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東的飲食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廣東的靚湯。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食以湯為先」。這句話不僅能深刻地表達出廣東人酷愛喝湯,也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開始逐漸注重養生。
如果去過廣東你會發現,無論在哪吃飯,煲湯都是一道重要的菜色的,廣東人習慣飯前來一碗養生湯。那麼廣東人為什麼這麼愛喝湯呢?其實和四川人愛吃辣是一個道理,和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
不同於四川人的辛辣,廣式美食以清淡和甜為主。因為廣東位於嶺南地區,氣候炎熱而且潮溼。以前沒有空調的時候,人們經常沒有胃口。
湯就成了他們營養素和水的組合,在飯前吃一口,以補充水分,打開食慾,促進消化和吸收。同時,這也是廣東人喝酒前喝湯的原因,廣東人認為湯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飲食中必須要有湯。
在沒有去過廣東以前,我以為他們只是在普通的湯鍋中煮湯。後來才發現,他們使用厚厚的砂鍋熬製湯品,當食材烹飪完畢後,需要煮四到五個小時,才能品嘗到它。
他們對於湯的食用方式也大不相同。一般來說,我們都更注重湯中的菜餚。我們甚至會吃肉喝湯,或者選擇直接吃肉。但在廣東,主要是喝湯,不吃肉。
他們對於湯的重要性必須高於湯渣。經過幾個小時的緩慢燉煮,湯中所有成分的精華都已經到了湯中,甚至骨頭的精華已經燉出來了。因此,廣式靚湯一般都非常濃稠美味。
今天我們學習一下廣式靚湯系列中比較受廣東人喜愛的一款湯品:猴頭菇煲土雞湯。
猴頭菇,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可食用的蘑菇,它的形狀類似於猴子的頭部,所以取名為猴頭菇。它吃起來甜而香,又富含多種胺基酸,不僅能夠提高免疫力還能美容養顏,是一種很好的珍品。
好食材當然需要做好,不要辜負它帶給我們的美味。而雞肉最好選擇正宗的當地土雞,加點生薑和調味品,煲出來的湯清香可口,讓你愛不釋手。
下面我們看看這道猴頭菇煲土雞湯,究竟是怎麼做的吧!
食材:老母雞,猴頭菇,山藥
輔料:生薑,花雕料酒,紅棗,枸杞,黨參,黃芪,鹽
方法:
第一步:將猴頭菇在熱水中泡發,有空的朋友可以提前一晚將其泡軟。第二天使用起來會更加方便。將老母雞洗淨剁開,也可以讓小販幫忙剁好後拿回來。生薑切成片,紅棗枸杞洗淨後備用。
第二步:將洗淨的雞塊放入加滿清水滴鍋中焯水,加一塊薑片和適量花雕料酒去腥。看到一層浮沫之後就將雞塊撈起來衝水,洗乾淨表面的油脂之後就放進砂鍋裡面。
第三步:在砂鍋中加入沒過雞肉的清水,接著放入猴頭菇,3片生薑,3顆紅棗,1把枸杞,少許的黨參和黃芪。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燉1-2個小時。撈一塊雞肉嘗一下雞肉有沒有煮爛,咬得動的時候加適量的鹽就可以吃了。
小貼士:
1、幹猴頭菇一定要泡透實,泡的時候勤換水,每回需擠幹水分後再泡,可以清除澀味。
2、焯水好的雞肉,在流動的水下多衝洗,可洗掉一部分的油質, 成品才不會很油膩。
3、猴頭菇,土雞的味道本身都很鮮美,調味只需加入鹽,就更加清甜味美了。
美食小課堂:
猴頭菇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材,在明清時期被列為貢品,後宮的貴妃們經常食之提高人體免疫力。猴頭菇有這麼多好處,吃起來更無害。猴頭菇必須在熱水中發泡,否則如果不徹底煮熟會很硬。雖然味道仍然存在,但它失去了它的嫩滑的味道。燉湯的湯鍋應該用質地細膩的砂鍋做成。如今的砂鍋更加時髦精緻。在操作上,做湯其實很簡單,只要原料合理搭配,把原料放進鍋裡,煮沸後,小火就可以慢慢煮熟,只要食材搭配得當了,其他的都是時間的問題,耐心等待就好了。
在換季的時候,身體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比如說感冒啊之類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在早秋的時候進行進補,可以適當的吃一些富有營養又容易消化的湯類的食物,將身體調整到一個好的狀態,。
秋風起,秋燥來襲,要開始注意養生啦。秋風裡,不如給自己煲一碗靚湯,趕走惱人的秋燥吧!
你們學會了嗎?留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