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上了小學一年級後特別愛惹事,在學校裡總跟同學打架。
老師也不敢太嚴厲地管教真真,就往他家長身上推,其他同學的家長便經常去找真真的父母反映情況。真真的爸爸媽媽用盡各種辦法教育他,但沒有一點作用。
有一次,真真跟小朋友玩的時候,不小心把一輛汽車的車門劃花了,事後賠了不少錢,這讓爸爸媽媽非常惱火。
對於這樣總是惹事的真真,爸爸媽媽非常頭疼。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
所謂惹事的孩子,就是走到哪裡都不老實,經常會給家長添麻煩。家長再三勸告、批評,效果仍然不理想,讓人很頭疼。
其實,對於惹事的孩子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因為有時惹事並不是壞事。
例如,有的孩子看到鬧鐘會報時,就想拆開看看;看到父親刮鬍子時,也想拿起刮鬍刀試一試……孩子可能會把整潔的屋子搞得一塌糊塗,把完好的物品拆得七零八落,對這種破壞行為,哪個家長不惱火呢?
不過,惹事的行為也不見得不好。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孩子求知慾旺盛的體現,說明孩子有一種追求事物真相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有好奇心才有追求知識的願望,應該給予這樣的孩子好的評價。
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來看,惹事行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斷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如果家長採取限制、訓斥甚至打罵等粗暴態度,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壓抑。由此,孩子可能變得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甚至形成消極的性格。
所以,對於孩子的惹事行為,做家長的要有寬容之心。惹事歸惹事,只要不是經常出自懷有惡意的、會使他人身體受到傷害的行為,家長都應當寬容一些。
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的鑰匙
媽媽走進陶陶的房間,差點以為走錯了地方——原來乾乾淨淨的房間,現在地板上、牆上居然都塗了好多面霜。
「你真把我氣死了!」媽媽喊道。
陶陶趕忙搶著說:「媽媽,我在製造一個冬天的景色,這樣不好看嗎?」
陶陶的搗蛋行為違反了媽媽說的不能在室內亂畫的家規,又浪費了媽媽的面霜。殊不知,這也表明了孩子的性格好動,求知慾強烈——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的「不聽話」恰恰反映出他有主見,而所謂「好爭鬥」恰恰反映出他有進取心。
雖然主見多帶有主觀和無知的傾向,進取心也有些逞強和虛榮的成分,但這並不能掩蓋孩子在惹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值得家長賞識和鼓勵的閃光點。因此,對於惹事的孩子,家長要站在賞識的角度給予正確地引導,可以有針對性地帶孩子看電影、逛公園、參觀展覽館,或者學習唱歌、繪畫等。
通過多渠道教育,因勢利導,更換興奮點,將孩子過剩的精力、體力發揮到適當的活動中去,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好動和求知慾強的需求,而且可以讓他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收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正面引導孩子的惹事行為
爭吵、搗蛋、打架……孩子的這些惹事行為,讓家長苦惱不已。但是,你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的心聲一:其實,我只是想讓你們多關注我一點。
爸爸媽媽整天忙於工作,就將6歲的春萌放在奶奶家,到了周末才將他接回家。
慢慢地,爸爸媽媽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春萌平時在奶奶家還是比較聽話的,但一回到自己家就整天哭鼻子、吵著鬧著要買東西,一旦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
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對春萌兇,拿出大棒來「威脅」他。可這非但沒有讓他變乖,反而使得他越來越胡鬧,尤其是在送回奶奶家的前一晚,更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令父母頭疼不已。
其實,春萌這是想吸引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他的心思是:看看,我瞎搗亂,爸爸媽媽就會更加關注我;我整天大吵大鬧,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雖然我得不到爸爸媽媽的讚許,但責罵也是一種關心,我只是想讓你們多愛我一點,多給我一點點的陪伴。
所以,春萌的爸爸媽媽要正視這個問題,平時多關心孩子,而不是只到周末才想起他。雖然爸爸媽媽沒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但可以每天給他打電話,經常給他買禮物,這樣做就是要讓他明白,父母還是很關心、很愛他的,不會不管他。
有時間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心聲二:其實,我只是不想你們吵架。
思思今年8歲,她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好,整天吵架,有時還會互相以離婚威脅對方,甚至動過手。一開始,思思會在一旁大喊大叫,繼而大哭大鬧,爸爸媽媽看見她這樣,就不忍心再吵下去了。
後來,爸爸媽媽的關係越來越差,思思不再哭鬧,但是出現了很多怪行為——在學校裡經常搶其他同學的文具,跟同學打架;平時也不愛跟同學玩,自己坐在一旁,坐著坐著就突然大哭;不僅不聽老師的話,居然還頂撞老師,弄得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些家長會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本來家庭關係就很緊張,孩子還在那裡搗蛋,讓自己操心,孩子怎麼就這樣讓人不省心啊!
其實,孩子只是想跟你說:「我只是不想你們吵架。」潛意識裡他會認為:「我愛爸爸媽媽,我不能讓他們再互相傷害下去。」於是,他會驚喜地發現,當自己有了問題時,爸爸媽媽就會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身上,而因為暫時放下了「恩怨」,他們的關係也看似好轉了一些。
正確的做法是,當家長的要積極地改善親子關係,不讓孩子替他們「操心」,為他們的關係惡化而擔憂。
家長要積極改善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惹事的後果是嚴重的,則不應姑息。孩子一旦陷入難以自拔的地步,家長必須採取催人警醒的措施讓孩子「猛回頭」。
(1)要寬嚴並濟
該寬的時候,就應該寬一些。比如,要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家長也應抽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使孩子感到父母是通情達理的,孩子就會逐漸養成「該玩就玩,該學就學」的習慣。
當孩子玩「野」了的時候,家長又要及時提出嚴格的要求,並使孩子感到這種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好書推薦:《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2)要獎懲兼施
對孩子來說,獎勵和懲罰都是說理教育的輔助手段,但前者往往更為有效,因此應多獎少罰。尤其是愛惹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家長切不可打擊、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3)家長要統一思想
當爸爸媽媽以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一定要統一,千萬不要家長要「罰」,爺爺奶奶要「保」,結果會讓孩子吃了苦頭還起不到懲罰的教育作用。
1.對於孩子的惹事行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控制消極的一面,鼓勵積極的一面。
2.注意孩子惹事背後的原因,走進孩子的內心,關注並解決孩子的合理需求。
作者|金波 《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授權|子語文化
排版|小雅
審核|李子語
【熱點話題】關於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花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