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特別想知道,孩子不在我們眼前時都經歷了什麼?感受了什麼?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是家長了解這些最好的機會,孩子一天的經歷還記憶猶新,又沒到寫作業的時間,彼此都輕鬆~
於是你開始提問,基於家長天生具備把提問演變成質問的本事,這一路可能一念和諧,一念不歡而散。
我接兒子時通常會問以下幾個問題,例如: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嗎?
開心還是不開心?
有沒有舉手回答問題?
有沒有上課講話被老師抓住?
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我兒子高興時就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不高興時就說忘記了。我還是學習過提問的媽媽,最後仍然什麼都了解不到!
如果你養的是兒子,這樣提問下去,跟我結局一樣,收回的答案都沒提問的字數多。
所以,提問是需要練習的!
如果你養的是女兒,也可能跟我一樣,只要問一句,甚至不用提問,孩子自問自答一句:媽媽你知道嗎?……,然後就一路講到家。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更要珍惜這難得的交流時間,運用提問的技巧,訓練孩子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透過瑣碎的生活小事啟發和引導孩子的三觀。
所以,提問更需要練習了!
通過提問能讓對話進行下去,還能達到了解孩子、啟發、引導、升華孩子思想境界、提高認知能力、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塑造三觀的種種好處,通過周一的讀書會實踐,我總結出以下3點:
1、首先是藉助第三方情境,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任何了解都需提問,沒有練習過的家長,一開口就被青春期的孩子屏蔽拉黑,以最簡練概括的語言敷衍過去,甚至連個旁觀的機會都沒給你。
青春期的孩子,同齡人的影響力大過家長的時期,家長不得不做出跟孩子做朋友的姿態,做朋友的本質是平等,平等意味著交流,而不是灌輸,被動的接受。
家長的角色,如果沒有藉助第三方情境的預設,平等是很難達成的,尤其剛剛轉換頻道的家長,孩子習慣了你的家長模式,開局沒幾句,彼此就滑回過去的慣性。
所以藉助第三方情境的規則設置,例如讀書會平等多元的討論,就能輕鬆的達成平等對話,避免啟動家長模式讓對話進行不下去。
2、其次藉助第三方媒材(與引導目標相關)
如果你想跟孩子討論如何面對競爭?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友情?如何面對不公平或其它任何主題,你可以藉助社會熱點事件、電影、電視劇、短視頻、書、文章、繪本等。
隱藏在這些第三方媒材的目標,會讓談話雙方都沒有壓力,因為這都是別人的事情,討論起來更容易直接表達各自觀點。
周一晚上的讀書會,帶領人Teresa老師就用繪本給我們示範了一場如何讓對話進行下去,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方法。
為了孩子,一群中年姐姐輪流讀了一個小學生繪本《艾蜜莉的畫》,
雖然是小朋友的繪本,但是繪本主題涉及的內容也適合成人討論,主要講述友情遭遇競爭時,好友各自的心態變化,以及關於藝術評判的原則標準等。
繪本中的人物經歷聯結到現實中,也是我們孩子的經歷。就繪本情節提問,需要將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設計。
3、提問的層次設計
除了最後3個問題是Teresa老師引導家長思考的問題之外,前面7個是針對孩子設計的問題。
這7個問題,Teresa老師是按照一定年齡孩子的心智設計的,每個問題都從故事聯結孩子自身,從繪本到現實生活的情境對照,書中人物的心路歷程會給孩子以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指引。
提問並不是為了回答,而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形成最初的個人觀點。
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以擴大孩子的認知,Teresa老師的這7個問題是按照認知分類的層次設計的,沒有經過訓練很難層次分明、層層遞進馬上想出適合的提問。
根據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問題,啟發不同的認知能力。例如:
第一個問題,「書中哪個段落對你最有觸動?」這個問題是記憶和理解層面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關注哪個情節,對這個情節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對照情節連結孩子自身,你可以了解孩子身上發生過同類情境嗎?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你用什麼心情和態度去面對比賽或競爭?」這是應用層次的問題。我有兩個孩子,他們對這個問題完全是不同的態度,孩子彼此看到了不同。
第三個問題「艾蜜莉和凱莉是哪一類型的藝術家?」是分析層面的問題。通過這個提問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對比和比較的分辨能力,也能了解孩子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基本常識。
第四個問題「校長媽媽當藝術比賽的評判,你是什麼看法?」是評估層面的提問。通過這個提問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主張和支持主張的依據。
後面四個問題,基本上都要運用評估層面的認知能力回答,這個層次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孩子自我意識產生,客觀辨證看問題最好的訓練,當然要基於前三個層次的認知累積。
孩子會經歷各種挫折,他如何處理情緒,取決於他怎麼看待挫折,第四層次的評估就是訓練孩子辯證多維度看事情的認知能力。
繪本中的艾蜜莉幫助了朋友凱莉,反而輸了比賽,她的處理方式和她對這件事看法的轉變,本身就會給孩子啟發,而對繪本的討論,不同的人多角度的看法,更能啟發孩子辯證地看待挫折。
一個繪本、一本書、一個電影或視頻可以發掘的話題無窮無盡,重點來了~
傾聽很重要,Teresa老師建議,如果你能做到50%的傾聽比例,家長這個角色你就做好了,傾聽是為了讓我們少做評判、說教,多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當你不帶評判的認真聆聽,就達到了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還要學習Teresa老師提問時的語氣,以及追問契機的把握。
寫到這時,我先生剛好轉過來10歲繆可馨事件的新聞,因為我的孩子也10歲,瞬間被那個標題揪住了心,寫不下去了,放下筆,我召集了一場臨時的家庭討論,我直接問了評估層次的問題,問孩子們「什麼事情值得付出生命的代價?」
孩子們有限的生活經歷還不足以讓他們找到可以跟生命對等衡量的事物,最後得出結論是被老師批評、誤解或者別人不認可,都不能付出生命。
接著我問他們,「如果你也遇到這種情況,並且非常生氣傷心,你怎麼辦?」
小學生的哥哥說,他肯定不會跳樓,他跳樓媽媽會傷心死的,他會告訴媽媽。
我學著Teresa老師的追問技巧問他,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你還有什麼方法處理生氣傷心?他說會去玩「我的世界」,玩「我的世界」他就不生氣了。我瞬間不那麼討厭孩子玩遊戲了,我也被孩子的回答教育了辨證看待玩遊戲。
幼兒園大班的妹妹回答說,她會寫一封信,把生氣的情緒都寫在信裡,然後再把信燒掉,我問妹妹是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嗎?她說不是,是書裡看到的方法。哥哥表示他也會用妹妹的方式,不是寫信而是寫日記。
我在放學路上的問題,就是想知道孩子一天在學校有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想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學會處理情緒,結果孩子根本不回答我,藉助第三方媒材,一個繪本、一次社會事件,以及讀書會所學,我達到了目的,至少解決了我的焦慮。
有些問題沒了第三方媒介,討論很難進行下去。有些問題不練習,無法達到訓練孩子批判性思考方式的目的,所以提問真的需要練習。
Teresa老師給出了分層提問的練習提示,每一個層次舉例並把所需的關鍵動詞提煉出來,並帶著大家進行了一場認知層次的提問練習。
那一晚的精彩練習,我不能盡述,相信每一位參與的人都有很多收穫,即使我已是歷練多年的讀書會帶領人,仍然收穫滿滿。
Teresa老師說她15年的提問功力,才能在各種層次的問題上信手拈來,如果我還沒做到,那麼繼續練習吧!如果孩子不願意回答,那麼繼續練習吧!
最後以一段我跟兒子的對話結束本篇~
「你是不是很討厭放學路上我問東問西的?」
他說:「也不是,」
「那你為什麼不想告訴我學校裡發生的事?」
他說:「我不告訴你,是看到你眉頭皺起來,怕你說我。」
你一定看出來作為家長的我犯了什麼錯誤?
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期待有一天我們都能跟孩子暢聊彼此的經歷和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