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養的雞娃,咋就抑鬱了?」看看杭州一中產家庭孩子的一天

2021-02-21 育兒生活小課堂

文/小貝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凡事走向都和利益有關,為了讓剛接觸世界不久的孩子,將來能快速適應,且能在利益世界中在拔得頭籌,成為少數上流社會的人,父母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競爭的核心實力。

給孩子打雞血,不斷讓孩子學習,去拼搏去奮鬥,父母望子成龍盤女成風的行為下下教育出來的孩子被稱為「雞娃」。

「雞娃」是一個雙向極端的詞,一方面它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無限期望和負責任;另一方面它代表著孩子承受不符合年齡的巨大壓力,唯一的童年都被學習、拼搏、向上佔據了,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孩童的玩鬧。

那麼雙重極端下,是正向戰勝反向還是反向壓倒正向呢?通過一個實例來一探究竟吧。

杭州一中產家庭「雞娃」的一天

在一檔綜藝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出現了一個杭州中產家庭,雖然杭州跟北上廣深來比,不算是一線城市,但近些年來發展的非常不錯,電商產業的崛起,讓杭州成為科技發展的龍頭城市,城市快速發展,也湧現出了不少力爭培養「雞娃」的父母。

節目中6歲女孩甜心,從早上8點就開始做數學題,期間媽媽不不停地在女兒旁邊打轉,時不時諷刺兩句「這題目都做不出來?你坐姿有問題、快點,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走了」,一天小甜心就在媽媽不斷的「雞」下開始了。

之後小甜心輾轉在各個興趣班之間,有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舞蹈等等,預估總有有10個,可以看到無論在上哪個興趣班,甜心的興趣都不高,往往在其他小朋友興高採烈跟老師互動的時候,她也只是呆若木雞的一言不發。

奔波了一天好不容易停下來跟爸爸玩樂高,但目的卻還不是玩,而是培養專注力,爸爸把甜心好不容易拼好的樂高拆掉,告訴孩子是不小心碰掉的,這時孩子傷心的眼神讓節目嘉賓直呼受不了,但父母卻不以為然。

在一個樹洞環節中,甜心管媽媽叫假媽媽,還說真媽媽丟了,覺得爸爸媽媽是不好的人。

分析:

節目中,杭州父母認為孩子學什麼都不上心,是缺少專注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孩子是情緒出了問題,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滿臉都是悶悶不樂,這就是抑鬱症的前兆—內驅力消失。

父母一心培養雞娃,殊不知已經讓孩子產生了眼中的壞情緒,近年來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學習成績優異,平時懂事聽話的孩子,卻莫名換上了抑鬱症,父母也很不理解,「我努力培養的雞娃,怎麼就抑鬱了呢?」

筆者想說: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和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否考慮孩子能不能接受得了呢?

雞娃盛行,社會上各種輔導班泛濫,父母少給孩子報一種都感覺愧對於孩子,但你看哪個畫家、舞蹈家、音樂家是通過篩選發現天賦的?都是發現天賦後加以專門的培養,最後才能「精」,補課班也是如此,在精不在多。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3種興趣班不要給孩子報

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魚龍混雜,也讓家長眼花繚亂,而有些輔導班資質不全,上課的老師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就敢開班教學,比如說「速度班」「心算班」,筆者認為這些開班人都是在偷換概念,他們不一定有嚴格的開班資質,而且學了也用不上,完全是在浪費學生的學習耐性。

孩子的學習專注度是有限的,如果在課外輔導班學了,到了學校老師又講一遍,很難再聽下去,而上課才應該是正經學習知識的時間,花著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重複的內容,不是得不償失嗎?所以學校教的內容不要提前讓孩子去學,反倒是不如等到學不會那天,再想辦法好輔導班重新學一遍,效果會更好。

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你上10個輔導班,不如別人上一個,父母努力培養雞娃有時候只不過是在自我感動,對孩子成長沒有任何幫助,所以興趣班不在多在精,只選擇讓孩子感興趣的,不要強求。

總結:

大數據表明,「雞娃」到了高中比正常孩子更容易抑鬱,他們從小被父母規劃好路線,到了真正擁有自己思想的時候,發現一切都無法改變了,然後對生活失去興趣,壞情緒隨之而來。

看了上述杭州中產家庭孩子的一天,生活在996工作制的成年人都感覺到喘不過來氣,更何況是一個孩子,父母仍在打雞血,孩子眼裡卻沒了光。

你對「雞娃」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專注教育那些事!每天分享小、初、高、大學生的日常,解讀教育中遇到的點滴瑣事,如果你也對教育那些事感興趣,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喜歡研究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教育的秘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產雞娃「潛規則」:學遊泳、鋼琴會被鄙視?
    我也注意到,中產家庭似乎是最容易感到教育焦慮的階級。當看到別人家的小孩騎馬,射箭登上國際舞臺。自己的小孩只能坐在臺下鼓掌。中產媽媽們雖然會跟著誇讚說:「你們家孩子真優秀!」但緊接著只會陷入深深的焦慮當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中國家長的名言,或許也正是中產媽媽們焦慮的源頭。
  • 中產家庭養孩子有多費錢?看看他們送的兒童節禮物
    養孩子難,成了他們討論最多的內容。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套100平方左右的房子,一輛十萬以上的車,一家人年收入超過20萬以上,那就可以算是中產家庭了。可即使是這樣的中產家庭,在面對撫養孩子的花費上,也是會深吸一口。有人說:孩子=碎鈔機,也有人將孩子戲稱為:四腳吞金獸。
  • 媽媽帶娃會抑鬱?學學這個韓國媽媽帶娃,心態好根本沒時間崩潰
    看看這一臉蒙圈的寶寶加上這個鬼馬表情的媽媽,你還覺得帶娃這件事有抑鬱這個詞嗎?這是個韓國媽媽帶娃日常,跳舞、遊泳、逛街、嗨皮,哪一個都沒落下。還時不時跟寶寶玩一把角色轉換,以孩子的鏡頭記錄媽媽跟寶貝的日常。鬼馬中帶著崩潰,抑鬱中帶著無奈,這寶寶雖然讓媽媽很累,好在媽媽的狀態很好,一直滿格在線。
  • 暑假老人帶娃,杭州媽媽很是焦慮:我培養的好習慣都要沒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對爸媽來說,暑假裡最大的挑戰,就是「誰來帶娃」。絕大多數爸媽白天要上班,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帶,而老人在家帶娃,又衍生出新問題——暑假過半,杭州有位媽媽發現假期裡讓老人帶娃,平時給孩子培養的好習慣都要沒了,因此很是焦慮。
  • 新潮育兒鄙視鏈:雞娃,牛娃,普娃?網友:雞娃已成流行病
    真的是沒有想到,養娃的道路上面也有鄙視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孩子家長之間的競爭。最近就有一個新潮育兒鄙視鏈的出現,雞娃,渣娃,普娃,牛蛙,素雞,這種新的育兒鄙視鏈已經開始慢慢滲入到家長圈了,快到看看自己家的娃娃屬於哪種吧?
  • 雞娃老母親消費圖鑑:你沒有見識過的雞娃世界
    你雞娃,我雞娃,如今有誰不雞娃?那那個人大概率焦慮的不得了。 雞娃要靠什麼雞?錢啊。不管是不是中產,面對娃,只要一開始雞那就分分鐘挖出了整個家庭的金錢潛力,不花不知道一花嚇一跳,原來雞娃老母親人人中產。
  • 20萬給孩子報班物理僅考2分,課外班是雞娃家長韭菜收割機嗎?
    而假期結束以後,如何在更有限的課外時間「雞娃」,也成為當今家長和孩子的「必修課」了。如何科學理性對待課外班和孩子的未來,已經成為了當下媽媽們需要新學習的一個課題。課外班,中產家庭的鄙視鏈和軍備競賽什麼是中產?
  • 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鄙視鏈
    周一鋼琴、周二奧數、周三圍棋、周四英語、周五書法、周六畫畫……只有周日一天自由活動。普通人睜大雙眼:這媽瘋了吧?孩子太累了。中產爸媽搖搖頭: 學得太基礎了,不行不行。「課外輔導班不是在培養你的孩子,就是在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所有家長都不願意孩子在競爭中落後,仿佛教育就是一場遊戲,氪金才有勝算。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在海澱黃莊騎電動車戴防曬帽+冰袖的中年婦女,不開家裡ABB的唯一原因就是怕堵車。時間就是金錢,600塊錢一小時的課,誰都耽誤不起。
  • 「反碎鈔式」雞娃了解一下!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英華蘭DrBing(ID:HiDrBing),英華蘭知性逗比德國兒童教育學者,精通英法德三語,遊走生活於多個國家和文化,通過對無數孩子和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孩子生命軌跡的思考
  • 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
    前兩天,校外君看到不少帶娃黨都是討論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因為升學擇校競爭的激烈,總有人想著走捷徑,那麼越冷門、越砸錢,肯定越高貴!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空口說沒意思薩克斯>架子鼓>鋼琴……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
  • 那些 沒被「雞」過的娃,如今怎樣了?
    原本是一小戳城市中產父母「雞」娃,但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將這種焦慮感無限放大,「傳染」和「下沉」到更多家長群體。 全民「雞」娃時代,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每一個家長都在「雞」娃。你不「雞」,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多少雞娃的父母,是因為「逼孩子總比逼自己容易」
    大家好,我是黃豆媽,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呀~關於雞娃的相關話題,在媽媽群裡永遠佔據top1,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雞娃一定要,但比起孩子讀過多少本書,做過多少習題,怎樣讓孩子更有興趣地去學,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才是目的。那種強壓式填鴨式的雞娃,還不如不雞,快樂雞娃才是王道。
  • 雞娃不如雞自己,你努力的樣子,孩子都看得見
    每當輔導孩子寫作業,她也是氣得直跺腳。網上很多人都說輔導孩子作業不好,咱也不知道人家是有獨特的教育方法,還是只是認為輔導孩子作業不好。而我,只想說,當你看見孩子考試成績差,跟不上學習進度時,感覺更不好。貳我家大寶夏天,今年剛上幼兒園中班,離上小學還有段時間。
  • 力用錯方向自然南轅北轍:您知道雞娃雞的到底是啥嗎?
    回頭看看共同經歷的K12旅程,才能獲得珍貴的體會,當時就只顧「身在此山中了」。今天女兒已經大一,依然逃不過數學的「虐待」。我們一點也不後悔在巨人和高思虐過的數學課,但是非常後悔的是,年幼無知的我們當年滿腦子是培養奧數牛蛙的理想,卻完全不懂重點在哪裡,完全推娃推錯了地方。
  • 中產家庭不敢生,一般家庭可勁生,生育「兩極分化」是咋造成的
    (文|歪媽)在2020年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恐怕沒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雖然大家收入不同,家底不同,養孩子的具體花銷也不一樣,但不管南方北方、中產小康、男寶還是女寶,所有寶媽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孩子,是當代小家庭的第一吞金獸。
  • 【小鑰匙】全民雞娃時代,別讓你的孩子捲入這場「內卷」戰爭
    不過還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親操心就能自雞,五歲考 K 六歲考 P,原版娃就是不一樣。」這段充斥著雞、牛、蛙的對話,不是農場日記,而是一位海澱媽媽的「凡爾賽」發言。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雞娃,不是得雞胸的娃,意思是給自己的孩子打雞血她們總結出了種種雞娃大法,比如,如何在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的情況下做選擇,如何在自己英語不行的情況下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如何讓雞娃變得更好玩,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閱讀、寫作、數學思維、英語路線、時間管理等等。
  • 養娃,先把孩子培養成專才?還是通才?
    普娃家長的普遍憂傷,精力、金錢、時間都有限。工作之餘的閒暇,95%給了娃,剩下還要體貼老公、孝順父母公公婆婆,做家務,獨生女老母親都是時間管理大師麼?養娃,先把孩子培養成專才?還是通才?這是老母親中學時代辯論賽的熱門話題。養娃4年+,雞娃近3年,最近又開始思考專才 or 通才。
  • 一線城市雞娃家庭,孩子真的很牛嗎?
    娃總會問去哪裡吧?這時候大人指一下站牌娃是不是順帶著把漢字也了解了?馬路邊店鋪名字標識等等娃肯定也有印象吧?娃最愛吃哪家店的哪個菜?菜譜給娃看看唄,愛去哪個公園溜達?名字給娃指指嘛….所以,家長們以為平日裡的「隨口一說」,孩子就學不到嗎?不是的。父母及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娃都會記在心裡。尤其大人說的新鮮事,孩子的小腦瓜都很靈!多重複幾次比你記得還牢!
  • 用焦慮雞出來的娃都送到北大精神科了,我們到底該培養怎樣的孩子?
    歲末年初,兩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一篇《一位中產爸爸的怒吼:沒人告訴家長,教育是用來社會分層的!》,一篇《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兩篇文章所指,都是當下的教育。之所以被瘋轉,也恰好表明文章說到了家長們的痛點。我們究竟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現在孩子們所接受到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距離我們的期望到底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