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套學區房,更是家庭說話的方式

2021-03-05 mom看世界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談到教育,總能聽到「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

甚至連孩子都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2017年北京市狀元 熊軒昂 一語道破「天機」

難道真的是這樣?

英國《獨立報》盤點權威研究結論發現—>成功孩子父母的11個共同點中,父母擁有高學歷、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等等赫然在列。

的確,父母高學歷、較高的經濟收入可以為孩子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但,我一直覺得,這只是我們從表面能看到的、外顯的硬實力,更具影響力、更直接發揮作用的是那些隱藏在硬實力背後、不被察覺的軟實力

比如說,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貧富家庭孩子的詞彙量竟相差3000萬!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縮影。其實,孩子跟父母相似的地方,又何止是長相。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一家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出奇的一致。

人類學家Betty Hart 和 Todd R. Risley曾做過一個在學界非常有名的研究。

他們花費2年半的時間跟蹤42個家庭,記錄爸媽和孩子間的親子對話。被調查的孩子都是1-2歲、正在咿呀學語的萌娃。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懸殊很大。在42個家庭中:

13家是中產家庭,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23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6家,徘徊在溫飽線上

後來,Betty 和 Todd發現,這些孩子說話的神情、語音語調都和他們的父母如出一轍。

連孩子脫口而出的日常詞彙,都和父母一模一樣,重合率高達86%-98%。

更讓人大吃一驚的是,到3歲的時候,42個孩子詞彙量間的區別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

僅僅1個小時,貧富兩極的家庭,孩子聽到的詞彙量就相差了近4倍:

溫飽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能夠從爸媽那裡聽到616個詞

工薪階層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詞彙總量為1251個

中產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詞彙量高達2153個

以此類推……

一個星期下來,中產家庭的孩子可以聽到21.5萬個詞,而溫飽家庭的孩子只有6.2萬。

一年下來,中產家庭可以教給孩子1120萬個詞,溫飽家庭卻只有320萬。

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擴大。

等到孩子4歲的時候,中產家庭的孩子總共聽到了4500萬詞,而溫飽家庭,只有1300萬。

3000萬詞彙量的巨大鴻溝,就這樣日積月累、悄無聲息產生了。

這個鴻溝,不僅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語言發展,更決定了他們學習成績好壞。

在孩子們10歲時,Betty和Todd又對這些家庭進行了回訪。

那些3歲時能說會道、詞彙量大的孩子,小學的成績也更好,尤其是在聽、說、讀三方面。

如此看來,老話說「3歲看老」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之間的「貧富分化」,在出生的頭3年,僅僅因為父母話說的多不多,就初見苗頭了!

「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交流,更重要


詞彙量上的「貧富差」,確實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課業成績產生了影響。但是,這些詞彙到底是怎樣影響孩子的呢?

經過近20年的探索,科學家們終於有了答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顯著對孩子大腦發育和語言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對話的方式。

為了記錄孩子們從起床到入睡前與父母之間的對話,研究人員給每個孩子都佩戴了錄音設備,為期兩天。

通過對親子對話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有3個變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大腦發育:

孩子說出的話語數量

孩子聽到的話語數量

與父母對話的數量

結果發現,親子對話數量跟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的相關性最高,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詞彙量、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親子對話數量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尤其對負責語言組織和處理的布洛卡區域有積極的影響。

當我們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時,就會發現,和父母進行對話時,孩子大腦的布洛卡區域的活動最活躍。

這項研究的另一參與者Rachel Romeo說,「對話、對話,最重要的是你來我往的雙向溝通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輸入。」

警惕!電子設備的早教效力很有限

現在不少孩子,小小年紀就「機不離手」,不是手機就是iPad。作為偶爾的娛樂消遣,當然沒問題。一些有趣又益智的APP、遊戲,有限制地玩一玩,也挺好。

但一定得謹慎對待,想要依靠這些「科技產品」開發孩子大腦和語言的想法。

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電視、手機等純機器輸入,對孩子的語言和大腦發育不但沒有積極影響,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大量單方面輸入,對孩子的大腦和語言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跟對話相比,又顯得不那麼明顯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整天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的孩子常常會「話少詞窮」?為什麼很多父母每天對著孩子「長篇大論」,但孩子的語言能力卻沒有絲毫長進?


對孩子來說,語言溝通的過程得既有輸入,又有輸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比那些要他們只聽不說的方式啟蒙效果要好很多。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想要孩子更聰明、更能說會道,親子對話是最好的啟蒙方式。

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來說,父母及時、恰當地回應孩子發出的信號,比如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是最好的互動方式。

那些在出生前3年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孩子,兒時的學習成績更優秀,成年後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擁有的人際關係也更健康。

對已經可以自我表達的大孩子來說爸媽們要抓住機會、創造機會和孩子聊天、對話,並且要以「孩子」為中心。

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孩子多思考、多表達,父母更多扮演傾聽者和回應者的角色。

貧富差距難以改變,但它的影響可以彌補

再回到貧富差距問題上來,MIT研究也發現,相比貧困家庭(溫飽家庭),富裕家庭的孩子從父母那裡聽到更多的詞彙,並與父母進行了更多的雙向溝通。

但研究同時發現,即使是貧困家庭,如果父母能經常和孩子互動聊天,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大腦活動並不會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差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說:「家庭出身是影響美國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其他國家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


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註定了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能力和可得資源。

但這裡的不同,還不僅僅指經濟條件差距的直接影響,更是隱藏在金錢背後觀念上的差異。

高學歷、富裕家庭的父母,從他們自身生活經歷或是育兒書裡,早就明白了,早教的重要意義。比如,孩子出生前開始胎教,出生後給他讀書講故事、和他一起玩、聊天,不給他吃垃圾食品等等。

而在貧困家庭父母的眼中,這些正常、自然的教養行為可能都是新事物、新發現。以前他們沒有被如此對待過,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這樣做。

好消息是,也許父母難以改變經濟條件,但只要願意,可以相對容易地改變一些觀念和行為。

與遺傳無關,很簡單、也不用花很多錢,赫克曼教授說,只需熱心參與和親身投入孩子的教養,特別是在他3歲之前。他說:」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最昂貴的幼兒園,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父母養育,這對孩子沒有什麼幫助。」

這裡強調的親子互動即是如此,不用花錢,只要平時多和孩子互動交流,保證既有輸入也要有輸出;不把孩子交給電視、手機和Pad,時刻記著那只是最省事的育兒方式,絕不是最有效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教養,從來都不用花錢,跟金錢無關,跟學歷無關,跟社會地位無關。

參考資料:

1. The early catastrophe: The 30 million word gap by age 3.

2. Back-and-forth exchanges boost children’s brain response to language.

3. Socially Contingent Interactions Help Toddlers Learn Language

4.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serve-and-return/

5. Heckman J J. The Economics of Inequality: The Valu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American Educator, 2011, 35:6.Cunha F, Heckman J J. INVESTING IN OUR YOUNG PEOPLE[J]. Rivista

 6. Internazionale Di Scienze Sociali, 2009, 117(3/4):387-417.

前天晚飯時,小川突然冒了一句:「媽媽,你都不像爸爸那樣關心我!」

我很詫異,更有一點傷心,心裡暗想:「我一天24小時陪著你,照顧你,陪你看書,做這做那,還沒有你爸關心你?!」

但是表面上,還是雲淡風輕地問他:「為什麼這麼說啊?」

「因為你都沒問我,今天幼兒園過的怎麼樣?」他有點委屈。

聽他這樣說,我心裡咯噔一下。這段時間,外公外婆回老家了,我要做的事情多了好多,每天忙得團團轉。很多時候,真的顧不上和他聊天,大部分都在提要求,做這個、做那個。

我想,這可能才是現代家庭更普遍的現象。

我們也知道要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不是單向輸入而是雙向互動。但是每天我們忙工作、忙家務,孩子忙作業、忙興趣班,有意無意間就忽略了真正意義的親子互動,更多只是單向的發號施令、嘮叨抱怨、自言自語。

所以,想借今天的文章提醒自己和姐妹們,在我們大費周章、絞盡腦汁地設計開發孩子智力的方式方法時,別忘記最本源、最有效的那些。

我們經常往外「跑」

朋友們抱怨說

經常找不到我們

連公號的姐妹也說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

都找不到mom看世界

別急

按照以下步驟加個「星標」

就不會錯過我們的文章

和活動發布啦

謝謝親們😘


推薦閱讀

成功孩子父母的11個共同點,看看你佔了幾個?

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澳洲,目前坐標北京。

養娃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我想在這個小小公眾號上和孩子們和姐妹們共同在書中和路上發現更好的自己。

「晨讀暮誦」小程序上線

快來和小川一起誦讀詩詞吧!一年朗讀甚至熟背400首,不難。

每天的晨讀會在當天0:00,暮誦會在當天下午2:00更新。

戳下方小程序,開始今天的晨讀暮誦吧~

相關焦點

  • 貧富差距影響了我們的教養方式,而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方式
    好的學校被瘋搶,學區房被炒成天價。就連農村的現狀,現在也是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鎮上好的學校或縣城去上學,有專門的家長接送照顧。10年前沒這麼嚴重啊,20年前好多人都沒聽過這些說法。基尼係數代表著一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基尼係數越趨近於0,說明這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就越小。而越趨近於1的話,說明這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就越大。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很久沒公布了,有原因說的是中國的城鄉和農村收入統計方式不同,本來收入差距就大,一起統計,基尼係數會更大。中國的收入差距的經濟係數大約在0.45左右,比較高的年份甚至接近0.5(0.4-0.5代表貧富差距已經很大了)。
  • 原生家庭和貧富差距對女孩子有什麼影響?
    別去輕易否定自己,你擁有你的天地,沒人能夠把你定義,快樂才是真諦,所以何必針鋒相對,你看這碗又大又圓,相聚就要舉起杯,你看這面又長又寬,感覺鏡花水月,我一聲笑傲江湖,我隻身闖江湖,何必分出勝負,這碗大,千萬別虛榮心作祟,真心話,這大碗寬面也很貴,先別說話
  • 為了促進教育公平,學區房真的還有未來嗎?
    高考剛過,我們來聊聊學區房。 每一年的高考放榜,我們都能看到名校一二本上線率基本能超過半數,而普通學校的一二本上線率興許還不足名校一個班上線的人數多。而那些能夠上名校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或許都曾為過一套學區房歷遍了艱辛。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深入了我們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心中。
  • 北京學區房面臨價值重估
    政策指出,自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更是不讓步。一旦施行多校劃片,必然導致原學區房的價格下跌,不過,由於學區的分配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區域內普通學校對應的房價則可能相應上升。同時,還要看政策具體實施細則,是否能真正落實到位。  「過去,為了確保可以獲得較好的入學名額和機會,很多購房者會選擇部分戶型小的學區房,這也使得此類學區房出現了價格炒作等亂象。而通過調整,客觀上為學區房降溫,同時也促進教育教學資源更加合理配置。」
  • 一年一度開學季:除了買學區房,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小區裡也有些實力允許的家庭,選擇賣掉房子,換一套「物破價高」的學區房為孩子賭一個明天。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千千媽媽:我們家房子賣了,馬上要搬走了,我們要去實驗小學讀啦,你們家浩浩去哪裡上學啊?浩浩媽媽:就在這附近的那個學校......千千媽媽:哦哦,也挺好的,據說現在教學質量也行了。
  • 「六年一學位」,「多校劃片」,北京出臺多項政策給學區房降溫
    政策指出,自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今年的「幼升小」,除近幾年一直明確的過道房、車庫房、空掛戶等均不得作為入學條件外,城六區更是通過明確「六年一學位」(一個學區房,原則上六年內只提供一個登記入學學位),實施「多校劃片」等措施,為「學區房」降溫。這些政策的出臺意味著一套房鎖定一個學區的時代就要結束了嗎?
  • 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生買不起一套學區房
    學區房能改變什麼?真的那麼重要麼?經常看到北京某某胡同學區房單價十幾萬,二十幾萬,曾經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生發出了靈魂一問,如果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都買不起房,還買學區房做啥?這句話引起了不少人的深思!在這裡我不是說學歷沒有用,我是說學區房最後真的能給我們帶來自己想要的嗎?好的學歷能給我們帶來自己想要的麼?如果真如清華學生所說,一個清華大學生畢業買不起一套學區房?那麼我們的追求還有意義麼?上好學不就是為了出人頭地麼?
  • 學區房,買還是不買?
    學區房和孩子能否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必然的聯繫嗎?伴隨著鄉村學校的各種福利補貼,我們會發現很多鄉村也有非常多的優質教師,他們也有很強的責任感,很多的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逐漸普及,教育正在慢慢均衡化,教學地域化差異正在縮小,大城市經濟雖然很發達,但教育資源未必比得上二三四線城市。全國鼎鼎有名的--衡水中學就出在一個四五線城市裡。
  • 高昂學區房真的值得普通家庭砸鍋賣鐵買一套嗎?
    現在孩子馬上要上學了,想買套市區最好的學區房,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因為夫妻倆沒文化吃夠了沒文化的苦,不想讓孩子再沒文化。目前市區房價六七千,最好的學區房公寓的話一萬二三,便宜點的小套也得八九千。目前有兩種選擇:要麼買普通學區房,手裡的首付款買三室的房子綽綽有餘,如果買最好學區房,一家四口只能擠在一個五十平的左右的二室內。
  • [寫作]女權主義與貧富差距
    正好在這個討論見報的前幾日,《紐約時報》登過一篇有趣的短文(見該報2006年11月19日),主題是關於美國家庭內(夫妻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但家庭間的貧富差距在擴大。此文的作者認為,前者也是導致後者的一個因素,並引了多項研究資料為證。比如,醫學院以前以男生為主,那時醫生通常娶女護士而現在醫學院的女生數量都快超過男生了,女護士除非長得特別漂亮,否則哪裡還搶得到男醫生?
  • 深圳VS北京,為什麼學區房的價值在2020年總爆發?
    比如學區房,相比深圳,北京的學區房已經全部變成了6年一學位,而且再買房也不一一對應了。與2017年最高點對比,北京的房價跌了多少?全民支持「房住不炒」,虧了也就虧了。當然,還是聊聊今天的主題,為什麼學區房在2020年總爆發?首先:2020年-2021年,這幾年全國出生人口都有上升很多家庭子女已經面臨上幼兒園等問題。這些都帶來了學區房的需求。
  • 網慧驗房:學區房還能不能買,2020年學區房是否會取消
    古時候,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不惜多次搬家,而現在的人們為了孩子可以去一個好學校,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花費幾百萬買一套甚至都不適合自己家得房子。我們在感嘆父母的愛是如此無私的同時也為這樣的現狀表示無奈。有錢的人花錢買學區房,去好學校,沒有能力的人,雖然無比想去好學校,但是無能為力。教育資源的嚴重傾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 多校劃片,學區房涼了?
    近期,北京市西城區出臺學區新政,今年7月31日之後新購房產將實施多校劃片。至此,北京市城六區均明確提出多校劃片方式入學。「六年一學位」「多校劃片」等推動教育公平化舉措,給擇校熱和火得發燙的學區房降溫,得到社會普遍關注和輿論廣泛好評。
  • 學區房價格為何居高不下?家長:買的不是學區房,是孩子的朋友圈
    文/行走的老路(歡迎個人轉載及分享)生活好比旅行,不要停止前進,關注老路,帶你看世界在很多家長的心裡,孩子就是自己的未來,自己身上沒實現的事情,孩子要幫自己實現,家長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感情, 也寄宿了太多的心願,而讀書就是孩子未來的出路,在我國學校和學校的差距是非常的大
  • 多地出臺入學改革新政策 學區房未來走勢如何
    4月底,北京市西城區發布教育新政策,自今年7月31日後,購房家庭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至此,北京市城六區全部明確以「多校劃片」方式入學。 政策一經公布,疫情期間沉寂的二手房市場開始波動。德勝學區和金融街學區是地產中介口中西城區最受家長追捧的兩個學區。
  • 貧富家庭之間差的不僅僅是3千萬詞彙,還有……
    等到孩子4歲的時候,他們將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後,發現: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這組孩子在同一天上幼兒園,但那時他們詞彙量的差距,已高達3200萬。
  • 學區房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教育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關鍵
    表弟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現在就讀於國內一所知名大學,每每有人問起姑媽的教育方法,姑媽都會提到曾經的兩次搬家,在表弟小學畢業後,他本應該到附近的一所普通初中上學,但是姑媽為了讓表弟接受更好的教育,賣掉了原來的房子,在全市最好的初中旁邊買了一所學區房
  • 北京西城學區房政策調整,千萬學區房遭瘋搶有沒有必要?
    所以,學區房和學區指標一直成為國人最隱的痛。近日北京西城區教委發布新規:自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這項政策的涵義是什麼?
  • 學區房即將成為歷史,家長:早該如此
    現在更是如此,一套房子便讓普通家庭為之奮鬥一生,許多人都成為房奴,但卻都是心甘情願,學區房更是如此。名校是有限的,但家長對孩子的付出更是無窮盡的,利用家長的這個心理,學區房的價格一漲再漲,甚至依舊供不應求。衡水中學便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國內知名中學,雖位於不知名小鎮,但卻偏見一己之力拉動小鎮經濟,許多家長為了陪讀,便直接在學校旁邊買套房。雖是無心之舉,但卻間接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這便是學區房的作用。
  • 買學區房有必要嗎?
    因為學區房也是一個門檻,一下把一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家庭直接排除了,階級固化的一個變種。有個不爭的事實,富豪企業家的家庭往往二代也是富豪企業家。所以「學區房」本質上,是一種對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教育體系的不健全,導致中國社會對學歷的過分偏見與追求,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地區之間分布不均衡、戶籍學籍與房產的深度捆綁,加劇了社會對學區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