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會提問的家長,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2020-08-27 宮評美域

作為家長我們特別想知道,孩子不在我們眼前時都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是家長了解這些最好的機會,孩子一天的經歷還記憶猶新,又沒到寫作業的時間,彼此都輕鬆~


於是你開始提問,基於家長天生具備把提問演變成質問的本事,這一路可能一念和諧,一念不歡而散。


我接兒子時通常會問以下幾個問題,例如: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嗎?

開心還是不開心?

有沒有舉手回答問題?

有沒有上課講話被老師抓住?

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我兒子高興時就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不高興時就說忘記了。我還是學習過提問的媽媽,最後仍然什麼都了解不到!


如果你養的是兒子,這樣提問下去,跟我結局一樣,收回的答案都沒提問的字數多。


所以,提問是需要練習的!



如果你養的是女兒,也可能跟我一樣,只要問一句,甚至不用提問,孩子自問自答一句:媽媽你知道嗎?……,然後就一路講到家。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更要珍惜這難得的交流時間,運用提問的技巧,訓練孩子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透過瑣碎的生活小事啟發和引導孩子的三觀。


所以,提問更需要練習了!


怎樣提問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通過提問能讓對話進行下去,還能達到了解孩子、啟發、引導、升華孩子思想境界、提高認知能力、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塑造三觀的種種好處,通過周一的讀書會實踐,我總結出以下3點:


1、首先是藉助第三方情境,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任何了解都需提問,沒有練習過的家長,一開口就被青春期的孩子屏蔽拉黑,以最簡練概括的語言敷衍過去,甚至連個旁觀的機會都沒給你。



青春期的孩子,同齡人的影響力大過家長的時期,家長不得不做出跟孩子做朋友的姿態,做朋友的本質是平等,平等意味著交流,而不是灌輸,被動的接受。


家長的角色,如果沒有藉助第三方情境的預設,平等是很難達成的,尤其剛剛轉換頻道的家長,孩子習慣了你的家長模式,開局沒幾句,彼此就滑回過去的慣性。


所以藉助第三方情境的規則設置,例如讀書會平等多元的討論,就能輕鬆的達成平等對話,避免啟動家長模式讓對話進行不下去。


2、其次藉助第三方媒材(與引導目標相關)


如果你想跟孩子討論如何面對競爭?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友情?如何面對不公平或其它任何主題,你可以藉助社會熱點事件、電影、電視劇、短視頻、書、文章、繪本等。


隱藏在這些第三方媒材的目標,會讓談話雙方都沒有壓力,因為這都是別人的事情,討論起來更容易直接表達各自觀點。


周一晚上的讀書會,帶領人Teresa老師就用繪本給我們示範了一場如何讓對話進行下去,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方法。


為了孩子,一群中年姐姐輪流讀了一個小學生繪本《艾蜜莉的畫》,



雖然是小朋友的繪本,但是繪本主題涉及的內容也適合成人討論,主要講述友情遭遇競爭時,好友各自的心態變化,以及關於藝術評判的原則標準等。


繪本中的人物經歷聯結到現實中,也是我們孩子的經歷。就繪本情節提問,需要將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設計。


3、提問的層次設計



除了最後3個問題是Teresa老師引導家長思考的問題之外,前面7個是針對孩子設計的問題。


這7個問題,Teresa老師是按照一定年齡孩子的心智設計的,每個問題都從故事聯結孩子自身,從繪本到現實生活的情境對照,書中人物的心路歷程會給孩子以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指引。


提問並不是為了回答,而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形成最初的個人觀點。


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以擴大孩子的認知,Teresa老師的這7個問題是按照認知分類的層次設計的,沒有經過訓練很難層次分明、層層遞進馬上想出適合的提問。



根據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問題,啟發不同的認知能力。例如:


第一個問題,「書中哪個段落對你最有觸動?」這個問題是記憶和理解層面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關注哪個情節,對這個情節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對照情節連結孩子自身,你可以了解孩子身上發生過同類情境嗎?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你用什麼心情和態度去面對比賽或競爭?」這是應用層次的問題。我有兩個孩子,他們對這個問題完全是不同的態度,孩子彼此看到了不同。


第三個問題「艾蜜莉和凱莉是哪一類型的藝術家?」是分析層面的問題。通過這個提問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對比和比較的分辨能力,也能了解孩子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基本常識。


第四個問題「校長媽媽當藝術比賽的評判,你是什麼看法?」是評估層面的提問。通過這個提問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主張和支持主張的依據。


後面四個問題,基本上都要運用評估層面的認知能力回答,這個層次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孩子自我意識產生,客觀辨證看問題最好的訓練,當然要基於前三個層次的認知累積。


孩子會經歷各種挫折,他如何處理情緒,取決於他怎麼看待挫折,第四層次的評估就是訓練孩子辯證多維度看事情的認知能力。



繪本中的艾蜜莉幫助了朋友凱莉,反而輸了比賽,她的處理方式和她對這件事看法的轉變,本身就會給孩子啟發,而對繪本的討論,不同的人多角度的看法,更能啟發孩子辯證地看待挫折。


一個繪本、一本書、一個電影或視頻可以發掘的話題無窮無盡,重點來了~



傾聽很重要,Teresa老師建議,如果你能做到50%的傾聽比例,家長這個角色你就做好了,傾聽是為了讓我們少做評判、說教,多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當你不帶評判的認真聆聽,就達到了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還要學習Teresa老師提問時的語氣,以及追問契機的把握。


寫到這時,我先生剛好轉過來10歲繆可馨事件的新聞,因為我的孩子也10歲,瞬間被那個標題揪住了心,寫不下去了,放下筆,我召集了一場臨時的家庭討論,我直接問了評估層次的問題,問孩子們「什麼事情值得付出生命的代價?」


孩子們有限的生活經歷還不足以讓他們找到可以跟生命對等衡量的事物,最後得出結論是被老師批評、誤解或者別人不認可,都不能付出生命。


接著我問他們,「如果你也遇到這種情況,並且非常生氣傷心,你怎麼辦?」


小學生的哥哥說,他肯定不會跳樓,他跳樓媽媽會傷心死的,他會告訴媽媽。


我學著Teresa老師的追問技巧問他,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你還有什麼方法處理生氣傷心?他說會去玩「我的世界」,玩「我的世界」他就不生氣了。我瞬間不那麼討厭孩子玩遊戲了,我也被孩子的回答教育了辨證看待玩遊戲。


幼兒園大班的妹妹回答說,她會寫一封信,把生氣的情緒都寫在信裡,然後再把信燒掉,我問妹妹是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嗎?她說不是,是書裡看到的方法。哥哥表示他也會用妹妹的方式,不是寫信而是寫日記。


我在放學路上的問題,就是想知道孩子一天在學校有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想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處理情緒,結果孩子根本不回答我,藉助第三方媒材,一個繪本、一次社會事件,以及讀書會所學,我達到了目的,至少解決了我的焦慮。


有些問題沒了第三方媒介,討論很難進行下去。有些問題不練習,無法達到訓練孩子批判性思考方式的目的,所以提問真的需要練習。



Teresa老師給出了分層提問的練習提示,每一個層次舉例並把所需的關鍵動詞提煉出來,並帶著大家進行了一場認知層次的提問練習。


那一晚的精彩練習,我不能盡述,相信每一位參與的人都有很多收穫,即使我已是歷練多年的讀書會帶領人,仍然收穫滿滿。


Teresa老師說她15年的提問功力,才能在各種層次的問題上信手拈來,如果我還沒做到,那麼繼續練習吧!如果孩子不願意回答,那麼繼續練習吧!


最後以一段我跟兒子的對話結束本篇~


「你是不是很討厭放學路上我問東問西的?」

他說:「也不是,」

「那你為什麼不想告訴我學校裡發生的事?」

他說:「我不告訴你,是看到你眉頭皺起來,怕你說我。」

你一定看出來作為家長的我犯了什麼錯誤?


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期待有一天我們都能跟孩子暢聊彼此的經歷和人生感受。

相關焦點

  • 做更會提問的家長——開放式問題概念介紹及使用指南
    希望能讓各位成為更會提問的家長!寶寶們的學習過程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串聯起來的。在上一期分享了如何應對寶寶們的提問以後,我們相信大家在寶寶們提出問題的時候能夠用更有效的方式和寶寶們一起探索。這就需要孩子能夠進行自我分析,並且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由於理解自己是理解他人的基礎,所以這個過程有助於他們提高社交技能。然後,這一來一往的問答,可以增加孩子與家長的交流。這種更有意義的對話能夠促進親子關係,增進相互了解。這就讓孩子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知,與別人建立更良性的關係。
  • 韓總統將與國民直接對話 接受各領域提問
    中新網11月18日電 據韓媒報導,韓國總統文在寅將於19日參加電視臺節目,直接接受韓國國民的提問,與國民對話。從當地時間19日晚8時開始,韓國MBC電視臺將播出時長為100分鐘的《與國民的對話》節目。該節目沒有事先定好的劇本,300名旁聽者當場舉手提問,文在寅進行回答。報導稱,在節目中,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南北關係等外交問題、安保問題、前法務部長曹國醜聞等,這些令文在寅「難以應付」的問題,都可能被問到。另外,學生家長關注的高考制度問題、房地產對策和企業活力提高等經濟問題,也預計會被提問。
  • 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家長面對孩子源源不斷地提問,如果像晨晨的爸爸一樣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雖然只是一時氣話,但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惡劣的印象,孩子變得不敢再提問,他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求知慾望也會減少,久而久之,就不再問問題了,最後面對學習也不上心,粗心大意,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社交藝術:如何進行一場順暢的英語對話
    花點時間列一個簡短的清單,讓它們成為對話時的好話題。   Ask open 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提問   One way to keep a conversation going is to get the other person talking.
  • 王俊凱提問霍金 全英文對話發音標準令人刮目相看
    王俊凱全英文向史蒂芬霍金髮問王俊凱提問霍金全 英文對話發音標準令人刮目相看原標題:王俊凱1分鐘全英文發問釣出霍金親自解答史蒂芬霍金親自回覆王俊凱的提問據臺灣媒體報導,大陸男星王俊凱2013年以男團TFBOYS出道,長相帥氣、歌唱跳舞和演技樣樣在行,還以438分考上北京電影學院。
  • 親子教育:你會用提問的形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嗎
    在家庭教育當中,最好的對話的核心就是:提問。提問能讓孩子靈活運用自身的能力找出答案,並在過程中學習成長。重要的是,提問可以使孩子好奇心得到更多的激發。否則,孩子便不能理解問題的核心,也會在尋找答案上吃苦頭。
  • 孩子為何不敢提問了?家長是否無心做了這些?
    舉個例子,三歲多的孩子就是一個活的「十萬個為什麼」,喜歡提問,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有耐心給這麼小的孩子做解釋,因為他們認為說了孩子也理解不了,等於白說,經常就會隨便打發。家裡寬鬆的環境,可以使孩子在家就養成敢於提問的習慣,到了學校也會主動提問。啟發孩子思考 激發探索欲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認為,家長無法幫助孩子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鼓勵說:我不知道答案,可能也沒有人知道答案。
  • 如何提問,讓別人有興趣說下去?
    大家好,我們常說啊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兒,這個會說話裡很重要的一點呢就是要會提問,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沒有提問的對話非常少。微博上有的人向大v提問,對方就能回答,並且還能得到高贊和圍觀,一舉兩得,大家雙贏。而有的人提問,人家連點開都不會點,還有知乎上也同樣如此。
  • 善於提問的小孩,會成為班上的領導者
    將此擴大為一方提問,一方回答,互相討論的學習方式。哈柏露塔應用在學習猶太經典《妥拉徑》與《塔木德經》時,就是兩人一組,一人提問,另一人回答,以對話、討論、辯論的形式展開。而我發現,在大部分的猶太文化中,都蘊藏著哈柏露塔的基盤。
  • 報了興趣班,孩子學兩天就學不下去時,家長該逼著他們學下去嗎?
    報了興趣班,孩子學兩天就學不下去時,家長該逼著他們學下去嗎? 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那這篇文章或許能提供一些解答。如果還沒有頭緒,那別不妨找來一張白紙,讓孩子列出5-10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越詳細越具體越好。比如喜歡閱讀小說,尤其推理小說;喜歡跳舞,尤其是拉丁舞……可以去幾種不同類型的特長班試試課,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某方面的天賦更會顯現出來。易烊千璽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帶著他奔波在各種才藝興趣班中。中國舞、民族舞、現代舞、街舞、拉丁、 書法、聲樂、葫蘆絲、手風琴,甚至還有魔術、變臉……這些千璽都試過。
  • 親子溝通技巧——巧用「提問」
    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在親子溝通中的區別:封閉式提問:家長問:今天考試了嗎?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會給孩子一種責備的感覺,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比如:家長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孩子說:記不太清楚……學了函數。家長問:你為什麼記不清楚?(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別人都記得請,你記不清是不是上課不認真)孩子的回答是:上午上的課,時間長了,我記性不好,有點忘了。
  • 改變方式,與孩子「共情」是對話進行的前提!
    導語:與孩子對話是一門技巧,因為稍不注意,本來好好的對話就變成了爭吵。孩子不想再說,家長也反感。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共情」,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先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麼和孩子說話的,孩子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反駁,然後讓孩子遵從我們的意志。
  • 面對孩子提問,有問必答並非合格家長所為,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如果不想的話,那麼現在面對孩子提問的時候家長朋友必須明白以下幾點先決要素:,最終不但不能令孩子變得更聰明,相反只會害了孩子,讓孩子養成對別人以及對問題的依賴。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做作業時候發現一道題不會,這個時候來問家長,家長如果很輕易的告訴孩子答案,第二天孩子這道題老師在判作業的時候也打了對勾,但是孩子真的會了嗎?其實沒有,於是第二次,第三次最後不知道多少次再次出現這道題的時候孩子依然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問父母。曾經我就看過一個這樣的小視頻,一個母親盯著女兒的作業在一旁厲聲的訓斥:「你瞅我幹啥?我臉上有字兒嗎?
  • 2-6歲的孩子平均每天提問73個問題:3個瘋狂提問的階段了解下
    據英國《獨立報》對1500個家庭和小朋友進行採訪的數據顯示:2~6歲的孩子,平均每個孩子大概每天會提73個問題,平均每個媽媽一個禮拜要回答孩子近500個問題。好奇寶寶的年齡高峰期是4歲。孩子提問的時間總長度可以高達14個小時,意味著可以從早上六點就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睡著了才結束。看到沒,如果你要是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提問,那你要從早回答到晚。更何況,除了「為什麼」,寶寶還有其他兩個瘋狂提問「那是什麼?如果會怎樣?」。
  • 「提問」也有大學問
    揣摩「不問」的尺度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要提問。在親子閱讀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媽媽給孩子讀圖畫書,每翻一頁或幾頁,就會給孩子提幾個問題,而孩子對媽媽提出的問題一般是充耳不聞或者消極應付,他們急著翻頁,很顯然,後面的故事比媽媽的提問有趣得多。
  • 微信搭訕女生的開場白,讓你們的聊天順利進行下去
    十年前,如果你在網上搭訕一個妹子,你開場白第一句是美女,對方會很開心,心裡也會很甜,覺著你會說話。可現在你要是這麼說,只會讓別人覺著你輕浮,也只能對你呵呵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第一次聊天要注意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些微信搭訕女生的開場白,讓你們的聊天能順利進行下去。
  • 家長如何對孩子輕鬆進行性教育
    家長們大多對孩子的性教育採取迴避的態度,即使有少數家長們接受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但也比較嚴肅說教,這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那麼家長們怎樣輕鬆進行性教育呢?這就要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掌握孩子的心理,才能準確施教。
  • 《學會提問》:輕鬆掌握優質提問技巧,走向優質人生
    ……我們日常生活中提問張口就來,輕而易舉,大部分對話都是以提問對答的形式進行。在日本,有一種以提問為生的職業—高管教練,通過向大企業的管理者提問收取報酬,預約滿滿,供不應求。粟津恭一郎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十幾年的從業生涯中,通過與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高管們交流,他發現,成功人士善於拋出「優質提問」。
  • 可能就是因為提問能力太差
    如果非要給我們那次簡短的對話定個名字,那就是尬聊。那麼,如何能夠與第一次見面或者聊天的人達到有效的交流、溝通,不再像我那樣尷尬,應該怎麼辦?這就得再次亮出這位日本作家齋藤孝的作品《如何有效提問》了。有人可能會問,我想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這跟提問有什麼關係?
  • 做個會提問的聰明家長,激發孩子主動思考與探索,帶娃從此不生氣
    想要主動獲求信息,就要先學會提問,而且是優質的提問。不要再嘮嘮叨叨的說了,孩子已經對嘮叨免疫了,從現在開始,讓你的教育方式改變一下,學會摒棄填鴨式的灌輸,多進行優質提問,激發孩子主動思考與探索,讓你們的親子關係更親密,從此撫育孩子更輕鬆。什麼是優質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