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求知
因為角色決定了責任,現在你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學生應以學習為重,這是無可厚非的。偏離學習的軌道,多少讓人有點不是特別地稱讚你,除非你選擇了一條道,並堅持走下去,未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那麼反觀之,你當初讀大學時的非主流,就是一種值得褒揚的。
在大學裡,學習能力的增強比學到了多少知識更加重要。因為大學的時光十分寶貴和有限,終究有一天我會長大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一旦步入社會,沒有老師的循循善誘,沒有同學的辯駁爭論,如果你不懂如何學習,那麼就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些壓力。因此,大學裡,要培養一種熱愛學習和會學習的習慣。
學會生活
學習是為了過一種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生活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歸宿。生活除了衣食住行,還需要有精神的享受。物質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精神的愉悅缺是很難在短時內做到的。精神的品質和德行需要在長期與生活的親密接觸和感悟中慢慢體會之,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價值,對自我的認知都是人主觀意念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生活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習慣於過一種富足生活的人,也要能過一種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有些人住豪宅也是一生,有些人租房過一人,無論怎樣的生活境遇,都是生活本來的真實寫照,我在此並不是說一種消極、甘於過苦日子的生活觀,而是提醒我們,當某一天遭遇了生活的不公平和不理想待遇時,我們能放下從前的幸福,樂於接受現實生活的殘酷,去過一種比之前有些不滿意的生活,雖然有點苦和累,但我們能堅持生活,最後又通過自我奮鬥,找尋到一種更優裕的生活。這就是生活本身的複雜多變所帶給我們人的感受。學會生活的含義就是習慣和適應這樣的變化。
學會共同生活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具有社會性。沒有人可以離群索居,獨善其身,不管你是否願意融入這個世界,但是你已是一個人,你就必然受社會的影響。因而,交往就成為人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家人的陪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進入學校讀書,於是我們又認識了許多同學和老師。當我們學業完成,離開校園時,我們來到了工作單位,就又認識了新的同事、領導……
綜其一生,每個人都是在不同環境、不同時空中,與各種人交往。在我們最黃金的時刻,也就是我們的大學四年,一定要多結交優秀的老師和同學,這些人脈資源很有可能成為我們未來事業的重要支撐和寶貴財富。通過參與社會性實踐活動、興趣愛好和寫博客等方式,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增強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對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認識能力和理解力,從而形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或者說,學會做人,一個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不僅需要文化知識,更需要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現代社會中,競爭十分激烈,生存的機遇和困難並存,面對的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很多。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只滿足於念過多少書、取得什麼文憑、獲得什麼證書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的,甚至連生存都會發生困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這方面的準備。這裡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實際上是要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能夠去評判自身的幸福與周圍的人是如何密切相關的。這樣,我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將不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我們在實現自身抱負的同時也促進社會和諧。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是要讓我們有成為未來領導者的理想與勇氣。因為推動社會更好地發展最終還是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承擔的。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不僅是一次大規模系統的知識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在此期間,我們完善了人格,明了了生命的意義,知道了存在於社會的意義。我們的能力越大,我們的責任也就越大。
大學教育的意義還在於它培養了大學生們的眼界、價值觀。培養學生眼界的大學校園,決不容世俗化,也不容急功近利。
現在很多單位招人都追求高學歷,非碩士、博士不能進入。媒體還激烈地抨擊了這種現象是人才浪費。不過,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對人才的尊重和對高等教育的肯定呢?因為,這表明了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嚮往,對高等教育的認同。
所以,問題不在於我們的每個學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問題在於每個學生能否形成這樣一種理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國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每個學生要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與決心,並且樂在其中。
我們要為受過的教育確立一個普遍的意義,即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完善我們自身。
大學教育激發著學生對於科學、處事原則和方法的想像力,並以此照亮學生的思考過程,使學習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長久的重要意義。當整個社會氛圍都為開展大學教育提供有利條件的時候,特別是大學生自身對之有一個明確認識的時候,大學教育的前景會進一步光明起來。這將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社會智慧的發展。
從為了生存的學習目標到為了人格健全的學習目標,從單一目標到創造出一個更寬泛的、對個人與社會更有意義的學習模式,這樣的轉變是不同尋常的。
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個體未來的成長,對大學教育意義的深化與升華具有重大的正向價值。雖然大學生畢業後都需要工作,但大學教育決不能淪為單純的職業教育。在大學裡接受教育的人,也不應過分關注未來就業,因為那不是大學教育的初衷。我們應在大學校園裡盡力完善自身,健全人格,為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而學習。
大學本身的意義就不是為了找工作。那種上了大學就有高工作的思維,是80年代大學生國家管分配的時代留下的」後遺症「。當大學錄取率達到74.3%的時候,畢業即是失業就不足為奇了。
大學的意義在於:可以給你一個自由的時間去好好思考。到底是跟大多數人一樣,虛度?還是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奮鬥?
畢業就失業的現象是兩方面造成的:第一,畢業生人數眾多,沒有一技之長是無法在社會上一下找到好工作的。第二,學校教育相對理論性強,和社會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的獨立解決工作的綜合能力比較弱。
畢業就失業,只是個別的並不是所有的,如果大學都這樣,畢業就失業,那還有誰去讀大學呢!但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清華北大就業率和薪資率,就是高一些!而三本院校也有一些學生也能拿到八九千的工資!所以說這個社會還是靠能力吃飯的一個社會!
再說大學也不是全能的,你自己不去努力找工作工作,怎麼可能到你面前你自己不努力,讓自己有一技之長或者有能力,怎麼又可能找到工作的!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是最幸運的,也是我們的最不幸。
其實我覺得現在這種情況真心不多。其實你可以去看看,很多的大企業,好企業都在招人,真的是個人能力的問題。我在大四就已經籤署了一家國企。畢業後順理成章的就去了,我覺得並沒有多費勁。而更多人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卻還要拿著大學生的架子,嫌這個工作累,嫌那個工資低,什麼也不肯幹,自然畢業等於失業。大學教育的意義,樓主你去你的小學同學群看看,再去大學同學群看看就知道意義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