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雅號:閒悟玩主;齋號:野逸堂。1963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收藏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收藏家協會鑑定評估委員會委員,四川巴蜀書畫院理事,四川東方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會員。曾任峨眉山電影製片廠幅美術。1982年得吳一峰、岑學恭、趙蘊玉、胡伯祥、何哲生等知名畫家的栽培與指導;1985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1986年與同窗好友在蓉城望江公園成功舉辦四人畫展,開創四川20出頭辦個展之先列。2010年受邀參加中國峨眉山佛教文化,書畫、篆刻藝術展作品《松鷹圖》被峨眉山大佛禪院永久收藏。唐義擅長寫意花鳥、山水、人物等。經數年潛心探索,其畫風自成一體,創新意識敏銳,唐義作畫追求簡、純、疏、松,具備了真情和趣味,其繪畫語言既彰顯時代氣息,又流露出東方文化的神秘底蘊,可謂「現代其外,傳統其中」。他借筆墨傳情,對形象語言只是意到而已,給人充分的遐想空間,而把全部功力用到一種空境中,線條乾淨流暢,極富樂感,色彩明快、靚麗,意境清新、舒展,充分體現了當代人對自然,質撲、陽光、和諧生活的美好憧憬,被視為當代國畫藝術新動力之一。唐義早期作品先後發表在《四川工人曰報》《改革時報》《四川經濟日報》《成都晚報》《中國藏周刋》《收藏人物》《畫說天下》《讀城》《文殊坊》等刊物上。2006年中國民族美術出版社發行中國當代美術家系列叢書《國畫家唐義》。
中國畫起源於華夏遠古,潘天濤在《聽天閣畫談》中言:「吾國繪畫亦先有刀畫,而後有筆畫,其發展之情況,大體與文字相同」,這與石崖巖刻畫和甲骨象形文字密切相關,黃帝時代就繪有《五嶽真形圖》,故有書畫同源之說。直至漢代,許多民俗故事的生活場景被刻繪成了畫像磚,並被世人譽之為「敦煌前的敦煌藝術」,古補而簡約、大美而生動,它集傳統建築裝飾和繪畫雕塑工藝於一體,具有極大的美學價值。
為了把對美的獨特感受形之於筆墨,唐義先生長期致力於對漢風古韻的國畫創作,他大力研究並借鑑漢代畫像磚的構成表現,另闢蹊徑地開創出一種有著自然之美和恬淡古韻的蜀人漁耕繪畫圖式,此畫境風格清奇、古意芳菲、線律近人,在賞心悅目際就有桃源詩意流淌於畫幅間,正如石壺所言:畫貴有自我!僅此,他已從摹古進而到了自我。
唐義1963年出生於成都,人稱:閒悟玩主,齋號:野逸堂,青年時期的川籍國畫大師吳一峰、芩學恭、趙蘊玉等先生的悉心指導,尤擅漢風古意山水與荷韻詩景花鳥,其作品歌以詠志、自然流芳併線韻陶然,把「桃花源」式的農耕漁獵場景描繪成對天人合一詩景生活的無限嚮往,實為大隱於野的高士畫風。他曾任峨眉電影製片廠專職美術師,參與了《海盜的女兒》《卓文君》《辛棄疾的故事》《商賈將軍》等多部電影、戲劇及電視劇的美術設計,其畫作也被多家媒體相繼刊載並報導。
《惠風和暢》
碧映方塘岸,香浮華蓋池;
禪姿花獨清,荷氣夢回時。
觀荷意寫畫,畫韻滿時馨風揚,無論古人今人似若都可以盡取神暢,並跨越時空匯入畫中,如夢如煙如幻如詩,如往事紛紛且感念不斷!2019年7月16日讀畫有感
唐義先生在談及創作時很感慨:「傳統需要繼承,但筆墨當隨時代,一定要走出古人並在繼承中創新和發展,先從有法到無法,而後法無定法,如其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前些年,他偶到一個邊遠小鎮,看見了滿池清碧的荷塘,田田碧影無垠、婷婷丰姿卓絕、依依連綿馨風,一如古詩意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此人間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而後荷塘清趣系列又成為他筆下的又一生動題材了。他畫的荷花不拘一格,墨彩於飄逸中十分靈動,線感流暢到潤色清心,然其畫意卻不染一塵,畫風幾近芳馨!
唐義先生追求那種純簡疏韻的詩畫品味,其繪畫語言既體現出時代氣息又有東方情調,從傳統中來,到當代中去,他對線與色的語言把握可謂得心應手,並傾其心力去表現畫感上的空靈,其線條乾淨神暢、其畫境氣韻生動、其色彩明快靚麗、其音律自然清新,無論是漢磚古韻還是荷塘麗影,其畫作都充分體現出當代人對人文自然與和美生活的詩意憧憬,這無疑是中國畫發展方向上的又一道新風。(責任編輯:王清琪)
作者介紹:箏(曾策),美術評論家兼藝術品策劃推廣人,1964年生於四川成都,為《文旅鑑藏》雜誌主編、四川省古玩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隕石協會名譽會長、四川文學藝術院副院長……先後做過報社記者、電視臺製片人、公司法人、營銷策劃人,知曉傳媒運作及商企文化,正從事產品文創、商會協調、藝玩鑑藏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