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
先說結論:很有必要。
這篇文章皆在分析學區房值得買,而不是鼓動大家去買。
一般來說,學區房的定位大部分都是老破小,買學區房的意圖很明確,就是奔著參加高考去。
富豪基本上更傾向於留學(最差也是高中畢業就出國,好的都是初中甚至小學就出國),規避高考的激烈競爭(比如那個捐了650萬美元的步長製藥集團)。
購買學區房的基本上都是一般家庭,屬於中產階級偏多,所以購買策略上肯定是量力而為,適可而止。
在不影響家庭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買,無休止加槓桿,完全沒必要,畢竟不差錢完全可以送出國,像人傻錢多的步長製藥650買一個斯坦福學位。
文章內容如下,字數:2758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1,學區房的價值
2,房產的保值率
學區房的價值
普通人要想維持自己的階級,甚至是跨越階層,有三種辦法:
1,中彩票
2,高考
3,婚姻
4,抓住風口加槓桿賭一把
對於普通人來說,高考是最直接的通道,也是近乎唯一的通道。
婚嫁或者極好的運氣,改變命運的效率都不如高考來得靠譜,更何況現在的《新婚姻法》,結婚再多年,婚前財產也不會變成共同財產了。
正常來說,學區房對應的學校都不差,而所謂「不差的學校」不是像普通人穿一件奢侈品衣服,那叫包裝,就像LV包包再貴,裝進去東西也不會變金子,窮人背上也不會被人說富豪。
但學區房給人的就是,人進去,真的有可能(也有不爭氣的孩子沒可能)會有本質的改變。
有兩個原因:
1、師資和學苗優秀。
學苗有家長教育的功勞且功勞很大。但自己孩子優秀,其他孩子也不差,都是一個學區的孩子,能咬牙買得起幾百萬的學區房,能在一起念書,自身和家裡條件都差不了多少。
優秀的孩子們在一起,能共同進步。
師資上的差距不容忽略,雖然都是一起招考進來的老師,按理說差距應該不大,但實際上重點學校的老師和非重點的老師相比,重點學校的老師的確有不凡之處。(例如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比例,學科帶頭人,負責人程度,升學率指標)
2、圈子不一樣。
因為學區房也是一個門檻,一下把一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家庭直接排除了,階級固化的一個變種。
有個不爭的事實,富豪企業家的家庭往往二代也是富豪企業家。
考了各個單位的公務員,有民政、街道、衛生、公安、國土、安監、稅務、檢察院、法院、開發區管委會,更偏下來自這種重視學區房的中產工薪家庭。
因為父母輩創造的條件,可以為孩子未來編織了一個同學關係網,在未來會受益匪淺。
及時今天很多地區開始推出公民同招,民辦生源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不一定搖的進,這時候學區房就顯得比較穩,那個幾十平的房子平時也不會去住,學區房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買一個學籍。
很多家長沒有文化,從事的工作也很普通,但這些家長只是無知,卻不傻,家長們很清楚普通人也分三六九等。
即使在今天「職業平等」是政治正確的社會,家長們也會用腳投票,家長們都很清楚,越高等的職業,往往來自越好的大學,而越好的大學,生源更多的來自當地重點高中。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從古到今,要想實現階層跨越,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比房子更稀缺的是優質的教育資源。
我國不同於外國,外國想得到優質教育資源花錢去私立學校買,而中國優質教育資源更多的掌握在政府手裡。
所以回推,掌控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就掌控了房價,進而掌控了未來更多的經濟收入。
秦國李斯說過「人之所處,譬如鼠也,而在所處而」,所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除了自身因素外,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
本來自身條件也不錯,又接受了好的教育,身邊的小夥伴也棒棒噠,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就拿我們廈門來說,只要你考上了廈門一中或者廈門雙十,可以說半隻腳已經踩進985,211了,努力堅持到最後,運氣再扶持一把,就是清華北大浙大,運氣不好就是廈門大學。
如果發揮一般,普通一本大學很穩。就是年段最次的那些學生,讀個本地接近一本線的二本大學完全沒問題,在這種大學,考去大專都是極小概率。
但是我讀的高中屬於廈門二梯隊的松柏中學,我們那一屆進985.211的學生不多,大多數都是去普通二本。
回推過去來看,銜接高中的初中,往往能考去廈門一中雙十的,大多數還就是廈門的那幾所一梯隊的初中,這背後就很能說明關聯了。
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說,他們沒有門路經商,也沒辦法靠資源吃飯,如果對孩子期望比較高,靠譜的出路就是高考。
正因為普通人人生通道的唯一性,導致普通人就只能把寶全壓在學區房上,去拼命一搏。
然而有那麼多普通人都想擠這條上行的獨木橋,競爭很激烈,學區房的競爭就是普通人之間的競爭,導致學區房價格一般是均價的兩倍左右,但學區房面積小,總價其實比普通房子高不太多。
所以「學區房」本質上,是一種對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
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教育體系的不健全,導致中國社會對學歷的過分偏見與追求,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地區之間分布不均衡、戶籍學籍與房產的深度捆綁,加劇了社會對學區房的需求。
同時,這些年城鎮化速度加快,人口集中於城市,使得熱點城市學位緊張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以上這些,是中國學區房出現的根源。
我特地觀察了這些年好幾所最好的學校和最差的學校,發現到放學的時候,接孩子的家長,和家長們對話的內容,有對好壞學校有一個新的概念。
在我家鄉廈門,一梯隊的學校,一半以上的,是全職媽媽在接,或者爸爸開著輛車在遠處馬路上等,而三梯隊至五梯隊的小學和初中,相當比例的孩子是沒人接。
或許這個數據樣本不足,或者太過主觀。
但和一些網友的交流中,發現這樣的情況在各地都有存在。
老胡以前做房地產生意,炒的地塊主要是以學區房為主,和當時的接盤俠家長們聊天往往會問到他們的動機,家長們的回答往往是:
「我孩子能不能讀個好大學我不知道,未來都是未知數,我們只能給他創造我們負擔的起的最優質的環境,畢竟這是可確定因素」
「肯為孩子買學區房的,至少家庭對孩子是重視的,這樣的家庭經濟不算巨富至少也差不到哪去,孩子也需要一個好的圈子,這年頭圈子很重要,我希望他的同學層次好高點」
學區房,學區房,對於很多家庭,看的不完全是優不優秀的升學率,而是看周邊小區價值。
簡單來說,家長們知道孩子大概率是跟什麼樣的家庭出生的孩子一起成長,這些孩子大概率會相對發展的未來更有期許。
以前很多人認為一流學校的學位只是個上學名額,這其實是對學區房最大的誤解。
好學校,匯聚的,不光是一群會考試的孩子,還有一群重視自己孩子發展和希望孩子未來圈子能更好的家長們,這些家長們也可以說是在互相成就。
學區房可能更重要的是,買的是一群和自己有一樣理念的家長,和在此理念家裡成長的小孩……所以買學區房另一種說法是個學習環境 ,是社會一起推動大家小孩一起進步的力量……
那不是窮人省點錢來讓孩子上點補習班,多去幾次東南亞,就能趕超的。
投資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受益不確定。學位房畢竟提供了可衡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容易量化。
相比之下,出國旅行、補習班、線上課的未來收益更不確定。只憑家長的努力,也很難常年堅持。
拋開天分,對小孩學習成績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受教育氛圍」和「是否受到校園暴力」。
牛校相比渣校,受教育氛圍更好,小孩受到校園暴力的機率更低一些,這是一重保險。
另外,因為「學區房」本質上是一種對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所以如果更改資源的分配方式,比如多校劃片(小學單校+初中多校,小學和初中都多校),必定會影響學區房的價值。
事實上,如果取消學區房政策的話,一般家庭其實更與好學校無緣了。
我們不去過分神話學區房,但真的不能低估氛圍的力量。
現有「好學校」之所以能升學率很好,一定與優秀的生源和重視教育的家庭密不可分。
學區房的投資價值
先說結論:有條件一定買!
及時現在出臺的公民同招,其實也和國家開始約束彩禮是一樣的,
以前娶不起老婆的那些男的,不會因為彩禮取消了就娶的到老婆。
以前讀不了重點公辦的學生,也不會因為公民同招就能去讀重點。
好的學區有錢就要買,中國政治大於經濟,經濟是由政府管控的。
房產是不動產,起穩定經濟的作用。
學區房保值,且有價有市,等到孩子高考結束一轉手,也不至於虧得太多,只要學校依然升學率在,學區房可能還會再暴漲一波,孩子讀了高中,轉手一賣,指不定還賺個幾十萬。
而買學區房還有機會上名校,不買學區房上名校的可能性為零的現實問題,也讓學區房從來不愁賣,每個一二線城市,學區房幾乎是全市最好換手的房子。
買學區房也是為數不多能抗通脹的手段,除非遇到改劃片區那真的是倒黴。
學區房易轉手,高流動的特點可以實現資產保值,就算將來政策有變化不增值,但基於房產的屬性,城中心區的房子起碼不會太貶值。
目前的情況是,跌價時最保值,漲價時跑最快
其實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學區房的形成代表階級逐漸固化。
然而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在社會中生存就會存在階級。
學區房的階級意義更大,如果可以負擔的起,我建議提前給孩子準備一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了,這只是建議,有錢人還是送出國更合適,而掙扎在貧困線的家庭,還是把錢用在更需要用的地方,先滿足溫飽吧。
未來也可能真的會公民同招,但等待是有成本的,至少在今天,如果想給孩子更多選擇和保障,學區房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