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科普」是高山大學的科普專欄,致力於捕捉和分享生活中的科學小知識,和大家一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作者丨森口佑介
翻譯丨龐冬梅
編輯丨朱珍
森口佑介 京都大學教授
高小山說
家庭收入為什麼能夠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它究竟對孩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有沒有辦法改善?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們健康地成長發育?
也許下面的內容,會帶給你一些思考。
在過去的十年中,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已經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一項重大問題,同時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貧富差距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對兒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成長中的不利環境,會對兒童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堵塞他們未來人生的大門。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曾對兒童智力發育等問題進行透徹的研究,如孩子如何獲得知識,能夠記住多少東西以及如何推理等等。這些能力,我們現在稱之為「認知能力」。
但近年來,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社會學關注的,是有別於這些認知能力的另一種能力:非認知能力。
說到「非認知能力」這個詞,可能很多人會不明所以——心理學者更傾向於以「社交情感技能」一詞代替,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和他人進行溝通談判的能力。
關於「非認知能力」,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進行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研究。
他發現,在低收入家庭當中,接受與未接受幼兒教育的孩子之間,在智商(IQ)等認知能力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毅力和認真學習態度等非認知能力上卻存在重大影響。另外,接受過幼兒教育的孩子們在成年後的經濟層面,如收入和住房上,展現了一定優勢。
作為兒童發育心理學方面的專家,我一直好奇:童年時期培養的能力,能如何引領孩子們的未來?
而我最近的研究發現,家庭收入能夠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為什麼?它究竟對孩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有沒有辦法改善?
下面我詳細聊一聊我的研究成果。
最近,在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之外,一種新的技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就是「執行能力」。執行能力曾一度被歸於非認知能力範疇,但如今已經被視為一項獨立技能。
兒童的「執行能力」之所以備受關注,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兒童時期的執行能力強弱似乎和學業成績、交友關係、行為問題、成年後的收入、社會地位、健康狀況和犯罪記錄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息息相關。
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在幼兒園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自制力的經典心理學實驗,被稱作「棉花糖實驗」。該實驗表明,能為自己心儀的獎勵堅持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擁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雖然該實驗遭到許多人的質疑,但在紐西蘭和英國進行的研究得出了類似而更可靠的結果。他們發現,執行能力比認知能力(智商)更影響孩子的狀態,也比「非認知能力」更能準確評估孩子的能力。
執行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掌控自己並實現目標的能力。比如為了節食,我們要有控制食慾的忍耐力;為了準備晚餐,我們要有切割或烹飪食材,靈活組合菜品的能力。
衡量執行能力的經典測試如下:
準備不同顏色及形狀的卡片,讓孩子不斷根據不同的規則(如顏色、形狀)對卡片進行分類,以此衡量孩子在不同規則之間靈活轉換的能力。
測試的普遍結果:3歲左右的孩子無法根據規則靈活切換,而5-6歲以上的孩童則可以完成任務。換言之,從3歲到6歲,孩子的執行能力在明顯增強。
執行能力對生活至關重要,但同時執行能力的發育很容易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貧富差距對這項能力的影響舉足輕重。
美國曾就「家庭經濟狀況如何影響兒童的成長」做過一項研究,主要調查了兒童的視覺感知、空間認知、記憶力,語言能力和執行能力這幾個指標。
該研究發現,家庭收入差距對視覺認知、空間認知和記憶力等認知能力並沒有顯著影響,但對執行能力和語言技能影響深遠。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關於這個問題,重要的不是區分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而是從「兒童大腦發育」的視角來探討。
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腦和人的行為能力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簡單來說,視覺感知與「枕葉」有關,空間識別與「頂葉」有關,記憶與「顳葉」有關,而執行能力則與「前額葉皮層」有關。
其中,貧富差距之所以影響執行能力,原因就在於這個前額葉皮層。
動物實驗表明:前額葉皮層的發育極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如果小老鼠在出生前或剛出生時受到強烈的壓力刺激,前額葉皮層的發育會出現異常。
壓力有許多種,人類經常遇到的是精神壓力,特別是在貧困家庭裡。與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出生半年後更容易感受到慢性精神壓力、虐待和被忽視。同時,夫妻間的爭吵以及對孩子的體罰等都可能會對兒童造成精神壓力。
關於人類兒童大腦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較為顯著的進展,所以我主要研究了貧富差異對3-6歲兒童前額葉皮層發育的影響。
在具體實驗中,讓3-6歲的孩子進行上述執行能力的卡片測試,同時使用近紅外光譜儀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通過監測大腦中氧合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的含量變化,能對大腦的活動做出推測。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標準,我們將兒童分為低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並對比了各種家庭兒童的前額葉皮層活動。
結果顯示,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前額葉皮層不活躍,而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前額葉皮層相對活躍得多。換句話說,貧富差距明顯地影響了前額葉皮層的發育。
這也意味著貧富差距確實對兒童的大腦發育有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早在學齡前就非常明顯。
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是當務之急,但這並不容易。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下,從發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們該怎麼做呢?
實際上,大腦前額葉皮層是否活躍與家庭收入並非呈嚴格的正比關係。改善發育差異的關鍵,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家庭成長環境,免於面對強烈的壓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發育心理學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被稱為「附件」。即使存在經濟問題,如果親子關係和諧穩定並讓孩子感到安心和安全,執行能力也能正常發育。
在日本,每當談論到親子關係的問題,人們常常將責任歸於母親一方,其實這是不對的。無論是母親、父親還是祖父母,都有責任讓孩子與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難以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大多是因為父母的心力不足。正如「喪偶式育兒」一詞所表達的,一方家長「形同虛設」,另一個家長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撫養孩子非常不容易,很難做到遊刃有餘,更別說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為了保障兒童的健康成長,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多幫扶父母,為他們提供更適宜的環境。目前,我正在摸索與地方政府合作,試圖找到幫助兒童成長同時也協助家庭運作的方法。
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但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也許,個人的努力能帶動整個社會一起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
我衷心盼望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原文連結:https://gendai.ismedia.jp/articles/-/6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