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2020-12-13 汽車極品

大學教育對於年輕人的未來必要嗎?許多人都心存這樣的疑惑。 如果僅限於經商,我認為這種教育似乎並不必需,商業更需要的是敬業和勤奮的精神。事實上,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在他們應當培養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時,被父母送進了大學。進了大學就意味著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愜意、最快活的時光。當他走出校園時,年輕人正值生命的黃金時期,但此時此刻他們往往很難將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結果眼睜睜地看著成功的機會從身邊溜走。

個人的成就並非取決於大學的學習成績,也不在於嬰幼兒時期的智商,而與其成長過程的性格形成有更大的關係。完全憑藉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並不能保證一個人一生的成功。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 :「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體會才能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

大學教育的確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但這種知識常常是理論性的,並且其獲得常常是以犧牲人的活力和個人意志為代價的。有時候,書本教育反而會阻礙個人的實際能力和心智的發展,使人自身的潛能被扼殺。 之所以主張全面系統的教育,在於這種教育能使人變得更富有方向感,以至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困境都能應付自如。

將大學教育僅僅當成獲得工作的一種途徑,這是一種低級、淺薄的職業觀和教育觀,它沒有考慮到教育對人人性格發展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到學習經歷對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育意味著一種投資,一種個人力量的投資。年輕人從這種投資中獲得一種人生力量--一種知識創造的力量。這種力量包含兩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力量。評叛大學教育是否有必要的標準就在於,是否獲得了這種力量,或者說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

思考問題的能力是任何成功者都必須具備的。我曾經詢問過美國一些大公司人力資源主管,他們最希望找到怎樣的人才,或者說在眾多應聘者中間最難發現什麼樣的人才,絕大多數人回答都是:具有正確的思考能力的人。 大學最獨特的功能在於,通過教育和輔導,開發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它使年輕人變得善於思考而且思維開闊,同時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學識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 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學教育實現了從一個自我到另一個自我的轉變,就這一觀點,羅斯金曾發表過一個著名的評論:「教育並不意味著教人們知識他們原本不知道的東西,而是要教導人們去做他們原本不會做的事。」

「認為教育僅僅是學習知識,」帕卡德教授說,「是一種極其貧乏、沒有出息的想法。人們所需要的遠遠比事實要多,比如勇氣、誠實、力量、榮譽感、正義感等等。」

儘管現在的大學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這並不是要否定大學教育的意義。而且我相信那些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更容易取是成功。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佔據了社會榮譽的最大份額,對整個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受過訓練的頭腦就像訓練得技術熟練的雙手一樣,能夠比愚蠢和笨拙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我們需要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前提條件是,我們不能因為教育而喪失了成功者最至關重要的品質--敬業、忠誠和勤奮。

但是老是說讀大學,讀名牌大學,真的不一定可以在以後工作後可以更加成功,你未來的成功與讀哪些大學關係不是很大,但是讀大學的確可以讓我們開闊我們的思維方式,讓我們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發生碰撞,並且可以激勵出火花!

接受大學教育意味著一個人從家庭進入社會,從學校的小空間進入大學的大空間。他的意義在於逐步培養個人獨立生活能力,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經濟獨立意識、思想獨立意識、人格獨立意識等;也在於眼界開闊後,培養多元化思維,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與解決問題,不偏執,客觀,實事求是;形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學會提升自己,學會自學,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良心有責任的人,並且要學會賺錢,沒錢,你在社會上很難混,還會被人瞧不起,更別提娶老婆,你要買車買房。總之,大學的最大意義就是為了能畢業後更好的在社會上發展,生存。人生的價值?等你解決了吃飯,結婚,工作的問題後再說吧。所以大學,你要加油學習,最好考研,把學歷往高弄。學會利用社團,學生會,各種社會資源賺錢,鍛鍊你的社會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你的人品。好人,運氣都不會差。

讓你提前認知社會,讓你享受一段可能是最後的讀書時光,讓你努力了十年而不白費,最關鍵的是,讓你找到另一半,找到真實的自我。

大學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

我們知道,中小學教育旨在培養孩子的人品和個性,培養他們的互助意識、團隊精神、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而大學教育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孩子將從大學教育中得到比較全面的為人處事的方法;相對完善的通識教育能讓他們獲得更好的人文素質和正確的三觀認識;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組建一系列不同領域的好友圈子助力未來發展。大學教育培養的是一個人的底蘊,是一個人彈性發展的空間,這些都不是簡單地以「就業」為標準就能衡量的。只要這個人在上學期間扎紮實實地學習,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素質,那就不會找不到工作,即使短時間內沒有就業,也只是暫時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是金子到哪裡都發光」,找到合適的工作是一定的,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焦點

  • 那麼大學的教育其中的意義又是什麼?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只滿足於念過多少書、取得什麼文憑、獲得什麼證書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的,甚至連生存都會發生困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這方面的準備。這裡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接受大學教育,實際上是要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能夠去評判自身的幸福與周圍的人是如何密切相關的。
  • 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在書中,我談論了很多我希望在自己上大學時能有人激發我去思考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當時的我與很多今天的孩子一樣(當時的孩子也一樣),像個殭屍一樣走進大學校園。對你們來說,大學是一片空白。大學是「接下來要考慮的事」。你去上大學,學點兒東西,然後再去做很多其他事情,比如說很可能去讀個研究生。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這是教育的目的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誰教育?……近些年來,關於教育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然而,我們越是恆久地思考教育的根本問題,離教育的本質似乎越遠。十幾年前,我們開始大談特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但今天,家長和學生似乎更忙了,壓力更大了,牢騷更多了,留學、上北大清華、當官掙錢、藝術輔導班等更是勁風蔓延。
  • 大學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難道考上大學接受大學教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找到一份賺錢的工作嗎?之前有很多人說考上大學的意義就是為了錢,為了知識,為了人脈,為了思維,這些都沒錯,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都沒有說到。不知道之前有件事大家還記不記得?
  • 讀大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曾任教耶魯大學的教育評論家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探討讀大學的真正意義,值得站在人生新階段路口的年輕人咀嚼深思。「投資報酬」——現代人談起大學時,經常冒出這個名詞。花多少錢讀大學,讀了大學又可以讓你賺多少錢,諸如此類。大概沒幾個人會追問讀大學應得的「報酬」究竟是什麼吧?是賺更多的錢嗎?
  • 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而接受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讀大學的時候,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今日之大學較往日有何不同?接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其實都不是,這些只是附加品。教育從來不會說這樣話,只是鼓勵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好作業,考高分」「做個優秀的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接受教育仿佛僅僅是為了擁有一個漂亮的分數,一份穩定的收入和一個體面的工作。教育的目的和意識,操心了也是瞎操心,你又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也無法對教育產生影響。將目光專注在自己身上才是更有效的思考。
  • 高學歷應聘高薪保姆,大學教育的意義在哪裡?
    只要自己認可的正當事業,沒有什麼不可以。這讓人聯想到如今流行的畢業即失業的說法,二者一結合,催人深思:上大學還有必要嗎?這一事件是否說明:高等教育根本沒有必要?上大學的意義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工具性與人文性。通俗地說,就是幫助人找到好工作,與幫助人修煉人格。
  • 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
    作者: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彭澤平 姚 琳  摘編:創新是學術研究活動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是一切學術研究的生命所系。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當今時代,教育學人除了肩負推動教育理論創新的責任之外,還應主動介入、服務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實踐,積極參與教育決策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家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指導、改進實踐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使命。  教育學術研究在當下應承擔怎樣的使命?這是直接關涉到教育學術活動品質與價值發揮的關鍵問題,需要每一個教育學術研究者認真思考與追問。
  • 大學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大學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裡在媒體中看到幾位大學教授對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批評。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聽到學生說「要去金融公司」,深感憂慮的他說「中國大學的導向出了大問題」。他們幾位的觀點總結起來,可以看成是對中國大學教育(或者至少是精英大學教育)價值觀的批評: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就業是不是大學的首要目標?精英畢業生該考慮什麼樣的職業發展道路?我對前輩們的看法有些不同意見,寫出來和大家討論。    其實從感情角度說,我支持幾位教授的憂慮和呼籲。
  • 沒了生命,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經濟停擺下行,學校停課,每個人的身心都面臨挑戰……近日不停接到父母家長的求助,疫情把孩子憋壞了,也把家長折騰瘋了。正趕上要做系統的線上父母課堂,於是我就開始了系統的調研和準備,尤其是針對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因疫情調整的教育學習方式,對孩子學習、對親子關係的衝擊大大超乎我的預想。
  • 籌建大學校史館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籌建大學校史館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隨著校史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包括大學、中小學校在內,很多院校都有籌建校史館的準備和計劃。那麼,為什麼要籌建校史館呢?對於學校本身而言建設校史館的意義何在呢?
  • 科學網—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學,不僅要培養出大批的科學家、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和計算機專家,更應該塑造出睿智的靈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崇高的道德情懷的健全人格。換言之,大學不僅要培養專業人才,更應該培育人。在任何時候,對於大學來說,陶冶性靈都是比造就專家更為重要的事情。
  • 柯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 《規劃綱要》第一章裡這樣表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有一個理念上的問題。」柯楊表示,裡面有些提法是虛高的、不切實際的。
  • 教育不斷升級進化,背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相當於多元化,究其根本,可以從幾個方向拓展,1、首先環境和求知慾望在上升,技能和生存成本是正相關的,生存成本越來越高,倒推的人們多知識的增長需求。2、社會環境形態的增長,求知慾是社會形態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在日益增長的社會環境變化,比如疫情、或者是其他業務環境,每日都是資訊或者是知識的灌輸,對知識的求知慾望,會逐漸得到了培養。
  • 聲音:中學歷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不管你信不信,原因是:二十歲時我在上大學,大學沒有歷史課。我絕無意否定我們的歷史課教育,它普適、嚴謹,對於大眾基礎教育來說,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我只是在想,能不能做到更好?如果跳出課堂,歷史會變成什麼樣?還會這麼高冷嗎?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把一門知識學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他到底有多感興趣,除此之外的因素全是扯淡。
  • 教育/上大學的意義在於社會人格的養成
    李敬澤:現在讓學生考一堆證,以我的看法,對於用人單位來講,根本不在於他來競聘的時候是不是帶著那一堆證,要的還是這個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情商。他有這些比他帶那些證重要多了。那些死知識是很容易學的。黃燈:我對我的學生說,你們要考慮一個單位把你要過去以後,你能做什麼。
  • 讀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但也有人說,上不上大學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人的差別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有時你努力了大半輩子得到的成就,別人勾勾手指就能得到。我們該不該讀大學,讀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或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吧!
  • 尋找有意義的教育
    我被應試教育教傻了!雖然在高中時,我是同學中公認的比較喜歡讀課外書,知識也比較淵博的人,但大城市和農村,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的環境差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眼界一旦打開,我就發現,我的那個考上北大的分數實在沒什麼意義,能夠背誦死板僵化的教科書上的教條,能夠做一些低層次且並無實際意義的題目又能算什麼呢?
  • 魏江:大學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今天是第三十五個教師節,在祝全天下教師們節日快樂的同時我們不妨來思考一個「靈魂拷問」:大學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 葉丙成:當教授還是當老師——教育的根本問題
    在大學裡,很多學生都只被老師教過一學期,而且一個禮拜才見到一次面。你說,這樣的師生關係是能多密切?除了疏離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在小學,老師只要突然虎眼圓睜,小朋友就不敢造次了(這是我個人對小學的遐想……)。在大學,管你虎眼鳳眼,你說你的,他上他的臉書。Why?因為大學生根本對你沒有尊敬啊!大學教授聽了都心有戚戚:「對啊,現在學生都不尊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