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深圳的下跪事件,因為偉哥不是深圳人,所以理解不了這件事。
看新聞講的就是學區房降級,單價在10-13萬的幾個小區:泰安軒、泰康軒、竹園小區、財富廣場、泰然小區、安華小區、杭鋼大廈、有色大廈。積分降低了。
深圳的朋友說,這代表了窮人被歧視了,富人可以上學區房,窮人就不能了。
當然,偉哥也查了一下資料,這些小區的屬性的確是公寓,而按照指定的遊戲規則,公寓積分的確是低於住宅。以前能上是不是以後就能上,這個還真說不準。
當然,這不是重點,畢竟不了解深圳。對比一下深圳,北京的老百姓真是太純良了。
這幾年深圳每戶人家有房的資產都升值了100-200萬,而全北京所有有房價格都虧了100-200萬。
而且很多房地產調控政策,都是懲罰政策之前的購房者。
比如商住房,2017年3月26日之前購買的業主,也不能再隨便賣房,必須要賣給企業或者5年社保無房戶,這也算能理解,但居然不能貸款。
比如學區房,相比深圳,北京的學區房已經全部變成了6年一學位,而且再買房也不一一對應了。
與2017年最高點對比,北京的房價跌了多少?
3年來,北京二手房價格平均跌幅已經超過20%,部分房源甚至跌幅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30%。
商住房的價格平均跌幅已經在30-40%
天通苑東一區從2017年的3.9萬左右跌到了當下的3.2萬左右,跌幅大約在18%.
朝陽新城一區商品房從之前的5.4萬跌到了現在的4.3萬,跌幅大約在20%。
北京像素當下的loft單價在3.5萬左右,最高點在5.5萬,跌幅大約在36%
龍湖時代天街2017年最高點的價格大約在5.4萬,當下基本在4.4萬,跌幅大約在19%。
臻園在最高點的單價大約在10.5萬,當下的價格在8.2左右,跌幅大約在21%。
東南小區當下只有12萬左右,市場最高點接近15萬,跌幅在20%左右。
東湖灣當下均價在8.5萬左右,最高點的價格大約11萬,跌幅在22%
嘉銘桐城大約從9.5萬跌到了7.5萬,跌幅大約在21%。
如果計算稅費、資金成本,簡單來說,3年相當於又是15%的成本。簡單的說,在2017年3月份買一套房二手房,平均單價大約600萬,基本上跌了100-150萬。
相比去年深圳取消了豪宅線,北京的豪宅線最高只有468萬。也就是說全北京總價超過468萬的都是豪宅。
簡單的說,如果深圳這些房屋產權的確與住宅不一樣,那麼鬧的的確有點牽強,當然這也凸顯了北京群眾的識大體,政策說什麼就是什麼。全民支持「房住不炒」,虧了也就虧了。
當然,還是聊聊今天的主題,為什麼學區房在2020年總爆發?
首先:2020年-2021年,這幾年全國出生人口都有上升
很多家庭子女已經面臨上幼兒園等問題。這些都帶來了學區房的需求。而且從趨勢看,未來3年,學區房的需求依然井噴。
其次:社會發展階層逐漸固化,教育依然是保持中產階級的唯一辦法。雖然買了學區房不一定成才,但對於大部分有購買能力家庭來說,買了學區房代表了起跑線。
隨著中國社會的日益進步,不管是從每一次教育體制改革還是到教育文化多樣性,教育是貫穿於我們一生的,而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教育的公平性,也成為孩子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
國家提倡教育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但是由於人口、地域文化、貧富差距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教育資源分配的合理到實現公平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學區房就是教育體制下在房地產行業中誕生的新名詞。
學區房卻從來都不是教育的必選項。因為在教育的排序中,尤其是在當下及以後的教育環境中,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很難全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不僅是我們國家做不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做不到。優質資源是稀缺的,這一點,除非教育模式發生重大變革,否則,很難做到普遍意義上的公平。
第三:疫情的影響
出國留學的難度加大,而且當下看,疫情在海外蔓延使得很多家庭買一套學區房多個選擇。
最後簡單的總結幾句:
6月1-12日,全北京成交了二手房大約7000套,雖然依然是過去幾年最熱的一個6月,但相比5月份同期的9000套,還是少了不少。
全國最慘的房地產市場肯定是北京,相比深圳等城市,北京的房價已經低了20%,買的風險很小。
除了私立教育發展好的城市,學區房在未來10年只能越來越稀缺,所以有需求的不論是深圳還是北京、西安、南京,還是應該早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