就在山嶼海!」62歲的杭州人朱惠娟說,「這裡水質好,空氣也好。我們在這裡吃的是山嶼海農場自產的有機蔬菜,享受的是『家人』般的貼心服務,還可以參加每個月接連不斷的活動。在我們眼裡,這就是有品質的退休生活!」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

相關焦點

  • 「詩畫中國行」走進皖南浙北收穫滿滿:慢生活是如何養成的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上月,活動在北京啟動後首站來到福建廈門。在「海」邊,用詩書畫作品展現廈門經濟特區「潮起鷺江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浙江省安吉縣委宣傳部和美術報社共同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2018中國女詩人麗江詩畫採風活動在靈淨山舍圓滿落幕
    2018年12月7日至12日,以「女性·詩歌·繪畫」為主題的「詩畫同行,情系麗江」2018中國女詩人麗江詩畫採風活動在麗江文筆山靈淨山舍圓滿落幕,參與詩畫採風的六位女詩人畫家海男、花語、暖玉、白芳芳、香奴、林夕子順利完成採風,詩人們不但寫出多首詩歌佳作,更是描繪出多幅相關麗江的滿意畫作,其中一部分畫作留在靈淨山舍,以供長期展覽。
  • 「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指導、美術報社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了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⑪】詩詠江蘇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江蘇省詩詞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㉖】詩詠深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④】詩詠吉林四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山海詩 - 詩,與詩的原創地
    90後挪威詩人哈根在《山海詩》的序言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希望讀者能在這本詩集中找到答案,或是至少找到一些線索。「 這個問題可能也有兩個最極端的回答。或許詩完全不受原創地的影響,它們只是人類內心(如果有人相信有這種東西存在的話)迸發出的語言表達,因此詩歌總是更有普遍性,而不局限於中國詩或挪威詩。
  • 「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完美收官!
    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分別走進山嶼海親心谷和山嶼海幸福城,開展了為期四天的文化藝術盛宴。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⑯】詩詠浙江遂昌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④】詩詠吉林四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
  • 重返芥子園 重返藝術原點 丨「詩畫中國行」走進浙江蘭溪
    11月25日至26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在浙江蘭谿市圓滿舉行。國內眾多知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和新聞工作者相聚芥子園,走讀諸葛八卦村和千年古鎮遊埠,以詩書畫為媒,謳歌蘭溪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美麗鄉村詩畫中國㊴】詩詠上海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初夏訪崇明瀛洲見說信難求,海客今朝出夢遊。拍岸排濤銜碧葦,入雲片意並沙鷗。纏綿從古江流逝,淘漉方今珠玉留。獨坐持竿非羨蟹,試來釣轉一春秋。>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⑥】詩詠廣東翁源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滿庭詩景——千黛詩畫藝術欣賞
    她在錘鍊詩畫表現形式時感悟到,藝道至簡,詩畫的極至,均顯「通和」「通美」之相:色彩即旋律,旋律亦著色;詩之書寫揮灑、畫之氣韻風行與內心的律動三位一體,理一分殊。多種詩文畫作見於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京報》、《三聯生活周刊》、《大眾日報》、《中國文化報》、《詩刊》、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中國科技報》、《中國婦女報》、《紫荊》、《三月風》、《芳草地》、《公益慈善》、中新網、騰訊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大公網等媒體;澳門日報曾連載中篇小說《你還要什麼
  • 「甌江山水詩路」採風行走進甌海——尋三皇井詩跡 訪梅雨潭綠蹤
    「甌江山水詩路」採風行走進甌海——尋三皇井詩跡 訪梅雨潭綠蹤 2020/11/27 15:15 來源: 編輯:遊歷 瀏覽:2162
  • 詩畫中國行——「馬良書」詩的田園畫,畫的田園詩
    「實在是太親切,這裡的感覺跟我的畫一模一樣!」馬良書駐足良久,激動地說。自成一派的現代田園山水早些年,馬良書曾應邀創作過一幅五六米的長卷,主題即新農村。當時他呈現的內容就是這樣:翠綠的山,山上全是竹,山下是民居,「相似的河塘,相似的田野,就連雲層裡折射出來的光線都是那麼地熟悉。」
  • 齊白石的畫與詩
    他在給張次溪的一封信中曾寫:「鄙人之詩,言俗意淺。前樊山先生贈敘刊者,乃中年作句,頗安逸。今將刊者,十六年以來作也。傷老多憂,託於題畫,任筆所之,殊無雅趣,幸能自知。故居舊京十又六年,未使知詩者見笑也。今承世兄雅意,欲吾附諸詩人,使世人知有齊璜能詩。」
  • 「名家」寂悟詩畫同流取象書印同師志在四全妙境者——趙小巖
    人生若夢莫思豫,求道敦行慕俊賢。《訪古錦裡》清晨錦裡尋名跡,高柱朱門掛杏簾。石巷遊人爭步道,菩提玉葉掩飛簷。《訪看山居有感》冬深夜色催人惆,新月冰清照望樓。白虎山巔雲霧繞,羅湖橋下冰河流。爐紅水暖衝忙肺,湯潤神怡解舊愁。
  •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我們若用這個觀點來考察中國藝術,尤其是畫與詩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再拿來同別種文化作比較,是一極有趣味的事。我不揣淺陋作了以下的嘗試。又說:「詩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餘波,嫋嫋不絕。」(據錢鍾書譯)這種詩境界,中國畫家則表之於山水畫中。蘇東坡論唐代大畫家兼詩人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冒雪滎陽訪「義山」
    冒雪滎陽訪「義山」 作者:季加寶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初學這首詩時我還在中學階段,十年以後,每每想起這兩句詩,心裡總有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
  • 「詩畫中國行」大型採風活動走進「花滿婺城」
    11月23日上午,由《美術報》社和金華市婺城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花滿婺城」,國內眾多知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和新聞工作者相聚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聚焦「花滿婺城」的建設成果,以詩書畫為媒,為幸福婺城畫像。
  • 十一山東山海之行,這些民宿美到窒息!
    下滑即刻擁有這些藏在山海間的美好生活!棲瀾海居·嶗山風景區仰口收檢票站北側50米背靠嶗山,與海相臨,我知道嶗山是首壯闊的詩,沒想到棲瀾海居也像首詩,只不過詩裡更多了一份優雅與靜謐。20間房,每一間房都是詩的分段,流泉、斷章、林中、牧羊女、星花輯……均以《青島四十年代詩選》詩歌所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