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的山脈、蔥蘢的竹林,抬眼望去,一片層巒疊翠。山頂上,是縹緲的雲霧;山腳下,白牆黑瓦的屋舍點綴其中。邁入山嶼海生態農莊的大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馬良書便不自覺地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一陣陣熟悉感湧上心頭。「實在是太親切,這裡的感覺跟我的畫一模一樣!」馬良書駐足良久,激動地說。
自成一派的現代田園山水
早些年,馬良書曾應邀創作過一幅五六米的長卷,主題即新農村。當時他呈現的內容就是這樣:翠綠的山,山上全是竹,山下是民居,「相似的河塘,相似的田野,就連雲層裡折射出來的光線都是那麼地熟悉。」
而今,畫中的景致,他終於在安吉幸福城覓到了實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畢業的馬良書是學者型的畫家。在他看來,古代的山水畫表達的多是高山、奇松、怪石,「如果用傳統的古技法,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交通、生活方式等內容都很難表現。」
有一陣子他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未來中國畫的突破方向到底在哪裡?」這樣的思考,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多年,並且促使他尋找著創新的突破口。
「現代田園山水畫」這一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一脈相連又風格迥異的表現體系慢慢被搭建了起來。
在此過程中,他把更多的著眼點放到了現代筆墨體系與視覺體系的構建上。創作中,他不斷地權衡筆墨與色彩的關係,包括主題創新、空間表現創新、墨色創新、色彩創新等。傳統水彩很難表現色彩濃鬱這一類景色,他便做了一個課題,專門研究「如何將墨的各種層次融合到濃鬱的色彩中來」。他將水與墨、墨與色的溶合、互滲、對比作為現代水墨試驗的重點,將宿墨、粉質色、石綠、新墨有機調和,在清逸雅致的墨色並置和點線面結構中,探索出一種全新的「現代田園山水畫」圖式。
細觀馬良書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極具個人風格。色彩上簡單卻不單調,極富田園意趣,空靈潔淨;空間表現上,藉助形線條及墨色濃淡,輔之以光影,使視覺得以延伸,畫面中出現的建築物,就是當代農村建築的真實寫照。這樣的「混搭」不僅沒有影響畫面的意境和美感,反而更充實、飽滿,處處透露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感。
正如資深美術史論家陳池瑜教授所評價:馬良書的每一幅畫都是不可重複的意象的自然生成,妙趣橫生而意象天成,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高度純粹的繪畫語言所要達到的藝術美。
誤打誤撞走進繪畫圈
22歲以前,馬良書在美術方面完全是個「小白」。
1981年,15歲的馬良書高中畢業後被湖北竹山師範(中專)英語專業錄取;畢業後被分配到老少邊區的中學擔任英語老師,整整5年。22歲那年,他調回鄖西縣城實驗小學當美術老師,才開始關注美術、繪畫等專業上的內容。
不過,馬良書從小就與毛筆打交道。「記得小學時數學課寫作業用的都是毛筆,所以我的書法功底相對紮實。這也為我其後走上美術道路打下了基礎。」
因為美術功底弱,1989年他考進湖北美術學院專科師資培訓班後,玩命似地惡補繪畫基本功。「那兩年時間裡,我除了睡覺、吃飯,其餘都在畫畫。」他說,「勤能補拙嘛,我給自己加了相當於別人7倍的作業量。」再後來是專科升本科,他一如既往地勤奮、努力。
不過,彼時的馬良書學的是油畫專業。
轉折發生在1995年。當時,他想報考湖北美院的研究生。可那一年,該院的研究生指標只有中國畫專業。他思前想後,終於改行考上了湖北美院的中國畫專業,主攻人物畫。
4年油畫、3年中國畫的獨有求學經歷,使得馬良書在報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時,被選中做中西藝術比較研究。
也許是半路出家,頭腦中畫畫的條條框框等程式化約束也少;也許是厚積薄發,馬良書在其後的創作時反而顯得大膽、創新。「重複已有的繪畫範式,缺少動人的情感魅力,缺少形式語言的高度,缺少思想觀念的深度,其繪畫創作就不會有藝術品質,更不會有生命力。」
1997年,他創作的《1840赴國難者祭》獲得「中國藝術大展迎接香港回歸歷史畫與主題性創作展」銀獎,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1999年,他再次參加迎接澳門回歸國家級重大主題創作,以一幅《我走過這段臺階》,在眾多同樣反映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寶貴的銅獎。
他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回憶錄《牛棚札記》所作的水墨畫,將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所處的外在環境特別是精神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為梁曉聲《雪城》所作的插圖畫,將「知青」一代的內心掙扎和對命運的渴望相互交織的思想意識,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創作的田園水墨系列,將改革開放新時代給予人性和生活的那份從容、自由與美好意蘊,完美彰顯出來。
底蘊深厚的靈秀福地
馬良書直言,跟他以往的現代田園系列相比,鄣吳的底蘊更為深厚和豐富。豐富,體現在這裡的建築上,「民居群落、商業建築、美麗鄉村的打造,甚至還有些許園林景觀,處處透露出設計的巧思。」深厚,則表現在上百年積累的人文素養中——早在明清時期,這裡的耕讀之風就已經在老百姓之間盛行開來。明嘉靖年間,僅鄣吳村吳松一家兩代就出了四位進士,當時號為「吳氏父子四進士」。
馬良書用了四個字:靈秀福地。
所謂靈氣,指的是山靈水秀的自然風貌。「繚繞的雲霧,溼漉的水氣,韻味十足,如入仙境。」但這種韻味並不給人高高在上之感,各類商業、各種活動融合其中,生活氣息濃厚,平添了幾分煙火味。
秀,意思便是秀麗了。節至深秋,山上依舊草木蔥蘢。周邊的自然物產豐富,宜耕、宜居,所屬的安吉縣更是「聯合國最佳人居獎」唯一獲得縣。「這個地方特別適合養生、康養。」馬良書樂呵呵地說。我們這次入住的浪漫谷公寓背靠大竹海,面朝鄣吳溪,於內庭院小景,分外別致;於外山谷悠悠,靜怡養生。清晨,老人們踱步院中,聽溪水潺潺,邀上三五好友打打太極,練練瑜伽,也是樂事一件。雖然離退休還有著好一段距離,但看到住在幸福城裡老人詩般的愜意生活,他也不免心生嚮往。
至於福地,就更好理解了。藝術巨匠吳昌碩出生於此,「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又怎麼會孕育出如此文化巨擘呢?」
在馬良書看來,鄣吳有成為寫生基地的潛力。
「不管是哪個專業,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很好的繪畫素材。」他說。採風寫生有秀美的風景、特色的建築;設計專業,能找到江南風情的景觀和新農村建設中的田園風格;人物寫生,當地的居民也能提供很好的靈感。「我發現,當地的居民都很有特點。他們很淳樸,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民,周身整潔、穿戴合體,卻會給人一種滄桑之感。」這讓許久不畫人物的馬良友也不由地產生了「想畫上一二」的念頭。
跟純粹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寫生基地相比,這裡還多了好幾重東西——中國最美歷史文化小鎮不是浪得虛名,而吳昌碩更是無數畫壇學子景仰的對象。無論是採風也好,朝聖也罷,「這裡,都值得每個學美術的人來一趟。」
【人物名片】
馬良書,美術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美院山水畫、 中國畫畫家。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