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馬良書」詩的田園畫,畫的田園詩

2020-12-15 syh山嶼海康養

連綿的山脈、蔥蘢的竹林,抬眼望去,一片層巒疊翠。山頂上,是縹緲的雲霧;山腳下,白牆黑瓦的屋舍點綴其中。邁入山嶼海生態農莊的大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馬良書便不自覺地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一陣陣熟悉感湧上心頭。「實在是太親切,這裡的感覺跟我的畫一模一樣!」馬良書駐足良久,激動地說。

自成一派的現代田園山水

早些年,馬良書曾應邀創作過一幅五六米的長卷,主題即新農村。當時他呈現的內容就是這樣:翠綠的山,山上全是竹,山下是民居,「相似的河塘,相似的田野,就連雲層裡折射出來的光線都是那麼地熟悉。」

而今,畫中的景致,他終於在安吉幸福城覓到了實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畢業的馬良書是學者型的畫家。在他看來,古代的山水畫表達的多是高山、奇松、怪石,「如果用傳統的古技法,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內容都很難表現。」

有一陣子他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未來中國畫的突破方向到底在哪裡?」這樣的思考,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多年,並且促使他尋找著創新的突破口。

「現代田園山水畫」這一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一脈相連又風格迥異的表現體系慢慢被搭建了起來。

在此過程中,他把更多的著眼點放到了現代筆墨體系與視覺體系的構建上。創作中,他不斷地權衡筆墨與色彩的關係,包括主題創新、空間表現創新、墨色創新、色彩創新等。傳統水彩很難表現色彩濃鬱這一類景色,他便做了一個課題,專門研究「如何將墨的各種層次融合到濃鬱的色彩中來」。他將水與墨、墨與色的溶合、互滲、對比作為現代水墨試驗的重點,將宿墨、粉質色、石綠、新墨有機調和,在清逸雅致的墨色並置和點線面結構中,探索出一種全新的「現代田園山水畫」圖式。

細觀馬良書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極具個人風格。色彩上簡單卻不單調,極富田園意趣,空靈潔淨;空間表現上,藉助形線條及墨色濃淡,輔之以光影,使視覺得以延伸,畫面中出現的建築物,就是當代農村建築的真實寫照。這樣的「混搭」不僅沒有影響畫面的意境和美感,反而更充實、飽滿,處處透露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感。

▲馬良書田園水墨系作品

正如資深美術史論家陳池瑜教授所評價:馬良書的每一幅畫都是不可重複的意象的自然生成,妙趣橫生而意象天成,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高度純粹的繪畫語言所要達到的藝術美。

誤打誤撞走進繪畫圈

22歲以前,馬良書在美術方面完全是個「小白」。

1981年,15歲的馬良書高中畢業後被湖北竹山師範(中專)英語專業錄取;畢業後被分配到老少邊區的中學擔任英語老師,整整5年。22歲那年,他調回鄖西縣城實驗小學當美術老師,才開始關注美術、繪畫等專業上的內容。

不過,馬良書從小就與毛筆打交道。「記得小學時數學課寫作業用的都是毛筆,所以我的書法功底相對紮實。這也為我其後走上美術道路打下了基礎。」

因為美術功底弱,1989年他考進湖北美術學院專科師資培訓班後,玩命似地惡補繪畫基本功。「那兩年時間裡,我除了睡覺、吃飯,其餘都在畫畫。」他說,「勤能補拙嘛,我給自己加了相當於別人7倍的作業量。」再後來是專科升本科,他一如既往地勤奮、努力。

不過,彼時的馬良書學的是油畫專業。

轉折發生在1995年。當時,他想報考湖北美院的研究生。可那一年,該院的研究生指標只有中國畫專業。他思前想後,終於改行考上了湖北美院的中國畫專業,主攻人物畫。

4年油畫、3年中國畫的獨有求學經歷,使得馬良書在報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時,被選中做中西藝術比較研究。

也許是半路出家,頭腦中畫畫的條條框框等程式化約束也少;也許是厚積薄發,馬良書在其後的創作時反而顯得大膽、創新。「重複已有的繪畫範式,缺少動人的情感魅力,缺少形式語言的高度,缺少思想觀念的深度,其繪畫創作就不會有藝術品質,更不會有生命力。」

1997年,他創作的《1840赴國難者祭》獲得「中國藝術大展迎接香港回歸歷史畫與主題性創作展」銀獎,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1999年,他再次參加迎接澳門回歸國家級重大主題創作,以一幅《我走過這段臺階》,在眾多同樣反映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寶貴的銅獎。

他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回憶錄《牛棚札記》所作的水墨畫,將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所處的外在環境特別是精神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為梁曉聲《雪城》所作的插圖畫,將「知青」一代的內心掙扎和對命運的渴望相互交織的思想意識,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創作的田園水墨系列,將改革開放新時代給予人性和生活的那份從容、自由與美好意蘊,完美彰顯出來。

▲馬良書田園水墨系作品

底蘊深厚的靈秀福地

馬良書直言,跟他以往的現代田園系列相比,鄣吳的底蘊更為深厚和豐富。豐富,體現在這裡的建築上,「民居群落、商業建築、美麗鄉村的打造,甚至還有些許園林景觀,處處透露出設計的巧思。」深厚,則表現在上百年積累的人文素養中——早在明清時期,這裡的耕讀之風就已經在老百姓之間盛行開來。明嘉靖年間,僅鄣吳村吳松一家兩代就出了四位進士,當時號為「吳氏父子四進士」。

馬良書用了四個字:靈秀福地。

所謂靈氣,指的是山靈水秀的自然風貌。「繚繞的雲霧,溼漉的水氣,韻味十足,如入仙境。」但這種韻味並不給人高高在上之感,各類商業、各種活動融合其中,生活氣息濃厚,平添了幾分煙火味。

秀,意思便是秀麗了。節至深秋,山上依舊草木蔥蘢。周邊的自然物產豐富,宜耕、宜居,所屬的安吉縣更是「聯合國最佳人居獎」唯一獲得縣。「這個地方特別適合養生、康養。」馬良書樂呵呵地說。我們這次入住的浪漫谷公寓背靠大竹海,面朝鄣吳溪,於內庭院小景,分外別致;於外山谷悠悠,靜怡養生。清晨,老人們踱步院中,聽溪水潺潺,邀上三五好友打打太極,練練瑜伽,也是樂事一件。雖然離退休還有著好一段距離,但看到住在幸福城裡老人詩般的愜意生活,他也不免心生嚮往。

至於福地,就更好理解了。藝術巨匠吳昌碩出生於此,「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又怎麼會孕育出如此文化巨擘呢?」

在馬良書看來,鄣吳有成為寫生基地的潛力。

▲馬良書在鄣吳鎮作品

「不管是哪個專業,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很好的繪畫素材。」他說。採風寫生有秀美的風景、特色的建築;設計專業,能找到江南風情的景觀和新農村建設中的田園風格;人物寫生,當地的居民也能提供很好的靈感。「我發現,當地的居民都很有特點。他們很淳樸,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民,周身整潔、穿戴合體,卻會給人一種滄桑之感。」這讓許久不畫人物的馬良友也不由地產生了「想畫上一二」的念頭。

跟純粹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寫生基地相比,這裡還多了好幾重東西——中國最美歷史文化小鎮不是浪得虛名,而吳昌碩更是無數畫壇學子景仰的對象。無論是採風也好,朝聖也罷,「這裡,都值得每個學美術的人來一趟。」

人物名片】

馬良書,美術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美院山水畫、 中國畫畫家。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

相關焦點

  • 隴上田園 詩畫王壩
    隴上田園 詩畫王壩 2020-12-18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最適合春天來讀
    山水田園詩詩友們肯定不陌生但若細品起來其中可有大樂趣~什麼是山水田園詩?人們常將山水詩和田園詩並稱為山水田園詩,實際上,這兩種詩有著不同的風格與內容。山水詩主要描寫自然風景、名山大川,田園詩則主要描寫鄉村的生活景象。
  • 「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指導、美術報社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了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 「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完美收官!
    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分別走進山嶼海親心谷和山嶼海幸福城,開展了為期四天的文化藝術盛宴。
  • 「詩畫中國行」走進皖南浙北收穫滿滿:慢生活是如何養成的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上月,活動在北京啟動後首站來到福建廈門。在「海」邊,用詩書畫作品展現廈門經濟特區「潮起鷺江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浙江省安吉縣委宣傳部和美術報社共同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王維、孟浩然與山水田園詩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
  • 「詩畫中國行」探「山」訪「海」!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⑪】詩詠江蘇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江蘇省詩詞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 詩畫梅江譜就時代華章
    ◇羅金良  梅城,這個玉骨姍姍素淡如梅的千年古邑,一直都是詩畫噴薄而出的地方,一直都是世人探尋的客家風情秘境……  如果說,「詩畫梅江」的美是一首詩,那無疑是一首清新雋永而又秀麗脫俗的詩,是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山城組詩;  如果說,梅江的美是一幅畫,那必定是一幅夢裡客都的多彩山水,抑或是一幅現代版的山鄉水墨清明上河圖
  • 詩堪入畫方稱妙
    松鼠 李建春「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題畫詩多出自文人畫,有著特殊的審美標準:畫美、書工、詩妙。畫中蘊含著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出文人思想,具有文心、詩情、畫意。故古人以「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為奇」來讚譽題畫詩。今年上半年,詩人、書畫家李建春連續創作了以野生動物為題材的一百幅集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佳作,讀來饒有趣味。詩是無形畫,詩傳畫中意。唐代大詩人王維是「以詩入畫」的開創者,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建春在詩與畫的意境融合上別出機杼。
  • 齊白石的詩、印、書、畫
    齊白石自謂:「我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可見他對自己的詩有多麼自負。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自然離不開他題畫詩的幫助,他的許多題畫詩不僅表達了他的思想、情懷、世界觀、藝術觀,更使他的繪畫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文人畫的高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說「齊白石的詩是打油詩」,這實在是一種誤讀。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範成大素有「田園詩人」的美譽,他的詩秀雅清新,頗有田園氣息
    範成大素有「田園詩人」的美譽,一是因為他寫田園生活的詩作很多,還有一點,也從詩風上看,他的詩秀雅清新,頗有田園氣息。晚年時,範成大隱居石湖,曾寫了一組大型的田園詩,即《四時田園雜興》,由「春日田園、晚春田園、夏日田園、秋日田園和冬日田園」五個部分組成,每組詩十二首,共六十首。
  • 王宜濤先生的畫與詩
    2019年9月13至15日,正值傳統的中秋佳節,由著名詩人馬啟代先生主持發起的「第四屆《山東詩人》年度頒獎典禮暨聊城詩會」在運河之都的聊城東昌湖畔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詩評家與聊城當地的詩人作家160餘人出席會議,我有幸受邀參加,故有了第一次聊城之行。就是在這次會上,我認識了宜濤先生,感到特別投緣,他為人熱誠,面相平和,身上有一種古代名士的淡泊之氣。
  • 齊白石的畫與詩
    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自然離不開他題畫詩的幫助,他的許多題畫詩不僅表達了他的思想、情懷、世界觀、藝術觀,更使他的繪畫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文人畫的高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說「齊白石的詩是打油詩」,這實在是一種誤讀。在藝術品市場上,齊白石有題詩的畫價格會高出許多。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⑯】詩詠浙江遂昌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②】詩詠四川省南充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④】詩詠吉林四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⑤】詩詠河南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
  • 詩畫梅江譜就幸福樂章
    「詩畫梅江」描繪著梅城最大的民生。「世界客都」最好的風景是文明。「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奔湧著的都是幸福的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天麗日造福今日明日」。梅城的「金山銀山」就是「詩畫梅江」,就是融匯創業創新創富的梅江,就是譜就幸福樂章。
  • 「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款款走來!
    而在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衢州如何在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道路上繼續走在前列,打造一個具有衢州特色的「千萬工程」升級版,當好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的先行者?衢州交出了一份高站位、嚴標準、凝人心、聚合力的新答卷——《「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概念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概念規劃》),並且今年已落實78個市級重點項目。
  • 詩畫尋芳│「梅」好時光
    梅花是詩中常客,早在《詩經》中就能尋找到梅的芳蹤,《小雅?四月》裡中說「山有嘉卉,侯慄侯梅。」西漢《西京雜記》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佳樹,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南北朝,梅被大量栽培於居室附近,或成為梅園,自此「梅始以花聞天下」。這一時期,詠梅詩逐漸多了起來,詩中的梅花也被人們賦予美好的含義。
  • 詩畫「瀟湘」流東亞
    「瀟湘」詩畫逐漸從中國走向東亞地區,在東亞地區流傳過程中,又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   「瀟湘」詩畫在北宋晚期傳入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令人嚮往的奇幻仙境的意蘊。北宋上層社會流行的瀟湘詩畫通過使團傳入高麗宮廷,明宗主導的文臣摹寫瀟湘詩的瀟湘八景畫;15世紀時,平安大君召集十九位朝鮮詩人摹寫宋寧宗瀟湘八景詩畫,並建立了偏重於主體意象的朝鮮瀟湘詩畫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