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朋友小錢的孩子今年五歲了,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孩子平常不愛說話,總是一個人玩,今天在超市向親戚問好的時候,孩子說話斷斷續續的,急哭了眼兒,小錢終於意識到孩子說話已經形成口吃了!孩子突如其來的這個毛病可急壞了小錢一家人。
後來孩子在醫生耐心的引導下吐露心聲,小錢才發現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這麼大的問題,才會給孩子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響,小錢懊悔不已。
1、 孩子口吃是出於恐懼心理,自己本身也缺乏自信心。
上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處在高度緊張狀態的情況下:如面對老師的課堂提問,孩子就會出現口齒不清、語無倫次等口吃行為。這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對問題答案的不了解,加上課堂氛圍的緊張感和沒有信心,才產生的口吃。
2、 孩子出於好奇,愛模仿身邊會口吃的人,最後養成了壞習慣。
因為孩子在多方學習的環境下,接觸的各色人群也很雜,會不斷的去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這個時期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也是最強的。但是基於孩子還未形成分辨對錯的能力,就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去錯誤的模仿一些事情,就比如:口吃這樣不好的行為。
3、家長採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緊張環境下容易出現口吃,但這是正常的,如果家長在這一時刻操之過急,忍不住打罵責怪孩子好的不學,孩子那顆幼小的心就會受到傷害,變得不願意說話,沉默寡言,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往錯誤的方向發展。
所以,孩子出現口吃的行為,家長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保護孩子不僅要在方法上著手,給孩子把控好學習環境也很重要,否則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對孩子造成更多的不良影響。
1、 失去信心容易變得優柔寡斷,患得患失。
如果孩子的口吃行為受到家長的過分關注,內心的委屈就會得不到釋放,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長時間的空虛不自信,致使孩子對生活的嚮往也就不再那麼的期待了,打心底的認為自己無法匹配這些美好的一切。但同時,這種心理也會促使孩子的佔有欲加強,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
2、 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失去自己心中所願。
缺乏信心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自己不善言語,但對於周圍評價非常的敏感。哪怕是別人的無心之言,孩子也會因此糾結好久,慢慢失去自己的主見,不願意交談,導致了孩子的語言邏輯出現障礙,形成口吃的行為。
3、孩子容易自卑,總是進行自我否定。
不自信的孩子害怕別人的關注,哪怕自己成績好,也不敢向父母老師提出要求,喜歡自我消化所有委屈。總是看到別人的高光一刻,卻忽略了自己的優秀品質,總是拿自己的不足去跟別人的長處進行比較,從而否定自己,不敢去努力競爭。
所以在孩子會口吃,信心力不足的情況下,家長一定要合理的教育孩子,正確的面對自身的不足。要給孩子樹立積極正面的觀念,且不能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語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是我們每個做家長的必須要牢記的一項原則。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34;,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34;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首先,家長對待孩子要多支持和鼓勵,以增強信心為目的培養孩子。
就比如:&34;、&34;。不斷的用言語的讚賞和物質的獎勵來表達自己對孩子進步的喜悅。
這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感覺:我原來沒有那麼差,這樣做好像是對的,父母也因為我的努力而感到開心,我也很快樂等一系列正能量的反饋。孩子做事變得不再畏手畏腳,堅強且自信,因此孩子跟家長的互動交流也就頻繁了起來,口吃的情況也就不再出現。
其次,多訓練,多交流,多溝通,讓其多說話,多訓練。
口吃的孩子在思維邏輯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在語言的表達能力顯得足夠的弱勢。因此,家長應該多對孩子的弱項加以訓練,保證孩子能夠在正常情況下把心中所想,流暢的表述出來。不光要孩子跟家裡人說話,也要鼓勵孩子多跟陌生人、同學老師交流,讓其多接觸各類人群,豐富語言知識,只有邁出第一步,心結也就自然而然的打開了。
最後,不要總是嘲笑,挖苦,諷刺孩子的口吃。
當孩子出現口吃行為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了,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給自己丟臉而嘲笑傷害孩子,孩子的內心是非常的敏感脆弱,本身心理就不成熟,承受能力極弱,家長再言語刺激,則會導致孩子內心的防線崩塌。我們更應該允許孩子的不完美,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才能更好的幫助到孩子。
總而言之,當孩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時,家長要做的就是比平時更加關愛孩子,熱愛孩子的一切,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只有獲得了家長的支持與肯定,孩子才有更大的概率走出陰影,向陽而生。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