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比較火,裡面主角顧佳的育兒方式也引起了熱議:為了讓兒子有個更好的教育環境,負債也要搬去名小區,因為小區大部分孩子都是上的旁邊著名的雙語幼兒園。要進入幼兒園,除了昂貴的費用外,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參加中英雙語面試,合格才有機會,最後卻被孩子的叛逆搞砸,咬了面試老師。劇中的育兒情節也是跌宕起伏。
有沒有發現,中國人在孩子教養方式上一直在發生改變,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不管是窮人還是有錢人。我們身邊的例子就是,現在想上好的學校,可以選擇去私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都有,學費一年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好的學校被瘋搶,學區房被炒成天價。就連農村的現狀,現在也是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鎮上好的學校或縣城去上學,有專門的家長接送照顧。10年前沒這麼嚴重啊,20年前好多人都沒聽過這些說法。
80年代以來,中國乃至世界的收入不平等開始逐漸的加劇。基尼係數代表著一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基尼係數越趨近於0,說明這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就越小。而越趨近於1的話,說明這個國家人民的收入差距就越大。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很久沒公布了,有原因說的是中國的城鄉和農村收入統計方式不同,本來收入差距就大,一起統計,基尼係數會更大。中國的收入差距的經濟係數大約在0.45左右,比較高的年份甚至接近0.5(0.4-0.5代表貧富差距已經很大了)。
收入不平等,中國不是有幾億人月收入在1000以下嘛,而城市裡月收入幾萬幾十萬的也大有人在,而普通人想要越階上漲收入,唯一能想到的方式就是讀書就是教育。而結果就是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教育的回報變得越來越大,教育回報率也變得越來越高。就比如拿考上清華北大的大學生來舉例,現在大概只有10%來自農村,而在20世紀90年代,這個比例還是30%,且現狀是這個差距還在逐漸的擴大。又比如現在各省市的高考狀元也大都出自各地區的名校,普通高中能出狀元的機率越來越低,因為好的生源和好的教育資源都在往大城市傾斜。
遙看8 90年代,當時讀書可以分配工作,不同工種之間收入差距也不明顯,所以教育壓力不大,大多數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放任型或者完全不管型,教育方式也就相對放鬆,也不會挑選學區房,老師家長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而隨著社會發展,收入不平等在進一步拉大,在此背景之下,中國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而此時父母大多就開始採用的專斷型教育方式,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關注,發展到了啥都要盯著的地步。國家的主力人群是中產階級,這裡也不是說哪種方式不好,而是要選擇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量力而行,以免發生育兒戰爭,因為育兒戰爭中受損最大的就是中產階級,因為你永遠比不過那些有錢人。
曾經有教育學家通過一個國際性的通用考試來檢測,不同國家、不同教養方式的孩子的考試成績,從而判定哪種教養方式效果更好。結果發現,父母能有效引導孩子的權威型父母最好,其次是要管孩子,但相對放鬆的放任型,然後是一切父母說了算的專斷型,最後是啥也不管,放養孩子的不參與型父母。總之,管著總比不管好,你們自己屬於哪種父母呢?
這裡重點說一下權威型父母。父母需要一定的素質,能給孩子提供價值觀,人生觀,孩子也願意跟父母溝通,對父母認同。其實只要父母願意,稍微學習下,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都可以慢慢地成為權威型父母。
所以如果我們能在孩子0到4歲的時候給予很好的教育灌輸,讓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熱愛學習。至少在這個起跑線上我們沒有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