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女主角說的一句臺詞,從此卻被人們記在心裡的一句話。缺愛的女主角一生都在尋找愛,哪怕被拋棄一次又一次也要為了愛付出所有。
她有過開心笑的時候嗎,從年少時只有做鬼臉才能讓父親開心一笑,從此就像一個小丑一樣,換取父親的關注,對待其他男人也是如此,犧牲自己的一生去想要被愛。可能因為女人天生就有一顆敏感的心,對事情都那麼感性而沒有理智去對待,一輩子都會為情所困,各種親情友情愛情,即使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總會用女人的本性去應對。
原來缺愛太多,這是一種病,名字叫抑鬱
抑鬱的本質是對自己的不認可,是不愛自己的表現。連愛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當然是缺少的。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跟別人一比自己又開始焦慮起來,明明知道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可周圍一切都不會等我,恨不得趕快成長改變。在家裡的寶媽即使做家務照顧孩子,把所有一切都照顧好,可換來的還是一句,這不就是你應該做的,你連這個也做不好嗎?
我就是那個寶媽,我想我也缺愛。當漸漸地開始收起臉上的笑容,朋友問我,你怎麼不笑啊。想想並沒有什麼事讓我去開心,看著鏡中露出皮笑肉不笑的笑容,自己都不願多看一眼,怪不得不會有人喜歡。
生而為人,給你們添麻煩了,抱歉啊。
有時候生病了,自己卻不知道
曾經有個心理學實驗,讓學生看一段視頻,內容為一個寶媽笑嘻嘻面對已經六個月的嬰兒在說話,可很明顯孩子在躲閃母親的眼神。之後教授讓大家判斷分享感受。學生都在說,這個母親當然是健康的,因為她是很開心的樣子在跟孩子講話,即使孩子不會回應,可通過這位母親滿臉的笑容大家都斷定這肯定是幸福的人。但當老師告訴他們答案時,他們一臉不可思議,原來這個母親患有嚴重抑鬱症,她雖然表面是在對孩子絮絮叨叨,可是她就像魔怔的一樣,而是自言自語跟這個孩子表達。
如果是良性溝通,那麼孩子即使年齡再小,也能體會到媽媽對他無條件的愛,可這位母親沒有,她本身就是缺愛的,她已經無法做到健康的傳遞信息,下一步心理狀態也會開始扭曲,孩子躲閃的目光已經表面一切。我們以為得抑鬱的是自己,不會傷害其他人,可如果是心理生病的母親一直這樣照顧孩子,那麼在這樣環境下長大,即使未來有人傷害他,他也要犧牲自己一切感受去迎合對方,沒有愛的便會拼命索要,一輩子都在尋找愛。畢竟幼兒時期,母親對他影響深遠,那麼小的他無處可逃,只能對面前的媽媽言聽計從,忽略自己感覺成為了一輩子的痛。
可生活就要這樣嗎,我們明明還很年輕,就好像活了好幾輩子。不能這樣,我們生命只有一次,病了就吃藥,心病還須心藥醫。不管是找別人傾訴還是跑跳大叫,允許生命中有過這個階段,之後想辦法努力地活下去,不然都對不起生的這場病。
一位知乎網友分享生而為人的正解:「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是想表達「我不想活了」而是在傳達「對不起,我活得如此狼狽,但我還是想努力試著活下去」,無論是不能死還是不想死都是一種向死而生的願望。
人活在世上,要永遠抱有希望,向死而生是讓我們選擇以何種方式生活下去,好好活著才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唯一的責任是發現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本文由福寶媽媽說育兒原創,歡迎關注~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我是福寶媽媽說育兒,兩個寶貝的全職媽媽,關注孩子身心靈健康,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