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來的?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應該慎重回答

2020-12-20 騰訊網

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聽孩子問起過。

有的家長,只是尷尬一笑,不做回應,或者說一句你長大之後自然就明白了之類的話敷衍。有的家長,則會用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這類的理由,來打發孩子。

不過,不管父母如何回答,相信在孩子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父母,總還是會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不是恰當。甚至有一些思想過於保守的父母,還會覺得孩子詢問這種問題,是早熟甚至不健康的表現。

實際上,父母大可不必如此。

孩子好奇自己從何而來,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頭腦充分發育的一個標誌,也是孩子性意識產生的一個開始。孩子的這個問題,和當今人類探索我們的祖先從何而來,我們究竟是怎麼從猿猴進化成人類的相比,兩者之間,並無本質上的差別。

探尋自己從何而來,更是孩子開始產生探索世界的強烈欲望的標誌。

那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回答,才最為妥當呢?

首先,家長應該以科學的眼光,正確面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是直接告訴孩子,告訴孩子是由媽媽生的。如果孩子繼續追問,家長則可用植物來進行類比,儘量淺顯的給孩子解釋。

「你是媽媽生的啊。在媽媽肚子裡,有一個小宮殿。最開始的時候,你就像一顆種子。被媽媽放到肚子裡的宮殿以後,開始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個小寶寶。然後,有一天你不想在宮殿裡生活了,告訴媽媽想到外面來。這個時候,媽媽就把你生出來了。」

類似這樣的回答,不但能夠解釋孩子的出生,還能夠大致形容出人的發育過程。用植物的形象來類比,孩子也能輕易理解這個概念。

相反,如果家長覺得過於難以啟齒,用各種理由搪塞過去,反倒會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在父母這裡無法得到答案,就會轉移去尋求其他途徑。

如今網絡世界非常發達,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反倒容易建立起不正確的觀念。而且這些東西,也很容易導致兒童性早熟,產生不正確的性心理。

另外,家長在進行性教育的同時,也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簡單來說,就是什麼年齡說什麼話。

在孩子3—5歲之前,如果孩子問起了這類問題,簡單回答是媽媽生出來的就好。至於再深入的,如果孩子不追問,家長可以不說。只需要讓孩子有一個懵懂的概念,知道自己是媽媽生的,就足夠了。

等到孩子成長到7—12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性意識開始覺醒,對人的出生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用植物或者動物,來給孩子進行類比,建立較為清晰的生理知識。

到了孩子12歲以後,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給孩子普及完整的生理知識了。往往在這個時候,學校也會開設類似的相關課程。家長在普及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側重於生物學角度。詳細闡述關於細胞的生長和發育,告訴孩子受精卵是如何通過有絲分裂,形成囊胚,繼而形成桑椹胚。如何由細胞擴展成組織,繼而形成器官,組成完整的嬰兒。

從純粹的生物學上來解釋這個問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感覺,覺得這是一種科學。有了這種觀念後,孩子便會以一種科學的態度,來看待生命的誕生了。

相關焦點

  • 「月亮為什麼跟著我走?」面對孩子的求知慾,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月亮為什麼跟著我走?」和孩子夜晚散步的時候,孩子冷不丁地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小林快速搜尋了自己腦內的知識,發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但不想隨便找個說法來糊弄孩子。於是,小林誠實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我們回家看書一起找答案好不好?」
  • 學會這四招,讓孩子保持求知慾,以後肯定有出息
    文/北媽媽育兒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總是會對身邊事物充滿了好奇,每天從早到晚的提出各種光怪陸離的問題。讓家長們覺得好笑的同時,也不免有些頭大,實在不知如何回答。眾所周知,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密切相關,而求知慾又是孩子能否自主學習的關鍵,這也就導致家長不得不重視求知慾的相關問題了。
  • 孩子問「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媽媽這種回答,充滿幽默又有科學性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媽媽你能不能告訴我,我是從哪兒來的啊?」面對孩子的好奇,有些家長也只能騙孩子說「我是在垃圾桶旁邊裡撿到的你」,「你是當時充話費送的。」「你是天使送給媽媽的。」然而接下來的這一位母親在面對孩子的疑問時,所做了回答是要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要學習的。「媽媽,你能不能告訴我,我是哪裡來的?」「寶寶是從媽媽肚子裡面出來的。」「為什麼我會在媽媽的肚子裡面?」
  • 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多提問!4多4少,讓孩子好奇心爆棚
    好奇能促使孩子去探索豐富多彩的世界,激起孩子的求知慾,調動起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但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呢?文|盧丹丹(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編輯|劉志清 插畫|李麗好奇心是興趣的起源,是創造力的開始。
  • 好奇心不是孩子「犯錯」的藉口,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你做對了嗎?
    王先生被問的啞口無言,實在不知該怎麼和女兒解釋,只好擺出嚴厲的樣子:「你要看動畫片就專心看,不想看就去練琴。」相信這一幕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孩子的好奇心發作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很多時候都只能敷衍過去或者繞開話題。事實上,這種方式反而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變成了孩子犯錯的推手。
  • 「等你長大就懂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還在避而不談?
    導讀:「等你長大就懂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還在避而不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等你長大就懂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還在避而不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通向成功的鑰匙,需要好好保護
    很多寶寶從兩三歲開始就進入了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年齡段,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件好事,這說明他們願意學習和了解世間萬物。 但是並不是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求知慾時都能有很好的表現,其中部分家長甚至還會錯誤應對孩子的求知慾,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 激發孩子求知慾:孩子惹事不一定是壞事,家長應該辯證地看問題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孩子求知慾旺盛的體現,說明孩子有一種追求事物真相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有好奇心才有追求知識的願望,應該給予這樣的孩子好的評價。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來看,惹事行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斷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如果家長採取限制、訓斥甚至打罵等粗暴態度,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壓抑。由此,孩子可能變得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甚至形成消極的性格。
  • 一定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一會說話,便會經常向大人提出各種問題。如「月亮為什麼總跟著我走?」「玻璃窗上為什麼有一層冰?」「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呀?」等等,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的叫大人也很難回答,或是回答了孩子也理解不了。如何對待孩子這些問題,是年輕父母正確教育子女應學會的重要課題。經常見到一些家長被問煩了或問住了,一拉麵孔斥責孩子說:「就你問題多,等以後長大了就知道了!」一棍子悶了回去。
  • 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晨晨的爸爸上了一天班,身心有點疲憊,剛開始還三言兩語打發了他,但他對回答不滿意又繼續提問,爸爸有些不耐煩了,就說:「我也不知道」,晨晨又問:「爸爸,你為什麼不知道?」爸爸聽到這句話,心火噌噌噌往上冒,當時就火了:「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別煩我,一邊玩去。」晨晨聽了,臉一白,怏怏地離開了。
  •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家長的四個回答讓孩子崩潰,孩子:扎心了
    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被孩子問到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都是十分好奇的,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真的就會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關於他們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們從小就會格外的好奇。但是這個問題呢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一個複雜的過程。
  • 【每日問答】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媽媽,媽媽,我為什麼要去上幼兒園?」 「媽媽,媽媽,為什麼要等紅綠燈?」 有的問題,我能回答,但有的也回答不了,有的問題真的太無釐頭了,我都不想理他。 樂媽,你說應該怎麼對待這個「求知慾」極強的孩子呢?
  • 5歲小男孩百科張口就來!如何培養出求知慾滿分的孩子
    有興趣、愛閱讀,還能把感興趣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年僅5歲的小橘子成為「百科」的關鍵在於他重要的內驅力——好奇心和求知慾!很多家長如果遇到自家5歲的孩子指著山上一塊石頭上,說這是恐龍的腳印,估計也就一笑了之了。再好一點的也就是和孩子聊幾句恐龍相關的知識,誇誇孩子會觀察。
  • 開啟式教育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好欣家長學校
    對孩子來說本來沒有多餘的問題,家長們不要嫌麻煩,首先要換位思考,理解孩子好問的心理,尊重、允許並鼓勵孩子提問,要經常對孩子說:「你這麼愛提問,我真的很高興。」事實上,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只要找回家長自己的好奇心,對這個不斷製造「麻煩」的孩子,那麼孩子無窮的潛力也會被漸漸地挖掘出來。
  • 想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可用狼性法則,給孩子加點「狼性」
    ,激發求知慾;好奇心是孩子學習新知識的源泉,未知的即是新奇的,好玩的,有趣的。&34;,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開始來我課堂的孩子,很多都從最開始的反感、害怕到後來的樂此不疲。不是因為作文不需要素材了,而是我在課程中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吸引力,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企圖孩子永遠&34;。當孩子疲憊時,我們可以嘗試用新的方法保持孩子的新鮮感。唯有進一步地發現讓孩子願意學習的方法,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維持學習鮮度。
  • 「媽媽,我從哪裡來?」面對孩子這個問題,家長如何巧妙回答?
    昨天,孩子問蘭蘭「我從哪裡來」,蘭蘭由於一時煩躁,就給孩子說「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誰知道,就這一句話讓女兒哭了整整一天,蘭蘭後來解釋了很久,孩子的情緒才平穩下來。「我從哪裡來?」因此,在孩子問「我從哪裡來」時,家長一定要正面地回答孩子,讓孩子明白:他是被媽媽生下來的,他是由爸爸媽媽結合而來的。另外,在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時,家長一定不能含糊不清的回答,那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疑惑,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
  • 5歲孩子發現恐龍足跡,專家: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善待為什麼
    小朋友對世界充滿著探索欲和求知慾,要說他們最想探索的非恐龍莫屬。恐龍為什麼長這麼大?世界上還有恐龍嗎?恐龍化石長什麼樣?我可以參與挖掘嗎?在這裡我想向睿睿的父母鼓掌,睿睿的發現少不了父母的教育和對孩子好奇心的重視。
  • 當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了」,家長要小心應對,回答至關重要
    文/小焦媽媽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夠所學有所成,在學習上取得良好的成績,今後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然而很多小朋友卻時常會出現厭學情緒,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幼兒,總是會對父母抱怨說自己不想去幼兒園。此時家長需要小心應對,因為家長的回答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 家長應該任何面對孩子的提問
    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做法:1.注重觀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近距離觀察身邊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很容易引起小孩興趣的東西,並試著用口語,形象化的語言去解釋他們,如果有些我們家長不知道怎麼解釋好,有困難的&39;話就把孩子給打發走。
  • 請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學霸的必備條件
    當孩子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物品,讓他們去做這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只要是安全的、不傷害孩子的遊戲,父母就要鼓勵,不然孩子可能會錯過很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