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不敢提問了?家長是否無心做了這些?

2020-09-17 熠起童行

「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面對講臺上教師的提問,臺下的學生鴉雀無聲……這種場景,在很多課堂上相當普遍,為什麼孩子們不會提問了?

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主動提出問題的孩子往往比不敢主動提出問題的孩子更加善於思考。

孩子不敢主動提出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面對陌生的環境, 孩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沒有一定的想法。

● 有想法,但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也就是不善於表達自己。

● 當孩子在家裡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覺得煩就匆促地回絕了,有的家長甚至怒斥孩子。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各位家長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孩子是否會主動提出一些問題,當沒有主動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是否會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主動提出的問題是否經過了孩子自身的思考,是否是有見解的問題。

孩子敢於提問,也是求知慾的一種體現

家長普遍存在一種錯覺,認為孩子只喜歡玩,不喜歡學習。事實並不是這樣。

哪個小小孩不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追著家長問十萬個為什麼?那種旺盛的求知慾為什麼沒能延續?又是怎麼被撲滅的?……我們值當好好反思。

「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是家長們提交的最高頻的問題。


尊重孩子的提問 保護好奇心

培養孩子提問能力的第一步,就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尊重孩子的提問: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問題很幼稚。

舉個例子,三歲多的孩子就是一個活的「十萬個為什麼」,喜歡提問,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有耐心給這麼小的孩子做解釋,因為他們認為說了孩子也理解不了,等於白說,經常就會隨便打發。

可孩子是不能分辯的,他們會把每一句話都當真。隨著成長,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原來總是在敷衍或欺騙自己,心理落差就會對孩子的求知慾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當孩子問了一些幼稚的、天馬行空的問題時,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關注和尊重,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並且鼓勵孩子:嗯,這個問題不錯,我們寶寶很有想法。

當孩子問的問題,家長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跟孩子說:這個問題有些難哦,我也不知道答案,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吧。

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一方面可以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另一方面也教會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家裡寬鬆的環境,可以使孩子在家就養成敢於提問的習慣,到了學校也會主動提問。


啟發孩子思考 激發探索欲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認為,家長無法幫助孩子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鼓勵說:我不知道答案,可能也沒有人知道答案。也許等你長大後,會成為第一個發現答案的人。

孩子常常看到什麼思考什麼,拿到什麼、琢磨什麼。激發孩子探索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儘可能多地去動手嘗試,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也會逐漸深入。

孩子模仿能力強、喜歡動手操作。我們可以讓孩子多玩一些有益的玩具,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自己觀察,動手,不斷深入探究,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

多陪伴孩子 培養觀察力

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裡,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用心觀察,在觀察中,孩子不僅能夠領會觀察的一般方法,而且能夠獲得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並逐步在觀察中發現和提出更多的問題。

在孩子觀察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多多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就會有不同的收穫,孩子也可以從他們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看似現在沒有答案,但未來他們一定可以探索和發現!


不要扼殺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做一個勇於提問的小孩!


解決孩子不敢提問的方法,一方面培養和鼓勵孩子求知慾,更重要的根源在於提升鍛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孩子更自信,更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那麼如何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呢,家長不妨從以下幾方面來嘗試:

加大語言輸入量

有專家做過測試,調查了不同學歷的家長,發現在學齡前階段,學歷越高的家長養育的孩子,詞彙量越高。最高的可以達到學歷低的家長的養育孩子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個原理不難理解,你對孩子詞彙的輸入量越大,孩子聽的越多,接受的越多,會說的詞彙也就越多,也就是詞彙的輸出量也就越大。

詞彙大掌握的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勢必會強。所以,我們平時跟孩子說話其實也是一門藝術,多用形容詞、副詞、動詞,你的詞彙量輸入的多,孩子的詞彙量輸出的也就越多。

相信閱讀的力量

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老師從小就會強調語言的聽、說、讀、寫、譯,這幾項相輔相成,需要全面發展。其實,我們博大精深的漢語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語言的輸入就是「聽」,而閱讀就是「讀」。要想提高口才,必須要有很大的閱讀量。

一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口才能壞到哪裡去呢?只要是積極向上的讀物,我們都可以協助孩子進行選擇和閱讀。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屬於您和孩子的閱讀角,跟他一起閱讀,相信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

通過實踐提高孩子自信心

部分家長很苦惱,我的孩子在家裡能說會道,可是一到人前就害羞說不出話來了。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不是說內向的孩子口才就一定不好,只要他足夠自信,即使內向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平時,當孩子要表達自己的見解時,家長一定要給予足夠尊重加以傾聽,適時鼓勵,做孩子的第一任「觀眾」、第一個「粉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第一步。在家讓你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發言是能夠得到別人重視的、是能夠引起別人共鳴的,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樣才會激勵他越說越多,越來越能說!事實證明,行之有效。當你經歷得多了,便習以為常了。綜上所述,孩子也要適時的多創造機會加以鍛鍊。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天長日久的積累。只要我們做個有心的家長,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注意引導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超級演說家!都能自信勇敢表達!

相關焦點

  • 爸爸姓「袁」,老師上課從不提問孩子,媽媽質問後,老師:不敢叫
    在許多爸爸媽媽心中,給孩子起名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麻煩事。起名時,很多爸爸媽媽一定會翻遍各種&34;或者字典、古詩詞,只希望能給孩子起一個寓意佳,讀音好還不重名的好名字。但是有的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名字並不太重視,或者起名時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給孩子起了一個&34;的名字,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尷尬。
  • 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家長面對孩子源源不斷地提問,如果像晨晨的爸爸一樣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雖然只是一時氣話,但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惡劣的印象,孩子變得不敢再提問,他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求知慾望也會減少,久而久之,就不再問問題了,最後面對學習也不上心,粗心大意,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孩子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膽小自卑,家長需要做些什麼?
    往往是新學期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後,部分家長會接到老師的電話,反映孩子上課不聽講,愛講小話,從來不舉手發言等問題。其實一般來說,孩子不舉手發言主要有這些原因:1、自身膽小,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在課堂這種人多場合更是怯場,不習慣發言;2、害怕答錯被嘲笑
  • 面對孩子提問,有問必答並非合格家長所為,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問題,但依然需要問人才覺得踏實,回答完了問題這些人還要根據你回答的內容再繼續提問。現實中我們管這部分人叫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溝通困難症人群。沒有人願意跟這樣的人浪費時間,不在一個頻道的交流任何人都會覺得是一種困擾,最後只好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
  • 孩子的「不行」「不敢」「不會」都是家長的「給予」
    當初雷軍錯過馬雲的投資深深後悔,移動錯過騰訊的收購而後悔,這些後悔多多少少來自於自己的判斷,不行、不會、不敢。而這「三不」卻是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父母家庭以及社會給予得最多。一.作業不行孩子入學都有作業考試,從一年級的拼音學習、寫字、閱讀、家庭方面的掃地、疊被子、收碗等等問題,家長們都會隨口說出「不行」二字。孩子真的不行嗎?孩子天生就是不行的嗎?當家長每次說不行時,其實都會給孩子一種心裡暗示,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做不好。
  • 教學相長,家長也需要及時充電,學會如何應該孩子的提問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考試題目不斷更新,而在每個學生的心中,父母是他們最崇拜的對象,事事心父母作為標準,學生回家做作業 時,不會的題目當然是要先問父母的,對於學生的提問,作為父母是否又能回答得上來呢。對於孩子的心理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呢?
  • 做會提問的家長,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作為家長我們特別想知道,孩子不在我們眼前時都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同齡人的影響力大過家長的時期,家長不得不做出跟孩子做朋友的姿態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以擴大孩子的認知,Teresa老師的這7個問題是按照認知分類的層次設計的,沒有經過訓練很難層次分明、層層遞進馬上想出適合的提問。
  • 孩子開學了,為何家長也要「開學」?
    開學前,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做規矩,嚇唬孩子說,「小學和幼兒園不一樣,等著老師來收拾你吧!」;一開學,焦慮的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就追問「作業做完了嗎」……新學期,中小學開學了,為何家長也要「開學」?徐匯區班主任帶頭人、高安路第一小學資深班主任湯捷說,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進入小學後,校園環境發生了變化,作息制度也發生了改變,有些孩子不適應,可能心理上還沒做好準備,家長應從正向引導孩子,多給孩子鼓勵。湯捷為家長提出三個建議:多陪伴、多鼓勵、多放手。比如:孩子放學後,熱衷與家長分享一天校園裡的事,家長千萬別當小事應付。
  • 孩子口吃怎麼辦?家長應該多鼓勵支持孩子,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如果孩子的口吃行為受到家長的過分關注,內心的委屈就會得不到釋放,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長時間的空虛不自信,致使孩子對生活的嚮往也就不再那麼的期待了,打心底的認為自己無法匹配這些美好的一切。但同時,這種心理也會促使孩子的佔有欲加強,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
  • 孩子不懂禮貌,家長是否想著改變,讓孩子成為懂禮貌的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孩子不懂禮貌,見到熟人或長輩不說話。看到長輩孩子不知道怎麼怎麼開口。長輩們會說這孩子不愛說話,內向。問一句說一句,不問了就不說話。給人感覺不好,會覺得是怎麼教育孩子。家長們是否用了好多方法讓孩子改變,是否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 自閉症寶寶不會提問,你可以這樣做
    很多家長比較疑惑: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會提問題。 「這是什麼?」,到 「蘋果是紅色的還是藍色的?」,再到「為什麼要去上課?」……但是星寶卻不太會提問,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呢?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提問的形式和高度,完全取決於孩子的「能力年齡」。孩子有幾歲的視覺理解,幾歲的句長,才能問出幾歲的問題。就像兩歲的孩子永遠也不會問「為什麼」,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尚未達到,導致的不會問。
  • 孩子抑鬱厭學,家長卻猶豫是否休學?資深老師:你要的是孩子!
    有男孩在問答平臺上提問:「初三抑鬱厭學怎麼辦?要不要休學?」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另一個女孩的故事。我孩子班上原先有一個女同學成績全校第一。如果不出意外,她將是清北的有力角逐者。因為,與其他偏科的孩子相比,她毫無破綻。
  • "我們家很窮嗎"寶媽的一句無心"哭窮",惹來孩子十年後的崩潰
    孩子們對於金錢的認知是慢慢形成的,在一開始孩子並沒有金錢概念,隨著他們身上社會性的發展,孩子們開始對金錢有了認知,甚至還會有一定程度的攀比。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被孩子問過&34;&34;面對孩子懵懂的提問,家長們的回答各有不同。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孩子恐懼黑暗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因素造成。所以家長們務必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正確引導。
  • 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怎麼辦?
    作者:中親聯教育研究院 陶勇 有家長問: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怎麼辦這裡,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原因是害怕被否定,害怕被批評。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批評,就是對他人的否定。有的父母比較強勢,強勢的父母會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甚至還會去算老帳,就會讓孩子感覺沒有臉面,同時也讓孩子再一次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價值。所以,孩子不敢面對錯誤,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的自我防禦。 我不願意承認我的錯誤,即便我是錯的,可能我還得硬扛著,我就堅決不改正,堅決不承認。
  • 你還敢教育孩子與人為善嗎?我不敢了
    是關於一篇報導,講的是河南新鄉的一個幼兒園,兩位家長當著孩子們面打老師,女人拉著,男人直接抄起凳子往老師頭上砸。就因為他們僅僅是懷疑,就血濺校園,絲毫不顧及身邊驚魂未定的孩子們。不用說,我的觀點就是譴責了這兩位家長。不敢肆無忌憚的在學校裡撒野。發表後不到半小時,竟然收到近100多道評論。各種謾罵,汙穢的語言。
  • 做個會提問的聰明家長,激發孩子主動思考與探索,帶娃從此不生氣
    作為父母,你在撫育孩子過程中,聽得多還是說的多?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是說的太多,因為早有印證,否則就不會有苦口婆心、婆婆媽媽這些詞了。這些話家長脫口而出的剎那,是不是自己都感覺到憤怒、生氣或心累呢?因為孩子對小汽車感興趣,對於有關小汽車的問題,孩子更樂於回答。回答的每一個問題,都調動了孩子主動思考。當然孩子不知道的問題,他一定會有更多探索的欲望。
  • 孩子「膽小如鼠」?不要埋怨孩子,其實都是家長這些地方做得不好
    孩子膽小的話,的確是挺讓爸爸媽媽擔心的。尤其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後,懦弱,膽小更會成為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阻力。所以,我們則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變得勇敢起來,而不是成為被人欺負的「小綿羊」。「我不敢,我害怕」為何孩子會膽小?其實,孩子並不是生來就膽小的,它和家長這3種行為有關,看看你有沒有犯?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正文開始前,魚sir想先強調兩點:第一,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時,需要提問,不然陪讀是不完整的。第二,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意識地自我訓練,不提無準備的問。陪讀過程中,為何要注重提問?回答這個問題前,家長可以先反問自己一個問題: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魚sir來回答,主要兩個目的,知識攝取和思維培養。
  • 孩子在家那些事兒:孩子喜歡提問,家長該怎麼處理?
    有的家長會覺得很煩,爸爸媽媽那麼多事情要做,哪裡有時間回答孩子的問題呀!有的家長起初會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提問,但是一旦孩子問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刁鑽時,往往就會開始不耐煩起來,敷衍孩子,甚至拒絕在回答孩子的提問。當然,也有很多家長會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提問,那些聰明的家長甚至會在孩子提問時,通過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