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靈壽縣,因古代產靈壽木得名,中山國曾在此建都

2020-12-22 時空大觀

靈壽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土地面積為1069平方公裡,總人口為33萬。

一、歷史沿革

戰國時的中山國國都靈壽

1、春秋、戰國時靈壽為中山國都城。西漢置縣,屬常山郡,治今靈壽西北故城。

2、西晉徙今治。北周於縣置蒲吾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恆州,義寧元年(617年)置燕州治此。

3、唐武德四年(621年)廢燕州後歷屬井州、恆州、常山郡、鎮州、真定府。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省入行唐縣,八年復置,仍屬真定府。

4、元屬真定路。明屬真定府。清屬正定府。

5、1914年屬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

6、1949年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併入正定縣,1962年復置。1968年屬石家莊地區。1993年劃歸石家莊市。

二、縣名來歷

古代因縣內產靈壽木而得其名。

靈壽木是做手杖的名木。《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 顏師古註:「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

《山海經》載,靈壽木為遠古一種奇樹,似木類竹,長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頂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老者以此杖助步,竟能敏思捷行(靈)、祛病延壽(壽),因名「靈壽木」。

既然靈壽杖往往與皇帝賞賜有關,擁有者自然非富即貴,是手杖的極品。歷代詩人對靈壽杖多有吟詠,東漢李尤有《靈壽杖銘》:「亭亭奇幹,實曰壽靈。甘泉潤根,清露流莖。乃制為杖,扶危定傾。既憑其實,亦貴其名。」曹魏「建安七子」傑出代表王粲《靈壽杖頌》云:「茲杖靈木,以介眉壽。奇幹貞正,不待矯揉。據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裡徑》詩亦記:「紗巾靈壽杖,行樂復相知。」金元劉志淵《踏莎行·靈壽杖》:「靈壽一枝,瘦同鶴脛。肌輕體赤幽人稱。住行坐臥不相離,穿雲過水常隨定。 豁散迷津,指回斜徑。扶危助險通神聖。依時攪撥虎龍爭,尖挑日月乾坤瑩。」

湖南郴州古時也產靈壽木,但唐朝時已絕產。《萬曆郴州志·卷六·山》記:萬歲山,有靈壽木可為杖,唐天寶六年改為靈壽山,因所產也。今靈壽木已絕產矣。」清代《正定府志》靈壽篇,「按縣今無此木,意戰國時有之,因以地名」。

《爾雅·釋木》:「椐,樻」。晉郭璞《爾雅注》:「腫節可以為杖。」晉陸機注云:「節中腫,似扶老,即靈壽是也。今人以為馬鞭及杖。」清郝懿行《爾雅義疏》:「《漢書·孔光傳》云:『賜太師靈壽杖。』孟康註:『扶老杖也』」顯然,將椐木認定為靈壽木的主流說法都是後人的註疏,而今人對靈壽木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難於叫人信服。

靈壽木到底為何木?原產於何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謎團。

三、風景名勝

1、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部深山區,因五座山峰並列聳立,且有各嶽之特點而得名。

2、橫山湖景區。橫山湖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部山區邊緣,是國家大二型水庫,庫容量2.43億立方米,常年水面1.6萬畝,是我省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又一大型山水自然風景區。

3、靈壽傅氏牌坊,又名透雕石牌樓,建於公元1641年(明崇禎14年),為明思宗朱由檢為了表彰當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績,賜封其祖孫三代「三世如其官」而敕建的,故牌坊中間書刻「三世中樞」四字,195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4、幽居寺遺址。幽居寺遺址位於靈壽縣寨頭鄉沙子洞村,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七年,是北齊趙郡王高睿為其亡父、母、兄、妻及自身功德所修。

5、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靈壽縣境內,秋山原生態自然風景區資源優勢鮮明,山青、林綠、石奇、水碧、夏涼、秋花、冬雪、冰瀑,以森林生態和地址形態為依託,呈現奇、險、涼、野、幽的原始生態環境。

6、三夢山風景區。位於石家莊靈壽縣岔頭鎮瓦房臺村,景區面積達32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90%,三夢山主峰海拔1248米,樹種以人造油松為主,也是河北省境內一處保存較完好的人造油松林。除此之外,核心景區還有奇寨飛雨寨、112米高大石佛等。

四、著名人物

1、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2、曹彬(931—999),北宋開國名將,字國華,真定靈壽人,以敗契丹、北漢功,任任樞密使。

3、傅永淳:(1586-1667年),字惺涵,號熙宇,明朝官員。歷任山西芮城縣知縣、太僕寺少卿、太常寺卿、兵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

4、傅維鱗:原名維楨,字掌雷,號歉齋。傅永淳之長子。清朝官員。歷任左春坊左中允、山東東昌兵備道、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

相關焦點

  • 戰國狄族中山國都城在哪?河北靈壽故城村?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探尋著它的奧秘,最近靈壽一批文史愛好者指出,雖然上世紀70年代的考古報告稱,中山國都城在平山三汲一帶,但他們有證據證明靈壽故城村才是中山國都城所在地。這就是中山國都城位於靈壽的明證。另外,靈壽故城村附近有城東村、城西村等村落,這些地名都是自古有之,「古人極有可能根據依附都城所在為居住地命名。」對此中山國考古專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應祺回答說,古代的行政區域和現在的地域不盡相同。「中山國的都城是在靈壽,當時的靈壽區域和現在不一樣,而三汲鄉一帶在古代的行政劃分中,很可能屬於靈壽轄區內。故城村處城址雖然不是都城,卻也是中山國的重要城地。
  • 「古中山國」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當時趙國和燕國之間
    中山國,春秋戰國時在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中山國當時在趙國和燕國之間,都城在顧(今河北定州),後遷都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伐燕勝利後不久,中山王去世,內政外交均開始走了下坡路,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 河北靈壽發現古墓群 可供研究中山國時期經濟文化
    河北靈壽發現古墓群可供研究中山國時期經濟文化   2002年12月18日14:53  新華網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8日電(記者 喬雲華)地處華北太行山腳下的河北省靈壽縣近日發現近千座古墓
  • 義薄雲天中山興——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
    趙滅中山後,毀其都城靈壽,以今靈壽縣故城村古城為統治據點(面積1.47平方公裡)。山西高平縣發現趙國的「十六年寧壽令戟」,「寧壽」即「靈壽」。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提到「趙王城」,就是指趙滅中山後的統治據點。漢初在今故城村置靈壽縣,根據河北省文物局2013年的考古勘探結果來看,故城村遺址多為漢代遺存,曹迎春教授此說已無疑義。
  • 劍指蒼穹,探訪實拍神秘古中山國的輝煌與文明
    古中山國,曾劍指蒼穹,它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但它是由狄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因其故城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其勢力範圍在燕南趙北之間(即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與保定市之間,見下圖)它建都於靈壽,那下面咱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中山國,從鮮虞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最終亡國,歷時幾百年,幾乎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在冶鑄、制陶、絲麻、釀酒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水平,通過其都城所在地考古發現的宮殿區、居民區、苑囿等遺址及文物,依稀可判兩千多年前中山國的文明和輝煌。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白狄與中山國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始見於《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春秋前期主要分布於古雍州北部(今陝北一帶)。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說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單獨以部名出現。公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秦桓公《絕秦書》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白狄與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今陝北及陝西洛水流域。
  • 神秘消失的中山國是如何被發現的?考古學家如何證實它就是中山國
    據農民介紹,他是來自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這些珍貴的文物就是在家鄉取土時意外挖掘出來的。隨後考古人員來到了三汲鄉,對這裡進行了勘察一番。在勘察時,考古工作人員聽聞了一位農民非常喜歡收藏石頭,三十年前他曾經挖到一塊帶字的石頭,字體很古怪,不是現代文字,現在這塊石頭還在家裡院子裡待著。
  • 【雅昌帶你看展覽】戰國第八雄 你所不知道的古中山國
    銅孔雀飾∷戰國中期∷長6.2釐米∷高9釐米∷身寬4.2釐米∷羽寬6.5釐米∷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崗北村中山國墓群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出土1對2件,形制大小相同。孔雀銅鑄,中空。孔雀直立於一銅板上,羽毛豐滿,後尾高高翹起,似在開屏。此件與車構件一同出土,應該屬於車上飾件。
  • 【中山文化】中山國文化如何與現代藝術結合,看看專家怎麼說
    本期推出的是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申有順、河北省文化廳藝術處原處長王竹平、河北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劉亞軍、河北365集團董事長於樹中的精彩發言。中山國文化應叫響「古都牌」申有順我是研究古都名城的。我國古代有多少個城市或地區曾經作過古代大統一華夏帝國國都、封建割據和諸侯爭霸時期諸侯國的都城、以及我國邊彊地區少數民族政權所在地呢?
  • 河北省中部一座城市,被譽為「九州咽喉地」,曾是中山國古都
    河北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燕趙大地上譜寫著英雄的篇章,太行山的壯美,正定城的滄桑,保定府的驢肉火燒,總有不同的魅力。在河北省中部,有一座城市名叫定州,這裡是河北省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被譽為「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區」,歷史上曾經是中山國古都,不知道是你家鄉嗎?
  • 尋蹤還看後來人——中山國文獻資料薈萃
    ——《左傳》劉向編《戰國策》西漢張曜曾著《中山記》,此書對先秦西漢各家有關中山國史實的記述,做了詳盡的整理和考訂,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記述中山國歷史的專著。可惜成書不久後便因戰亂散佚,後人只能通過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關對中山地名的考證,略窺一二。
  • 神秘的古中山國風景區
    因其曾是小小的村莊,沒有什麼歷史文化成為人們一直誤解。近年,石家莊市的平山縣三汲鄉挖掘出來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遺址,揭開了塵封兩千餘年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千古之謎。(圖為:平山縣三汲村民牆上標寫著中山國歡迎您的字樣)1974年至1993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進行了艱辛的野外發掘,發現了古中山國的遺址。古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發源於陝西,經山西遷至河北中南部。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中山國立國範圍差不多,一直都是在河北境內,第一次在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第二次在中顧(今河北定州市)第三次在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中山國也叫鮮虞,原因是第一次建國由鮮虞部落的姬翟建立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國人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地建都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定州一帶。武公仿效中原的諸侯國建立國家常備軍隊,及國家管理制度,對中山國進行系統性的治理,中山國開始進入正規化的發展。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公元前457年,晉國滅中山,公元前414年,乘三晉分家無暇他顧之際,中山武公復立,建都於顧(今定洲境內)。武公仿效華夏諸國建立政治軍事制度,中山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408年魏文候發兵滅中山,中山苦撐三年,最終於公元前406年淪為魏國的附庸。
  • 黃帝箕子與周文王,誰是中山國的祖先?
    而一些古代史料裡的記載似乎對此也有一定佐證。比如一些史料記載北狄是黃帝的孫子始均的後裔,這似乎也說明北狄這個族群從一開始就和華夏族群有很密切的關聯。鮮虞部——出自周王室的北狄部落?而具體到後來建立了中山國的鮮虞(yú)部,跟中原的關係似乎就更加密切了。
  • 中山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是華夏後裔,怎麼又不同於戰國七雄?
    而一些古代史料裡的記載似乎對此也有一定佐證。比如一些史料記載北狄是黃帝的孫子始均的後裔,這似乎也說明北狄這個族群從一開始就和華夏族群有很密切的關聯。  鮮虞部——出自周王室的北狄部落?  而具體到後來建立了中山國的鮮虞(yú)部,跟中原的關係似乎就更加密切了。許多史料記載鮮虞部源於北狄的分支白狄,而近代許多學者認為:白狄其實是早期從華夏人群分裂出去的一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