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貝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凡事走向都和利益有關,為了讓剛接觸世界不久的孩子,將來能快速適應,且能在利益世界中在拔得頭籌,成為少數上流社會的人,父母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競爭的核心實力。
給孩子打雞血,不斷讓孩子學習,去拼搏去奮鬥,父母望子成龍盤女成風的行為下下教育出來的孩子被稱為「雞娃」。
「雞娃」是一個雙向極端的詞,一方面它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無限期望和負責任;另一方面它代表著孩子承受不符合年齡的巨大壓力,唯一的童年都被學習、拼搏、向上佔據了,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孩童的玩鬧。
那麼雙重極端下,是正向戰勝反向還是反向壓倒正向呢?通過一個實例來一探究竟吧。
杭州一中產家庭「雞娃」的一天在一檔綜藝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出現了一個杭州中產家庭,雖然杭州跟北上廣深來比,不算是一線城市,但近些年來發展的非常不錯,電商產業的崛起,讓杭州成為科技發展的龍頭城市,城市快速發展,也湧現出了不少力爭培養「雞娃」的父母。
節目中6歲女孩甜心,從早上8點就開始做數學題,期間媽媽不不停地在女兒旁邊打轉,時不時諷刺兩句「這題目都做不出來?你坐姿有問題、快點,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走了」,一天小甜心就在媽媽不斷的「雞」下開始了。
之後小甜心輾轉在各個興趣班之間,有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舞蹈等等,預估總有有10個,可以看到無論在上哪個興趣班,甜心的興趣都不高,往往在其他小朋友興高採烈跟老師互動的時候,她也只是呆若木雞的一言不發。
奔波了一天好不容易停下來跟爸爸玩樂高,但目的卻還不是玩,而是培養專注力,爸爸把甜心好不容易拼好的樂高拆掉,告訴孩子是不小心碰掉的,這時孩子傷心的眼神讓節目嘉賓直呼受不了,但父母卻不以為然。
在一個樹洞環節中,甜心管媽媽叫假媽媽,還說真媽媽丟了,覺得爸爸媽媽是不好的人。
分析:
節目中,杭州父母認為孩子學什麼都不上心,是缺少專注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孩子是情緒出了問題,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滿臉都是悶悶不樂,這就是抑鬱症的前兆—內驅力消失。
父母一心培養雞娃,殊不知已經讓孩子產生了眼中的壞情緒,近年來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學習成績優異,平時懂事聽話的孩子,卻莫名換上了抑鬱症,父母也很不理解,「我努力培養的雞娃,怎麼就抑鬱了呢?」
筆者想說: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和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否考慮孩子能不能接受得了呢?
雞娃盛行,社會上各種輔導班泛濫,父母少給孩子報一種都感覺愧對於孩子,但你看哪個畫家、舞蹈家、音樂家是通過篩選發現天賦的?都是發現天賦後加以專門的培養,最後才能「精」,補課班也是如此,在精不在多。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3種興趣班不要給孩子報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魚龍混雜,也讓家長眼花繚亂,而有些輔導班資質不全,上課的老師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就敢開班教學,比如說「速度班」「心算班」,筆者認為這些開班人都是在偷換概念,他們不一定有嚴格的開班資質,而且學了也用不上,完全是在浪費學生的學習耐性。
孩子的學習專注度是有限的,如果在課外輔導班學了,到了學校老師又講一遍,很難再聽下去,而上課才應該是正經學習知識的時間,花著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重複的內容,不是得不償失嗎?所以學校教的內容不要提前讓孩子去學,反倒是不如等到學不會那天,再想辦法好輔導班重新學一遍,效果會更好。
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你上10個輔導班,不如別人上一個,父母努力培養雞娃有時候只不過是在自我感動,對孩子成長沒有任何幫助,所以興趣班不在多在精,只選擇讓孩子感興趣的,不要強求。
總結:
大數據表明,「雞娃」到了高中比正常孩子更容易抑鬱,他們從小被父母規劃好路線,到了真正擁有自己思想的時候,發現一切都無法改變了,然後對生活失去興趣,壞情緒隨之而來。
看了上述杭州中產家庭孩子的一天,生活在996工作制的成年人都感覺到喘不過來氣,更何況是一個孩子,父母仍在打雞血,孩子眼裡卻沒了光。
你對「雞娃」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專注教育那些事!每天分享小、初、高、大學生的日常,解讀教育中遇到的點滴瑣事,如果你也對教育那些事感興趣,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喜歡研究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教育的秘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