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秘檔22兩任蜀王筆下的錦城十景(六)墨池懷古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墨池懷古
作者:朱申鑿
半畝方塘湛碧天,子云遺蹟尚依然。
反騷敏捷多為賦,比易精微更草玄。
背漢豈能希往聖,美新因此玷先賢。
問奇載酒成何事,投閣危身亦可憐。
墨池懷古
作者:朱讓栩
玄亭咫尺錦城邊,揚子遺蹤幾歲年。
篆刻雕蟲有科斗,含章詞賦見漪漣。
鴻都富貴煙雲過,天祿聲名日月懸。
更喜榜書存海嶽,高山不盡仰先賢。
李白洗墨池。
草玄大啟天人奧,池色猶關翰墨場
揚雄曾在成都城區住過一段時間,天天寫啊寫啊,寫完就在家旁邊的水池裡洗筆硯。
揚雄後來出名了,這個水池跟著沾了光,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墨池(洗墨池),並成為一個蘊含深厚文化的歷史符號。
墨池,本義是洗筆硯的池子。筆墨紙硯,這是古人寫字必備的「文房四寶」。
現在筆的種類多,隨手拿起就寫,沒油墨了,要麼換筆芯,要麼扔掉。但古人寫字過場多,毛筆寫完字要洗筆,還要洗硯盤。
大凡讀書人,不管是蒙童還是高官,不管是寒窗苦讀的學子還是金榜題名的進士,一輩子洗筆硯的次數多了去,而且在某個地方比如水池洗筆硯的可能性也很大,為何只有少數人洗硯盤的水池能得以沾光成為歷史遺蹟?
這就是名人效應。縱觀歷史,名人遊玩過的地方、留下墨寶的地方、居住過的地方等,都會成為後世仰望的遺蹟。
說得庸俗一點,為何名人解手的廁所沒有成為遺蹟,而洗硯盤的水池卻能享有殊榮?
在古代,文化崇尚是一種風氣,廁所不能承載文化,洗硯盤的水池卻能承載文化。由此衍生出一種特別的文化——墨池文化。
墨池文化不僅體現在揚雄的墨池,歷史上還有諸多名人留下的墨池遺蹟。
被尊為草聖的東漢書法家張芝,出身官宦世家,卻無紈絝之氣,自幼勤奮好學,潛心研究書法。
張芝的父親,官至大司農,看到張芝如此醉心於書法,叫人在河邊給張芝兄弟修建石桌、石凳、水池,讓他們習文練字。
張芝喜好草書,兄弟倆以帛為紙,寫完後又漂洗再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池的水都變了黑,後世把這水池稱作張芝墨池。
紀念王羲之的墨池。
王羲之在《番書論》中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弗及也。」
稱讚張芝的王羲之,也有墨池遺蹟留存後世,而且還不止一處。
浙江溫州市城區有條小巷叫墨池坊,據說是王羲之在任永嘉郡太守時,經常在這裡練字,並在這裡的一個水池洗筆硯,久而久之,水池變成了墨池。
北宋書法家米芾又在水池邊大書「墨池」二字,使得這個墨池聲名大振。
明朝宣德10年(1435)的狀元、今溫州市甌海區人周旋在《詠墨池詩》中寫道:「何以清池喚墨池,昔年臨池有羲之。」
在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也有一個王羲之的墨池遺蹟。
北宋慶曆8年(1048)九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因仰慕王羲之的盛名,專程到臨川憑弔墨池,並寫下了著名的散文《墨池記》。
曾鞏在《墨池記》寫道:「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家四川江油市青蓮鎮,也有墨池遺蹟。但這個洗墨池有點特別,不是水池,是一口井。
當地傳說,李白兄妹年少讀書習字,經常到這裡洗筆墨硯具。時間長了,井水看起來是黑的,但打上來一看卻明淨無色。
唐朝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聖手的懷素,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的綠天庵出家修行和練字。
綠天庵旁邊有一個水池,是懷素洗筆硯的地方,也被後人稱為墨池,成為懷素留下的遺蹟之一。
此外,歷史上還有東晉名將陶侃在安徽樅陽縣留下的墨池、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浙江新昌縣的洗墨池、北宋翰林學士羅孟郊在廣東興寧市墨池寺的墨池等遺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