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數量為570萬人,如今幾十個年過去了,高考報名人數翻了一倍。197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報名人數自然是比較高的,在隨後的幾年中,高考報名人數出現大幅度下滑,1984年的時候更是創下了新低,報名人數不足二百萬。學歷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今天和30年前相比,大多數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可以選擇的範圍也更廣了,成績比較好的孩子可以選擇到985高校讀書,成績比較一般的學生可以到專科院校讀書。還有一些藝術類有天賦的學生可以走藝體道路。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了一個問題:30年前的中專學歷,能和如今的本科學歷媲美嗎?
30年前中專學校並不像我們如今理解的那樣,中專學校指的是高中中專。在高考的時候,學生除了可以選擇本科院校之外,還可以選擇到中專讀書。現如今,中專的概念已經變得更加具體化了,可能70或者80後們才知道高中中專這類學校。
當年的中專究竟有多難考呢?以我所在的地區為例,1990年的中專分數將近500分。這個分數線可能要比如今很多省份的二本分數線還要高上幾十分。1990年的本科生畢業人數多達30萬人,當年的錄取人數為60多萬人。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學生考入了專科院校,本科和專科院校加在一起的錄取率也僅僅為22%。所以說,從這一角度來看,1990年的中專學歷足以與如今的本科學歷媲美。
我所在的班級當時一共有52位學生,可是最終考上大學的人數也只有十幾個。在當時覺得考上一所專科院校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曾經的一個同學在專科院校讀的是經濟類專業。畢業之後的他直接被學校分配到了一家國企工作,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底層員工,但是工作了幾年時間之後就已經獲得了高級職稱。
如今很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在畢業之後會感到非常迷茫,今年加上疫情的原因,畢業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為艱巨的就業環境。30年足以發生很多變化,比如30年前很多高中畢業的學生就可以獲得到學校當老師的機會,但是當時由於老師這個職位非常沒有保障,很多人更願意下海經商。如今教師的收入雖然不高,但是在退休之後,享受到的待遇還是比較好的。小編認識的一位老教師退休之後每個月的退休金可以拿到7000元左右,而這位老教師在當年誰也瞧不起教師這個崗位的時候,毅然選擇成為一名老師,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30年前的教育資源非常貧瘠,而且學校的師資力量與硬體設施根本沒辦法和現在相比,而且那時候的人們普遍生活條件艱苦。很多學生每天在學校讀書之後回到家還要幫家裡做農活,根本沒有時間複習功課。就算是老師,在給學生上完課之後也要回家忙著做農活。單單是依靠老師這一份工作是沒辦法維持生計的。而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現在的孩子只需要一心只讀聖賢書就行。白天在學校接受教育,晚上就到家長報的補習班補課。無論在什麼時代,學生所面臨的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30年前,很多學生由於家境問題很多學生交不起學費,即使有能力繼續讀書,但也不得不早早的輟學進入社會打工,他們並沒有選擇是否留在學校讀書的權利。但是如今很多孩子面對家長和老師們主動提供的教育資源,卻絲毫不知道珍惜。
如今的專科學歷似乎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但是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選擇到專科院校讀書要比高中畢業之後直接進入社會工作強很多。進入專科院校讀書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專升本考上本科學校,如果對學歷有進一步要求的學生還可以選擇繼續考研。當然,對於一些實在不願意讀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一直待在學校裡也是一種折磨,男孩子不妨選擇當兵這條路,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品行。
你覺得30年前的高中中專可以和如今的本科院校媲美嗎?你高考那一年考了多少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