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土地面積為1069平方公裡,總人口為33萬。
一、歷史沿革
1、春秋、戰國時靈壽為中山國都城。西漢置縣,屬常山郡,治今靈壽西北故城。
2、西晉徙今治。北周於縣置蒲吾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恆州,義寧元年(617年)置燕州治此。
3、唐武德四年(621年)廢燕州後歷屬井州、恆州、常山郡、鎮州、真定府。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省入行唐縣,八年復置,仍屬真定府。
4、元屬真定路。明屬真定府。清屬正定府。
5、1914年屬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
6、1949年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併入正定縣,1962年復置。1968年屬石家莊地區。1993年劃歸石家莊市。
二、縣名來歷
古代因縣內產靈壽木而得其名。
靈壽木是做手杖的名木。《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 顏師古註:「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
《山海經》載,靈壽木為遠古一種奇樹,似木類竹,長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頂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老者以此杖助步,竟能敏思捷行(靈)、祛病延壽(壽),因名「靈壽木」。
既然靈壽杖往往與皇帝賞賜有關,擁有者自然非富即貴,是手杖的極品。歷代詩人對靈壽杖多有吟詠,東漢李尤有《靈壽杖銘》:「亭亭奇幹,實曰壽靈。甘泉潤根,清露流莖。乃制為杖,扶危定傾。既憑其實,亦貴其名。」曹魏「建安七子」傑出代表王粲《靈壽杖頌》云:「茲杖靈木,以介眉壽。奇幹貞正,不待矯揉。據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裡徑》詩亦記:「紗巾靈壽杖,行樂復相知。」金元劉志淵《踏莎行·靈壽杖》:「靈壽一枝,瘦同鶴脛。肌輕體赤幽人稱。住行坐臥不相離,穿雲過水常隨定。 豁散迷津,指回斜徑。扶危助險通神聖。依時攪撥虎龍爭,尖挑日月乾坤瑩。」
湖南郴州古時也產靈壽木,但唐朝時已絕產。《萬曆郴州志·卷六·山》記:萬歲山,有靈壽木可為杖,唐天寶六年改為靈壽山,因所產也。今靈壽木已絕產矣。」清代《正定府志》靈壽篇,「按縣今無此木,意戰國時有之,因以地名」。
《爾雅·釋木》:「椐,樻」。晉郭璞《爾雅注》:「腫節可以為杖。」晉陸機注云:「節中腫,似扶老,即靈壽是也。今人以為馬鞭及杖。」清郝懿行《爾雅義疏》:「《漢書·孔光傳》云:『賜太師靈壽杖。』孟康註:『扶老杖也』」顯然,將椐木認定為靈壽木的主流說法都是後人的註疏,而今人對靈壽木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難於叫人信服。
靈壽木到底為何木?原產於何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謎團。
三、風景名勝
1、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部深山區,因五座山峰並列聳立,且有各嶽之特點而得名。
2、橫山湖景區。橫山湖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部山區邊緣,是國家大二型水庫,庫容量2.43億立方米,常年水面1.6萬畝,是我省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又一大型山水自然風景區。
3、靈壽傅氏牌坊,又名透雕石牌樓,建於公元1641年(明崇禎14年),為明思宗朱由檢為了表彰當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績,賜封其祖孫三代「三世如其官」而敕建的,故牌坊中間書刻「三世中樞」四字,195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4、幽居寺遺址。幽居寺遺址位於靈壽縣寨頭鄉沙子洞村,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七年,是北齊趙郡王高睿為其亡父、母、兄、妻及自身功德所修。
5、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靈壽縣境內,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資源優勢鮮明,山青、林綠、石奇、水碧、夏涼、秋花、冬雪、冰瀑,以森林生態和地址形態為依託,呈現奇、險、涼、野、幽的原始生態環境。
6、三夢山風景區。位於石家莊靈壽縣岔頭鎮瓦房臺村,景區面積達32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90%,三夢山主峰海拔1248米,樹種以人造油松為主,也是河北省境內一處保存較完好的人造油松林。除此之外,核心景區還有奇寨飛雨寨、112米高大石佛等。
四、著名人物
1、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2、曹彬(931—999),北宋開國名將,字國華,真定靈壽人,以敗契丹、北漢功,任任樞密使。
3、傅永淳:(1586-1667年),字惺涵,號熙宇,明朝官員。歷任山西芮城縣知縣、太僕寺少卿、太常寺卿、兵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
4、傅維鱗:原名維楨,字掌雷,號歉齋。傅永淳之長子。清朝官員。歷任左春坊左中允、山東東昌兵備道、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