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求知慾:孩子惹事不一定是壞事,家長應該辯證地看問題

2020-08-26 花棲讀書會

真真上了小學一年級後特別愛惹事,在學校裡總跟同學打架。

老師也不敢太嚴厲地管教真真,就往他家長身上推,其他同學的家長便經常去找真真的父母反映情況。真真的爸爸媽媽用盡各種辦法教育他,但沒有一點作用。

有一次,真真跟小朋友玩的時候,不小心把一輛汽車的車門劃花了,事後賠了不少錢,這讓爸爸媽媽非常惱火。

對於這樣總是惹事的真真,爸爸媽媽非常頭疼。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

 

案例分析

所謂惹事的孩子,就是走到哪裡都不老實,經常會給家長添麻煩。家長再三勸告、批評,效果仍然不理想,讓人很頭疼。

其實,對於惹事的孩子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因為有時惹事並不是壞事。

例如,有的孩子看到鬧鐘會報時,就想拆開看看;看到父親刮鬍子時,也想拿起刮鬍刀試一試……孩子可能會把整潔的屋子搞得一塌糊塗,把完好的物品拆得七零八落,對這種破壞行為,哪個家長不惱火呢?

不過,惹事的行為也不見得不好。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孩子求知慾旺盛的體現,說明孩子有一種追求事物真相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有好奇心才有追求知識的願望,應該給予這樣的孩子好的評價。

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來看,惹事行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斷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如果家長採取限制、訓斥甚至打罵等粗暴態度,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壓抑。由此,孩子可能變得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甚至形成消極的性格。

所以,對於孩子的惹事行為,做家長的要有寬容之心。惹事歸惹事,只要不是經常出自懷有惡意的、會使他人身體受到傷害的行為,家長都應當寬容一些。

 

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的鑰匙

 

應對之策

  • 正面引導孩子的惹事行為

媽媽走進陶陶的房間,差點以為走錯了地方——原來乾乾淨淨的房間,現在地板上、牆上居然都塗了好多面霜。

「你真把我氣死了!」媽媽喊道。

陶陶趕忙搶著說:「媽媽,我在製造一個冬天的景色,這樣不好看嗎?」

陶陶的搗蛋行為違反了媽媽說的不能在室內亂畫的家規,又浪費了媽媽的面霜。殊不知,這也表明了孩子的性格好動,求知慾強烈——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的「不聽話」恰恰反映出他有主見,而所謂「好爭鬥」恰恰反映出他有進取心。

雖然主見多帶有主觀和無知的傾向,進取心也有些逞強和虛榮的成分,但這並不能掩蓋孩子在惹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值得家長賞識和鼓勵的閃光點。因此,對於惹事的孩子,家長要站在賞識的角度給予正確地引導,可以有針對性地帶孩子看電影、逛公園、參觀展覽館,或者學習唱歌、繪畫等。

通過多渠道教育,因勢利導,更換興奮點,將孩子過剩的精力、體力發揮到適當的活動中去,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好動和求知慾強的需求,而且可以讓他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收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正面引導孩子的惹事行為


  • 關注孩子惹事的原因

爭吵、搗蛋、打架……孩子的這些惹事行為,讓家長苦惱不已。但是,你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的心聲一:其實,我只是想讓你們多關注我一點。

爸爸媽媽整天忙於工作,就將6歲的春萌放在奶奶家,到了周末才將他接回家。

慢慢地,爸爸媽媽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春萌平時在奶奶家還是比較聽話的,但一回到自己家就整天哭鼻子、吵著鬧著要買東西,一旦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

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對春萌兇,拿出大棒來「威脅」他。可這非但沒有讓他變乖,反而使得他越來越胡鬧,尤其是在送回奶奶家的前一晚,更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令父母頭疼不已。

其實,春萌這是想吸引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他的心思是:看看,我瞎搗亂,爸爸媽媽就會更加關注我;我整天大吵大鬧,爸爸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雖然我得不到爸爸媽媽的讚許,但責罵也是一種關心,我只是想讓你們多愛我一點,多給我一點點的陪伴。

所以,春萌的爸爸媽媽要正視這個問題,平時多關心孩子,而不是只到周末才想起他。雖然爸爸媽媽沒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但可以每天給他打電話,經常給他買禮物,這樣做就是要讓他明白,父母還是很關心、很愛他的,不會不管他。


有時間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心聲二:其實,我只是不想你們吵架。

思思今年8歲,她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好,整天吵架,有時還會互相以離婚威脅對方,甚至動過手。一開始,思思會在一旁大喊大叫,繼而大哭大鬧,爸爸媽媽看見她這樣,就不忍心再吵下去了。

後來,爸爸媽媽的關係越來越差,思思不再哭鬧,但是出現了很多怪行為——在學校裡經常搶其他同學的文具,跟同學打架;平時也不愛跟同學玩,自己坐在一旁,坐著坐著就突然大哭;不僅不聽老師的話,居然還頂撞老師,弄得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些家長會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本來家庭關係就很緊張,孩子還在那裡搗蛋,讓自己操心,孩子怎麼就這樣讓人不省心啊!

其實,孩子只是想跟你說:「我只是不想你們吵架。」潛意識裡他會認為:「我愛爸爸媽媽,我不能讓他們再互相傷害下去。」於是,他會驚喜地發現,當自己有了問題時,爸爸媽媽就會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身上,而因為暫時放下了「恩怨」,他們的關係也看似好轉了一些。

正確的做法是,當家長的要積極地改善親子關係,不讓孩子替他們「操心」,為他們的關係惡化而擔憂。


家長要積極改善親子關係


  • 限制孩子過度惹事

如果孩子惹事的後果是嚴重的,則不應姑息。孩子一旦陷入難以自拔的地步,家長必須採取催人警醒的措施讓孩子「猛回頭」。

(1)要寬嚴並濟

該寬的時候,就應該寬一些。比如,要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家長也應抽時間跟孩子一起玩,使孩子感到父母是通情達理的,孩子就會逐漸養成「該玩就玩,該學就學」的習慣。

當孩子玩「野」了的時候,家長又要及時提出嚴格的要求,並使孩子感到這種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好書推薦:《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2)要獎懲兼施

對孩子來說,獎勵和懲罰都是說理教育的輔助手段,但前者往往更為有效,因此應多獎少罰。尤其是愛惹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家長切不可打擊、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3)家長要統一思想

當爸爸媽媽以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一定要統一,千萬不要家長要「罰」,爺爺奶奶要「保」,結果會讓孩子吃了苦頭還起不到懲罰的教育作用。

觀點歸納

1.對於孩子的惹事行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控制消極的一面,鼓勵積極的一面。

2.注意孩子惹事背後的原因,走進孩子的內心,關注並解決孩子的合理需求。




作者|金波 《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授權|子語文化

排版|小雅

審核|李子語

【熱點話題】關於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花棲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應該採取的措施
    孩子放學回家,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這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幫孩子打回去?還是報告學校?那萬一在校外又被欺負了怎麼辦?校園欺凌或是社會小混混惹是生非都是現在常有的現象,孩子一個人上學的時候有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那該如何處理呢?幾種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學會這四招,讓孩子保持求知慾,以後肯定有出息
    1,開闊視野,出去遊玩家長可以在閒暇時間,帶著孩子出去遊玩。如果經濟條件和時間許可,多去異地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可以讓孩子開闊視野,增加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會產生更多求知的欲望。如果經濟和時間不充裕,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在周邊逛逛,或者去遊覽博物館科技館等地。讓孩子多多接觸外界,了解未知,避免總是待在家中看動畫片。
  • 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多提問!4多4少,讓孩子好奇心爆棚
    好奇能促使孩子去探索豐富多彩的世界,激起孩子的求知慾,調動起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但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呢?文|盧丹丹(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編輯|劉志清 插畫|李麗好奇心是興趣的起源,是創造力的開始。
  • 如何激發孩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積極的想像力是培養孩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如果我們展望未來,很可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房屋、城市和車輛將會大不相同。我們的孩子們在教室裡度過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如果運用得當,教室可以成為激發想像力的地方。我們必須警惕只教我們的孩子反省信息並記住問題以往的解決方案。教育的一個重要性在於培養學生在當下發展的基礎上產生新想法。許多問題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
  • 不惹事、多謙讓,孩子應該「不好惹」
    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裡,好孩子最基本的一點特質就是「乖」。在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中,自己應該對孩子具有很大程度的掌控,一個願意聽話,願意被掌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孩子乖說明願意聽從家長給的安排,自然滿足了家長的「為你好」心理。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佳佳覺得這樣的表現太異常,懷疑自家寶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相信看到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的時候,家長心裡都會感到疑惑,甚至開始打怵。但其實,孩子自言自語,並不是我們想的"腦子有問題",而是他們到了特定的發展階段。
  • 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是每個家庭都能做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研究,它們都指向一個規律:那就是,保持學習環境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感,才能激發孩子更多自主發現的樂趣。郝景芳認為,對家長而言,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如果在學校傳統教育體系下,沒有辦法做教學方式的改良,何不在家庭環境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具有神秘感和不確定感的學習氛圍,呵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好奇心?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孩子羞澀並不一定是壞事
    文/寶貝的信仰小屋當和不同的孩子接觸時,會發現大多數孩子表現出羞澀,只是程度不同,據心理學家研究,部分孩子的羞澀與遺傳性格有關。比如有的孩子在一個場景下會侷促羞澀,在一個熟悉的場景和熟悉的人面前就沒有羞澀;有的孩子隨著經歷世事和心態抗壓能力增強,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克服了羞澀,但偶然會復發;有的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羞澀。
  • 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通向成功的鑰匙,需要好好保護
    相信家長們在學生時代一定遇到過班級中那些學習特別好的同學,他們往往在下課時候聚在一起,熱烈的討論某一個題目,甚至會有些廢寢忘食的感覺,這其實就代表著他們的求知慾旺盛。 而那些沒有求知慾的孩子們即便遇到問題,他們也沒有欲望弄清楚答案,與其花費時間和精力糾結在學習上,他們更願意想想吃什麼、玩什麼。
  • 孩子愛看動畫片並非壞事,反而有好處,但家長要做到3不要
    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擾,事實上在三歲以下的孩子,的確是不應該讓他們經常接觸動畫片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制力會比較的差。頻繁地讓他們看動畫片是容易出現沉迷問題,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如果想要看動畫片的話,是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只需要控制好時間就可以了。
  • 孫儷「縱容」孩子在牆上塗鴉,這背後的好處,家長早知早受益
    而且也讓很多家長始終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總是對塗鴉如此情有獨鍾,為什麼孩子對家裡的牆,總是那麼感興趣。所以當孩子在牆上塗鴉的時候,有很多家長的反應比較過激,對著孩子一通訓斥,甚至直接動起手來,以此希望對孩子起到管教和震懾的作用。但是,孩子在牆上塗鴉,家長們到底應不應該制止呢?其實,我們可以像孫儷和鄧超夫婦學習一下。
  • 了解孩子的叛逆期,10-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都擔心不已。甚至有家長問我:孩子一定要經歷青春期嗎?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不經歷叛逆期?家長們有這種想法就很危險。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結果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同一性早閉」。
  • 4個方法激發孩子潛能,家長多堅持,孩子記憶力好、求知慾強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學習好,我自然也不例外,我從孩子還沒出生就研究各種育兒書,可以說不僅規避了很多的育兒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也培養出了一個記憶力好、求知慾強的孩子。孩子的潛能是需要激發的雖然孩子的智力水平與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但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之一,大家應該聽說過一些「狼孩」之類的故事,有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沒有人說話、沒有任何早教的環境下,跟著動物生活,最後不僅生活習性會和動物很一樣,智商的發展也差不多和動物一樣,遠低於正常人的水平。
  • 孩子為何不敢提問了?家長是否無心做了這些?
    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面對陌生的環境, 孩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沒有一定的想法。● 有想法,但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也就是不善於表達自己。● 當孩子在家裡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覺得煩就匆促地回絕了,有的家長甚至怒斥孩子。
  • 男孩把超市的桃全戳成洞,該不該打?熊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
    看了不少網友的評論,大家的觀點趨於一致,這樣的熊孩子應該好好教育,不可否認,孩子的行為確實不對,是應該教育,但是我們是否深入地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難道僅僅是調皮搗蛋,故意做壞事嗎?我們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和孩子深入溝通,我們才會發現孩子靈魂深處的可愛,或許他戳桃子是把他當成了幼兒園的美術作品,或者想表揚一下桃子,給每個桃子的額頭打一個紅點。
  • 一味地寵溺孩子其實是害孩子。家長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
    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說孩子小,只能讓孩子產生我小我做錯什麼都沒有關係的錯誤理解,這樣做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傷害。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作為一個好家長,要做孩子的協助者、支持者、引導者。 我們要做孩子的協助者。協助就是處於從屬地位,在需要幫助時搭把手,不需要幫助時一邊看著就可以了。
  • 初中孩子不想上學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現在孩子學習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厭學卻越來越多,很讓父母發愁,中學生孩子厭學該如何開導?父母要了解,中學生孩子是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學生的心理髮育不成熟,無法很好的應對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學習壓力增大,學習目標不明確,又缺乏學習動力,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1,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言行勝於言教。父母熱愛學習是最大的鼓勵。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好嗎?10-18歲孩子家長一定要看!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都擔心不已。 甚至有家長問小編:孩子一定要經歷青春期嗎?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不經歷叛逆期? 家長們有這種想法就很危險。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中國式父母似乎成為了一個專有代名詞,中國式的母親大多是管孩子學習、生活,比較溫柔;中國式父親都是威嚴、不苟言笑的。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律贊同的道理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具有權威性,讓孩子聽自己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