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海報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海報
四月,是一個萬物復甦、百花爭豔的季節。四月,亦是一個充滿情調,戀愛高發的季節。而四月的銀幕,也開始受到明媚春光的薰染,即將上演那些跟青春有關的愛情故事。4月19日上映的《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以下簡稱《大野狼》)與4月26日上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就準備帶著各自「小時代」裡的愛情向觀眾講述屬於他們的「青春」。
小清新VS重口味
一樣的青春 不一樣的年代
每個人都有青春,有人的青春還未萌芽,有人的青春早已遠逝,有人的青春正在進行。青春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自己的定義,或純潔或瘋狂。只是,發生在不同年代的青春,屬於它們的色彩就變得格外鮮明。
《大野狼》上演的是一段發生臺北補習街上90後的甜蜜青春。導演侯季然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南陽街,從一個考試讀書補習街場所,營造成一個浪漫的約會聖地,匠心獨運地加入了一些清新元素:可愛的手繪動畫,真人實拍的停格動畫(Stop Motion),以及最後一幕紙飛機灑滿南陽街街道的視覺奇觀。製作了一段男主角為了向心愛的女主角告白,在13點14分南陽街所有補習班學生一起朝天空射紙飛機的經典浪漫告白的橋段。導演有意抹去了現實中瀰漫於南陽街的悲傷氣味,注入輕快的節奏,讓明亮的追求與羞澀的期待,都有了飛翔的可能。
「這部電影裡,記錄下了我二十歲那年日日流連不去的南陽街風景與心情。而隨著那些浪漫情節,我也在這個故事裡,留下了我對這世界上所有那些被留下的人、被遺忘的人、不知道等待會不會有結果的人,最深最深的祝福。」 說到拍攝這個故事的初衷,導演侯季然如是說。
相比《大野狼》的臺式小清新,趙薇執導的《致青春》可謂是「重口味」的大陸青春追憶。在早前發布的預告片中,大量充斥著殘酷甚至驚悚元素,以懷舊、熱血、傷痛等情緒拉開一幅「青春群像」的畫卷。伴隨節奏感頗強的時鐘嘀嗒聲,配合震撼的視聽畫面,寓意「青春終將逝去」的電影內涵。
對此趙薇表示,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的是改革開放時期大學校園裡某宿舍女生的情感故事,是一部她所經歷的那代人的青春史。編劇李檣說道,「《致青春》是70後共同的感受。」而為了增強這個特殊時期青春的時代感和烙印,電影的時間跨度在原著的基礎上還做出了放大的調整。
正能量VS 致回憶
一樣的愛情 不一樣的成長
青春期的愛戀雖然激情無限但往往漂浮不定,而這些動蕩的青春愛情多半會帶來一些苦澀的經歷,讓年輕的男女們在愛情這條必經之路上學會堅強,勇敢前行。
正如電影《大野狼》談的不是初戀有多美好,而是如何邁向下一次的戀愛。它是一個會讓人忍住眼淚的愛情故事,講述了一個影印店店員阿東(柯震東飾)與補習班助教因漫畫結緣,在考卷上展開愛情追逐的純愛故事。影片以「傷情」開場,「情定」終場,期間靠著一張「我去補習了」字條的尋尋覓覓,讓觀眾體會男主角阿東「眾裡尋她千百度」的痴情。而除了他的尋情記,影片還有夾雜了幾段平凡卻溫暖的愛戀。從「炒飯男」到小羊,他們年紀輕輕,卻已各有刻骨銘心的傷情往事,小兒女的小情歌,雖然像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說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卻沒有那麼悲壯的控訴,幾回委婉清唱,從蛋炒飯到紙飛機,無不在教授如何走出失戀,處處散發著歡樂悅耳的正能量。
導演侯季然還透露,在他寫《大野狼》劇本時,有意設定了喜劇、動畫為這部輕鬆的愛情故事的兩個主要因素。他說,在這條街上補習的人,多數必然經歷過夢想失落或挫折,他希望從幻想、可愛、開心的角度去看所有在這條街上發生的事情,用電影「安慰所有曾經在那邊苦悶的心靈」。
「青春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走過之後都會時不時回過頭去看看。那是人生最燦爛的過程,留給未來很多思考。電影不單單是想描繪出當時的奔放,或者說是一種逝去的追憶,而是一種致敬吧。」與《大野狼》不同的是,《致青春》的導演趙薇則想透過鏡頭,記錄發生在青春歲月裡的激揚愛情,用現實真切的成長故事祭奠那些曾經的美好回憶。
在影片風格上,電影《致青春》延續的是小說的「暖傷青春」,對於這個詞語解讀,有一位網友的說法比較接近:青春裡我們曾愛過的人,無關冷暖,都是青春裡最美好的記憶,印證了無悔的歲月。而最終,我會選擇生命裡最能溫暖我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