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露露檸檬)於1998年成立,是北美高端瑜伽運動品牌。Lululemon 的一位藝術指導 Trevor Fleming 某日在 Instagram 平臺上轉發了一條連結,推廣加利福尼亞藝術家 Jess Sluder 設計的「蝙蝠炒飯」T恤。
這件長袖T恤正面印有一雙擁有蝙蝠翅膀的筷子圖案,背面印有一個同樣「長著蝙蝠翅膀」的中式外賣盒,上面寫著「NO THANK YOU」的字樣。這一舉動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抗議者們在 Luluemon 的官方 Instagram 帳號上發布了超過一千條評論,指責其支持排外主義和種族歧視,稱這件T恤的設計者是在煽動反亞裔情緒。 三天後,在中國的微博平臺上,「Lululemon 辱華」的標籤已經被瀏覽了 2.04億次,許多評論者甚至提出抵制該品牌。
僅僅在微博平臺就已經被流量了2.04億次,還沒有算其他的平臺的量。
微博平臺作為國內八卦信息的發源地,已經有這樣的高曝光率,但是在國內信息的傳播可不僅僅是微博平臺。weibo發酵之後,就有「人」,當然這裡的人可以是其他媒體、也可以是個人,甚至是某些業內人士。他們到知乎上去問,一般是這樣「Lululemon辱華,你怎麼看?」,然後就是各路神仙的各種觀點。
一種觀點一定是,woc,居然敢辱我中華,抵制,不買!
其實Lululemon的目標客群很小的,抵制的人可能根本不是瑜伽運動的愛好者,一輩子也用不上這個品牌和產品。
另一種觀點就是,詳細看了這個事件之後,冷靜分析,原來不是Lululemon設計的這個T恤,那個轉發的人,雖然是他們的員工,但是這個轉發也只是代表了員工的個人立場啊,作為品牌方,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也道歉了,也把相關人處理了。
覺得品牌遭受了無妄之災,品牌的危機公關做的也不錯,反而非常同情品牌。
然後,就是正反兩方的pk,隨著pk的不斷深入,大家都忘了討論的是什麼了,然後會延伸到,作為我泱泱大國,應該有這樣的氣度,品牌是無辜,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呢?都怪那些搬弄是非的從中賺流量錢的人。
之後,事件也有了,觀點也有了,深度也有了。
接下來就是真正的各種微信流量號做深度的事件解讀,讓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可以深度了解事件的緣由和始末。國內的只要有文字閱讀能力的人,都知道了這個事情,不願閱讀的人,也不要緊,還有些人會錄視頻的,在各種視頻的網站散布。
大家別忘了,還有線下人際網絡的口口相傳!當然一些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愛國人設,也會在好友圈轉發!
我們總結一下事件的傳播過程:
Instagram案發——被搬運到weibo並發酵——知乎辯論——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流量號各種轉發無孔不入——結果讓Lululemon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品牌!
結論:2020年pr最少投入,最少品牌損害,最大效果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年度最佳案例!
因為絕大部分的人並不是Lululemon的用戶,雖然品牌已經有不短的歷史,隨著這幾年瑜伽運動在國內的普及,它也進入了中國市場,雖然時間其實不長,但是在內地一線二線城市已經落地。
目前已經有了32家線下的專賣店,疫情期間,很多好位置,是低價入市的好時機。
而且疫情期間,大家在室內的時間比較長,也讓練瑜伽有了更多的時間。一些人聽說過這個品牌,但是印象就是一個「褲子」,為啥賣1000多?比我們印象中知名的國際大牌阿迪和對勾還貴啊,突破了大部分國人的想像!
這就是貴帶來的好奇,然後就會有人深入去研究一下,為什麼它這麼貴呢?這就是對品牌的主動學習和認知的過程,然後就會形成非常深刻的記憶,下次如果看到有人使用這個品牌的產品,可能就會覺得這人一定是有錢人,如果同時還用語言或者是眼神表達了對「有錢人」崇拜和豔羨,那這個有錢人就會覺得「嗯,這個花的還是很值得的。」
對於這些已經是Lululemon用戶的「有錢人」來說,如果看到辱華的消息的標題,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真的嗎?不會吧?」,然後就是一定會點開標題 ,詳細了解一下,然後發現事情不是標題所說的那麼回事,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冷靜」派的觀點,「原來是一幫流量號的操作,我用的品牌怎麼肯定幹出這麼愚蠢的事情呢?」然後繼續堅持使用該品牌,甚至還增加了一份好感。
Nike 的亞裔創意總監 Kamauri Yeh 表示:「看到人們煽動種族主義讓我非常傷心。」她還表示,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加劇對亞裔的傷害行為。
這也是一個無腦的總監,好像是要落井下石,其實也就蹭蹭流量,還特意找個亞裔的出來說話。對勾也看到了瑜伽運動這塊的市場,也推出Nike Yoga 的產品系列,而且比Lululemon賣的便宜多了。
辱華這麼過癮嗎?
對於大部分的吃瓜群眾來說,辱華這個詞是能激起個人的民族情感。隨後上升到民族高度後,很容易的便吸引來百億流量,於是國人在罵罵咧咧中開始抵製品牌。
Lululemon辱華,還加上了時下最流的疫情元素,效果指數級提升,甩下面各種未完全列舉的品牌幾個光年!
難道品牌就不怕真的被國人抵制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不怕。
侵華的賣的都不錯啊,何況辱華呢?更何況Lululemon 辱華還不是真的「辱華」呢?
事實上,Lululemon並非首次搞這樣的pr了!而且非常有經驗和教訓。
第一次:辱日
創始人威爾森就曾陷入侮辱日裔群體的歧視風波。
當時,他曾調侃說,該品牌取名時有意加入多個「L」,日本消費者一看就知道是「真正的北美大牌」,因為日文裡沒有「L」的發音。他還稱,看日本人努力拼讀Lululemon的樣子「很好玩」。
第二次:歧女
2013年,威爾森還陷入女性歧視的漩渦。他表示,有些女性的身材就是不適合該公司的瑜伽褲。這次玩的過火了,搞的威爾森只能自己請辭以謝天下!
第三次:辱華
這次尺度拿捏的剛剛好!四兩撥千斤!
#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